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6495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4:43
本申请适用于照明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灯具,该灯具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模组,光学模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分隔板,设于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以及透光罩,罩设于第一灯板、第二灯板和分隔板上;其中,分隔板包括主体部和楔形部,楔形部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一侧和第二灯板一侧的斜面,在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上,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斜面可以对应将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的光线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引导,直至两侧的光线分别照射至透光罩的内表面上,减少楔形部与透光罩之间的阴影暗区,从灯具外部观察时阴影暗区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实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单独发光时灯具侧面发光角度大于1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灯具


[0001]本申请涉及照明
,特别涉及一种灯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很多卧室、客厅、厨房都安装有吸顶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吸顶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双分区吸顶灯应运而生,双分区吸顶灯指的是灯具包含两种(或者多种)分区,每个分区有不同的颜色、亮度或色温。
[0003]在双分区灯具中,会存在混光的问题。混光问题指的是两个分区的光线在过渡区域会混合在一起而产生第三色。如果一个区设定为红光,另一个区设定为绿光,那么在该两个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会出现黄光,导致灯具整体颜色混杂,影响整体效果和客户体验。
[0004]常规的解决方案是在两个区之间增加一个不透光的隔板3”,如图11所示。但是该隔板3”会贯穿整个灯具,由于隔板3”的端部对两侧的光线产生遮挡作用(图9中位于隔板3”两侧的两条虚线延伸至透光罩4”的内表面),其与透光罩4”之间会留下明显的阴影,在透光罩4”上表现为阴影暗区Q,从而破坏灯具的整体感,且每一区单独工作时,该灯具侧面发光角度小于180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分区灯中隔板与透光罩之间容易形成阴影暗区以及导致每一区侧面发光角度小的技术问题。
[0006]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灯具,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包括:
[0007]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均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0008]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且所述分隔板为非透光件;以及
[0009]透光罩,罩设于所述第一灯板、第二灯板和分隔板上;
[0010]其中,所述分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一侧的斜面,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上,所述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一侧的侧面,且两所述侧面相互平行,所述斜面与对应的所述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0
°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灯板的发光元件经由所述分隔板形成的照明区域的截止线、所述第二灯板的发光元件经由所述分隔板形成的照明区域的截止线相对于所述斜面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偏转。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截止线与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交线,所述交线之间的距离为0~8mm。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楔形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斜面的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斜面之间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连接面与所述透光罩之间形成间隙。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面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的三分之二,所述楔形部的高度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之比为0.5~1.5。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面的长度为2.0mm~6.0mm,所述楔形部的高度为2.0mm~8.0mm。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面与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6.0mm。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罩包括呈矩形的出光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出光板的边缘且相互围合的多个侧板,所述分隔板沿着所述出光板的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均呈三角形。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内部均空心设置,所述透光罩上对应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位置处形成内凹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空心区域,且所述插入部内还设有装饰条。
[00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1]该灯具的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的分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且楔形部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一侧和第二灯板一侧的斜面,在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上,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斜面可以对应地将第一灯板的发光元件的光线和第二灯板的发光元件的光线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引导,直至两侧的光线分别照射至透光罩的内表面上,甚至可以恰好相交,如此,可以减少楔形部与透光罩之间的阴影暗区,使得从灯具外部观察时阴影暗区不明显甚至可以完全消失,进而,当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单独发光时,该灯具可以实现侧面发光角度大于180
°
,当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同时发光时,该灯具可以实现侧面360
°
发光,提高照明效果、客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图1所示灯具中其中一个光学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0028]图6是图1所示灯具中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1所示灯具中的一个光路示意图;
[0030]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光路示意图;
[0031]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又一光路示意图;
[0032]图10是一对比例的灯具的光路示意图;
[0033]图11是现有技术中的灯具的光路示意图。
[0034]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0035]200-灯具,100-光学模组;
[0036]1-第一灯板,10-发光元件;
[0037]2-第二灯板;
[0038]3-分隔板,31-主体部,310-侧面,32-楔形部,321-斜面,322-连接面;
[0039]4-透光罩,41-出光板,410-插入部,42-侧板;
[0040]5-装饰条;6-背板;7-安装件;8-电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42]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固定或设置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200),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模组(100),所述光学模组(10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所述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均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0);分隔板(3),设于所述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之间,且所述分隔板(3)为非透光件;以及透光罩(4),罩设于所述第一灯板(1)、第二灯板(2)和分隔板(3)上;其中,所述分隔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31)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1)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32),所述楔形部(32)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1)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2)一侧的斜面(321),在远离所述主体部(31)的方向上,所述斜面(3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2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1)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1)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2)一侧的侧面(310),且两所述侧面(310)相互平行,所述斜面(321)与对应的所述侧面(3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0
°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200),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主体部(31)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经由所述分隔板(3)形成的照明区域(O1)的截止线(U1)、所述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经由所述分隔板(3)形成的照明区域(O2)的截止线(U2)相对于所述斜面(321)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偏转。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线(U1)与所述透光罩(4)的内表面形成交线(K1),所述截止线(U2)与所述透光罩(4)的内表面形成交线(K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伟李秉全陈建李瑜涛
申请(专利权)人:昕诺飞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