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361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包括:第一壳体,为密封壳体;第一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一壳体中;第二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中,并为密封壳体;第二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为真空壳体;倾角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壳体中;智能采集板,用于获取倾角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其中,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能够缓冲环境温度对传感器的冲击,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
本技术属于传感器恒温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量程地质灾害结构倾角监测仪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倾角传感器在户外使用时,由于昼夜温度相差较大,传感器温度漂移比较大,一般通过温度标定来提高精度,当温度变化大时,传感器线性度降低,标定的精度也降低。例如,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为CN201420506142.0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岩层倾角监测仪,包括高强防爆屏蔽壳体(11)、倾角监测模块(2)、信号管理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4)、内部连接线缆(5)、自锁装置(6)、电磁脱钩器(7)、外部连接线缆(8);所述高强防爆屏蔽壳体(11)为胶囊状,在其底部及与自锁装置(6)相连的地方均设有出线口(12),在其内部设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固定于高强防爆屏蔽壳体(11)内侧;倾角监测模块(2)能够将其自身相对于大地的角度变化数值转化成电信号;信号管理模块(3)能够接收倾角监测模块(2)的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放大、整理;电源管理模块(4)负责给倾角监测模块(2)、信号管理模块(3)和电磁脱钩器(7)供电;内部连接线缆(5)分为信号线(51)和电源线(52),信号线(51)负责各模块之间信号传输,电源线(52)给各模块提供电力;自锁装置(6)和电磁脱钩器(7)相互配合,能够将本技术牢牢地定于所需安装位置,顶部自锁装置打开后直径为120毫米,底部自锁装置打开后直径为140毫米;外部连接线缆(8)为4芯屏蔽线缆,2芯信号线,2芯为电源线。上述岩层倾角监测仪,在实际的户外使用过程中,即存在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包括:第一壳体,为密封壳体;第一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一壳体中;第二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中,并为密封壳体;第二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为真空壳体;倾角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壳体中;智能采集板,用于获取倾角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其中,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包括壳体和固定在壳体底部的支撑底板,壳体内设有填充第一相变材料的容腔。进一步地,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还包括智能采集板保护盖,智能采集板保护盖盖合在智能采集板的上方,智能采集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顶端,智能采集板保护盖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顶端。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脚,支撑脚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内腔的底面。进一步地,第三壳体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内腔的底面。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包括壳体和固定在壳体底部的支撑底板,其中,壳体为圆柱状壳体,支撑底板通过螺纹连接于壳体下端的开口,壳体的底端车有螺纹,支撑底板上车有与壳体的底端的螺纹配合的螺纹,壳体内设有填充第一相变材料的容腔。进一步地,智能采集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外部。进一步地,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还包括智能采集板保护盖,智能采集板固定设置在智能采集板保护盖的内腔中,智能采集板保护盖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顶端。进一步地,第二壳体还包括壳腔和顶盖,顶盖密封配合于壳腔,第二相变材料填充在壳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越效果在于:1、本技术所述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通过第一壳体、第一相变材料、第二壳体、第二相变材料、第三壳体和倾角传感器的配合设置,使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能够缓冲环境温度对传感器的冲击,提高了测量精度;2、本技术所述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通过采用了恒温相变技术,无需额外能源,就能够使倾角传感器测量时温差减小,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通过选配不同的相变材料,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下使用,智能采集板嵌入在第一壳体上,能实现数据的采集,同时具有结构小巧,安装简单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壳体、11-壳体、12-支撑底板、2-第一相变材料、3-第二壳体、31-支撑脚、32-顶盖、33-壳腔、4-第二相变材料、5-第三壳体、51-支撑柱、6-倾角传感器、7-智能采集板、8-智能采集板保护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包括:第一壳体1,为密封壳体;第一相变材料2,填充在第一壳体1中;第二壳体3,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1中,并为密封壳体;第二相变材料4,填充在第二壳体3中;第三壳体5,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3中,第三壳体5为真空壳体;倾角传感器6,设置在第三壳体5中;智能采集板7,用于获取倾角传感器6收集的数据信息,并将倾角传感器6的数据信息进行前端处理,打包发送至PC端;其中,第二相变材料4的相变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2的相变温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相变材料2采用石蜡材质;第二相变材料4采用隔温胶材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3和第三壳体5均采用导热性差的pvc材料制作而成,以缓冲温度的变化。当环境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2的相变温度后,第一相变材料2吸收环境的热量开始缓慢融化,直至全部都融化后,第一相变材料2的温度缓慢升高,当到第二相变材料4的相变温度时,第二相变材料4缓慢融化,当第二相变材料4完全融化,由于放置倾角传感器6的第三壳体5是真空的,此时,第二相变材料4只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倾角传感器6传递热能。当环境温度降低时,第一相变材料2先对环境释放热量并降温,第二相变材料4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相变材料2,第二相变材料4的温度会逐渐降低直至凝固,当第二相变材料4凝固后,第一相变材料2也缓慢放热直至凝固。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包括壳体11和固定在壳体11底部的支撑底板12,壳体11内设有填充第一相变材料2的容腔,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底板12设有若干用于使第一壳体1固定的螺栓孔。上述整个过程利用了第一相变材料2和第二相变材料4的相变转换时吸热和放热的特性,缓冲了环境温度对倾角传感器6的冲击。由此,能够提高倾角传感器6的测量精度。进一步地,壳体11为圆柱状壳体,支撑底板12通过螺纹连接于壳体11下端的开口,壳体11的底端车有螺纹,支撑底板12上车有与壳体11的底端的螺纹配合的螺纹,壳体11内设有填充第一相变材料2的容腔。...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壳体,为密封壳体;/n第一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一壳体中;/n第二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中,并为密封壳体;/n第二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二壳体中;/n第三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为真空壳体;/n倾角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壳体中;/n智能采集板,用于获取倾角传感器收集的信息;/n其中,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为密封壳体;
第一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一壳体中;
第二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中,并为密封壳体;
第二相变材料,填充在第二壳体中;
第三壳体,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中,第三壳体为真空壳体;
倾角传感器,设置在第三壳体中;
智能采集板,用于获取倾角传感器收集的信息;
其中,第二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高于第一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包括壳体和固定在壳体底部的支撑底板,壳体内设有填充第一相变材料的容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其特征在于,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还包括智能采集板保护盖,智能采集板保护盖盖合在智能采集板的上方,智能采集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顶端,智能采集板保护盖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无源恒温倾角监测仪,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脚,支撑脚的底端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进财吴疆易忠军李东刘庆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市万州区地质环境监测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