【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板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光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液晶平板显示所使用的背光模组一般由背板、固定框、灯板、各板材如扩散板、导光板以及各片材如反射片、量子点膜材、增亮膜片等多件部件构成,且灯板上的LED灯珠经透镜散射后照射在扩散板上需要一段较长的混光距离,如此,一方面背光模组的设计较为复杂,且无法实现自动化组装,降低了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形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背光模组包含多件部件,设计较为复杂,生产效率低,且混光距离较大,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板,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光学功能层、量子点发光层、微泡层和耐温导光层、发光层和反射层;或者包括光学功能层、量子点发光层、微泡层、耐温导光层、发光层和网点层,所述光学功能层、所述量子点发光层、所述微泡层和所述耐温导光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耐温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光学功能层(14)、量子点发光层(13)、微泡层(12)和耐温导光层(11)、发光层(10)和反射层(15);或者包括光学功能层(14)、量子点发光层(13)、微泡层(12)、耐温导光层(11)、发光层(10)和网点层,所述光学功能层(14)、所述量子点发光层(13)、所述微泡层(12)和所述耐温导光层(11)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发光层(10)设置于所述耐温导光层(11)的侧表面,所述网点层设置于所述耐温导光层(11)的下表面;其中,所述发光层(10)适于提供光源,所述耐温导光层(11)适于将所述光源导入所述微泡层(12),所述微泡层(12)内部具有微泡体(122),所述微泡体(122)适于将所述光源均匀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10)包括LED芯片和纳米材料发光器件中的一种,其中,所述LED芯片通过导电胶水固定在所述耐温导光层(11)的下表面或侧表面,且所述耐温导光层(11)的下表面或侧表面设置有透明导电线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泡体(122)的形状包括椭圆形、圆形、长方形、线条形、圆柱形、圆锥形和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泡体(122)为椭圆形微泡体,所述椭圆形微泡体的长轴垂直于光源入射角度,所述椭圆形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涛,鲁英杰,刘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创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