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化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84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包含有:一蒸发单元、一冷凝单元、一散热单元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二支流道。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第一管路连接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变化散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是指一种相变化散热器。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的电子产品于工作时容易产生高温,而高温则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效率及品质。因此针对高温必须予以立即进行散热,因此有各种不同的散热器构造产生,借以解决散热的问题。例如有中国台湾2004年10月11日所公告的新型第M246690号「相变化散热装置」专利案,其揭露:包括两相互平行的板体及至少一管体。每一板体呈中空,其内设有空腔,于该板体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物,且空腔内盛装有适量工作介质。该至少一管体两端分别与两板体相连,该管体呈中空,具有流道,该流道与两板体的空腔连通,管体的内壁亦设有毛细结构物。该专利前案的管体设置于散热构造外侧,因绕于外侧管体需较长,热交换需要较长距离,且热交换时因接触空气使导热会有所损耗,使效果变差,此外管体管内为中空,导管只有传导流体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借由散热单元连接蒸发单元及冷凝单元减少空间,且快速的平均热扩散及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器。基于此,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一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连通该第二支流道;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第一管路连接于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于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进一步,该散热单元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组成。进一步,该第一管路及该第二管路分别为一圆管或一扁管。进一步,该第一管路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的总截面积。进一步,该第一管路与该第二管路以对称排列。进一步,该蒸发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一空间,该第一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分隔片,所述第一分隔片将该第一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一支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支流道。进一步,该蒸发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一加工口,所述第一加工口贯穿该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进一步,该冷凝单元内部为密封的一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内通过铝挤型方式一体成型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分隔片,所述第二分隔片将该第二空间区隔成多个该第二支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支流道。进一步,该冷凝单元连接该散热单元该开设多个第二加工口,所述第二加工口贯穿该第二空间,所述第二加工口使用铣切加工方式。进一步,该蒸发单元两侧分别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该第一开口设有一第一盖板,其中该第一盖板上设有一灌注端。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下列的优点:1.借由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缩小散热器尺寸。2.连通管路为圆管或扁管以阵列排列,当连通管路为扁管时,借由多个扁管且扁管内有多通道,使扁管不仅有传热流体并增加散热效果,将连通管路设置于散热单元内可减少流体传导损耗。3.又工作流体可以通过第一主流道或第二主流道直接输出流动,故可以缩小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的内部空间,以及大幅缩小整体的体积及重量,并可缩小安装于热源时的容置空间。4.又于散热单元可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使散热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冷凝单元及散热单元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剖面及工作流体流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冷凝单元剖面及工作流体流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结合于热源上的使用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蒸发单元剖视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蒸发单元立体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冷凝单元立体图。【符号说明】1蒸发单元11第一主流道12第一支流道13第一开口131第一盖板14第二开口141第二盖板15灌注端16第一空间17第一加工口171第一遮板2冷凝单元21第二主流道22第二支流道23第三开口231第三盖板24第四开口241第四盖板25第二加工口251第二遮板3散热单元31容置空间4连通管路41第一管路42第二管路1a蒸发单元11a第一主流道12a第一支流道13a第一开口131a第一盖板14a第二开口141a第二盖板15a灌注端16a第一空间17a第一加工口18a第一分隔片2a冷凝单元21a第二主流道22a第二支流道23a第三开口231a第三盖板24a第四开口241a第四盖板25a第二加工口26a第二分隔片27a第二空间3a散热单元4a连通管路41a第一管路42a第二管路1b蒸发单元11b第一主流道12b第一支流道13b第一开口131b第一盖板14b第二开口141b第二盖板15b灌注端16b第一空间17b第一加工口18b第一分隔片2b冷凝单元21b第二主流道22b第二支流道23b第三开口231b第三盖板24b第四开口241b第四盖板25b第二加工口26b第二分隔片27b第二空间3b散热单元31b容置空间4b连通管路41b第一管路42b第二管路1c蒸发单元11c第一主流道12c第一支流道13c第一开口131c第一盖板14c第二开口141c第二盖板15c灌注端16c第一空间17c第一加工口18c第一分隔片2c冷凝单元21c第二主流道22c第二支流道23c第三开口231c第三盖板24c第四开口241c第四盖板25c第二加工口26c第二分隔片27c第二空间3c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n一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n一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连通该第二支流道;/n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n该第一管路连接于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于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蒸发单元,内部设有一第一支流道及一第一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支流道;
一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与该蒸发单元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内部设有一第二支流道及一第二主流道,该第二主流道连通该第二支流道;
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连接该蒸发单元及该冷凝单元,该散热单元设有多个容置空间及多个连通管路,该连通管路穿过于该多个容置空间,该连通管路至少有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
该第一管路连接于该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该第二管路连接于该第一支流道及该第二支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单元为鳍片结构或层状结构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及该第二管路分别为一圆管或一扁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的总截面积大于该第二管路的总截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管路与该第二管路以对称排列。


6.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义明
申请(专利权)人: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