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354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包括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张紧轮、前驱主动轮和前驱被动轮;所述后驱动机构包括后驱被动轮、后驱主动轮和后驱张紧轮;所述驱动结构设有网带连杆浮动轮;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装有位置传感器a和位置传感器b。弥补了单驱动结构因动力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增强了网带式窑炉的动力,使得窑炉中的网带受力较小。在驱动机构中增加了网带连杆浮动轮这一装置,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不断调整运行速度,使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运行相协调,窑炉在生产过程中运行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这种大型网带式窑炉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窑炉设备结构,尤其是一种网带窑炉驱动结构的双动力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网带窑是一种连续性窑炉,传动方式为金属网带,金属网带由托辊或托板承载,主要用于陶瓷玻璃烤花、玻璃热弯成型、玻璃退火、催化剂再生、粉体材料的干燥、焙烤。按加热方式可分为燃气窑和电热窑两类。网带根据温度选用不同材质的不锈钢材料,受金属材质所限,一般网带窑使用温度<900℃。市面上现有的网带式窑炉的传动机构都为单动力驱动结构,使得网带行走卡顿,网带的局部受到的压力过大,导致了网带的可靠性下降,频繁更换增加了成本,更严重的则会导致窑炉的工艺的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通过改变现有的单动力驱动结构,将现有技术中的网带式炉窑单动力驱动结构变为双动力驱动结构,同时在设备中还增加了网带连杆浮动轮,改善了因阻力过大时,而导致的动力不足,所产生的网带行走卡顿,受到的最大拉力过大等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和网带连杆浮动轮,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电机、前驱主动轮和前驱被动轮;所述后驱动机构包括后驱动电机、后驱被动轮和后驱主动轮;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位于后驱动机构与前驱动机构中间,并靠近后驱动机构;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设有连杆,连杆一端与网带连杆浮动轮相连,另一端固定;所述连杆相对应的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分别设有位置传感器a和位置传感器b。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驱动机构中设有前驱张紧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驱动机构设有后驱张紧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与网带接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位置传感器a和位置传感器b信号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改变网带式窑炉的驱动结构,将现有技术中的单驱动结构变为双驱动结构,弥补了单驱动结构因动力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增强了网带式窑炉的动力,使得窑炉中的网带受力较小。在驱动机构中增加了网带连杆浮动轮这一装置,将运行速度通过位置传感器及时反馈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不断调整运行速度,使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运行相协调,窑炉在生产过程中运行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这种大型网带式窑炉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中所示:1.前驱动电机,2.网带,3.前驱张紧轮,4.前驱主动轮,5.前驱被动轮,6.位置传感器a,7.后驱动电机,8.后驱被动轮,9.后驱主动轮,10.后驱张紧轮,11.位置传感器b,12.网带连杆浮动轮,13.窑炉炉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所示,在大型网带式窑炉的进、出口下方各布置一组动力驱动机构,分别为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前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电机1、前驱主动轮4和前驱被动轮5;而后驱动机构则包括后驱动电机7、后驱被动轮8和后驱主动轮9。网带连杆浮动轮12则安装在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中间,并靠近后驱动机构,网带连杆浮动轮12则是依靠连杆与机械进行连接,连杆的一端与网带连杆浮动轮12相连接,另一端则固定在框架上。连杆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和下方相对应位置分别设有位置传感器a6和位置传感器b11。进一步改进,前驱动机构中设有前驱张紧轮。确保了前驱动机构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对网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使网带始终保持与各机械轮之间保持相切位置。使网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顺滑,保证了生产进度。进一步改进,后驱动机构设有后驱张紧轮。确保了后驱动机构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对网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使网带始终保持与各机械轮之间保持相切位置。使网带在运行过程中始终顺滑,保证了生产进度。进一步改进,网带连杆浮动轮与网带接触。使得网带连杆浮动轮可以及时感知到网带速度的变化,从而及时通过位置传感器将信号发送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得网带运行速度始终在最优状态。进一步改进,位置传感器a和位置传感器b信号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可编辑逻辑控制器的协调,使驱动结构的运行更加稳定,增大了机器的可控性,保证了运行的稳定性,促进了产品的生产。具体工作方法是:当电源开启时,窑炉前驱动电机1和后驱动电机7开始供电,使网带2带动前驱张紧轮3、前驱主动轮4、前驱被动轮5、后驱被动轮8、后驱主动轮9、后驱张紧轮10以及网带连杆浮动轮12开始运动,网带2为一个环形结构,中间没有断开。通过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的不断转动,以此来带动网带2的可循环运动,使得网带2可以带动需加热物体穿过窑炉炉体13,完成对物体的加热过程。网带连杆浮动轮12则通过连杆固定在后驱动机构附近,并在连杆的上方位置、下方位置分别装有位置传感器a6和位置传感器b11,网带连杆浮动轮12与网带2的接触面为一条直线,使得网带连杆浮动轮12始终保持与网带2的接触,网带连杆浮动轮12则会通过网带2速度的不断变化上下浮动。位置传感器a6和位置传感器b11则会感知到网带连杆浮动轮12的上下变化,通过信号发射装置及时将变化情况发送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则会根据网带连杆浮动轮的变化情况,将前驱动机构或后驱动机构的速度进行调整,使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之间的速度能够相互协调。后驱动机构主要是提供炉膛内部网带2行走的动力,而前驱动机构是提供网带2在炉底回转的动力,从而网带2的整体的受力更小,行走更平顺。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的同步性是通过网带连杆浮动轮12和两个位置传感器的位置关系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的,逻辑如下:后驱动机构的带速为V1,前驱动机构则有两个档位的速度,分别为V2\V3,其中V2略小于V1,V3略大于V1。当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分别以V2和V1的速度运行时,网带连杆浮动轮12的位置会慢慢下降并被位置传感器a6感知,然后前驱动机构的速度马上切换到V3,由于V3的速度略快,网带连杆浮动轮12的位置会慢慢上升并被位置传感器b11感知,前驱系统会再次切换到V2,以此不断循环。通过改变网带式窑炉的驱动结构,将现有技术中的单驱动结构变为双驱动结构,弥补了单驱动结构因动力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增强了网带式窑炉的动力,使得窑炉中的网带受力较小。在驱动机构中增加了网带连杆浮动轮这一装置,将运行速度通过位置传感器及时反馈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不断调整运行速度,使前驱动机构和后驱动机构运行相协调,窑炉在生产过程中运行更加稳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延长了这种大型网带式窑炉的使用寿命。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技术的保护方案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与变换,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对本技术进行的各种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和网带连杆浮动轮(12);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电机(1)、前驱主动轮(4)和前驱被动轮(5);所述后驱动机构包括后驱动电机(7)、后驱被动轮(8)和后驱主动轮(9);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12)位于后驱动机构与前驱动机构中间,并靠近后驱动机构;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12)设有连杆,连杆一端与网带连杆浮动轮(12)相连,另一端固定;所述连杆相对应的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分别设有位置传感器a(6)和位置传感器b(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带窑炉双动力驱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前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和网带连杆浮动轮(12);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电机(1)、前驱主动轮(4)和前驱被动轮(5);所述后驱动机构包括后驱动电机(7)、后驱被动轮(8)和后驱主动轮(9);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12)位于后驱动机构与前驱动机构中间,并靠近后驱动机构;所述网带连杆浮动轮(12)设有连杆,连杆一端与网带连杆浮动轮(12)相连,另一端固定;所述连杆相对应的上方位置和下方位置分别设有位置传感器a(6)和位置传感器b(11)。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彬朱伟胡涛赵杰张翔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四拓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