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265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路减隔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其中穿壁结构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路减隔振
,尤其涉及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蒸汽管路是船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起到工质输送及能量传递的作用。由于船舶系统设备布置分散、复杂,蒸汽管路不可避免的需要穿越箱体、隔舱壁等一些具有密封要求的壁面。传统做法是将管路直接焊接在壁面上,管路与壁面刚性联结在一起。由于流体流动及空压机、泵等旋转机械激励,蒸汽管路会产生振动,并通过这种传统焊接式穿壁结构直接传递到壁面,进而传递到其他设备和系统,严重影响轴承、换热管等一些对振动有严格控制要求部件的性能和寿命,同时蒸汽管道振动还会产生辐射噪声,降低舱室舒适度,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目前传统的焊接式管路穿壁结构存在由于管路的振动,对相连的部件造成较大影响,且产生辐射噪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目前传统的焊接式管路穿壁结构存在由于管路的振动,对相连的部件造成较大影响,且产生辐射噪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一柔性结构和所述第二柔性结构相对的侧边连接在连接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壁面,所述连接板和穿壁管路之间具有间隙。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穿壁管路包括过渡管,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套设于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两端用于与壁面两侧的管路对应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一柔性结构包括分别设于穿壁管路外围的第一柔性外环和第一柔性内环,所述第一柔性内环位于所述第一柔性外环的内侧,所述第一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一柔性内环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填充有阻尼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一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一柔性内环沿穿壁管路的轴向分别呈曲线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二柔性结构包括分别设于穿壁管路外围的第二柔性外环和第二柔性内环,所述第二柔性内环位于所述第二柔性外环的内侧,所述第二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二柔性内环之间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阻尼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二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二柔性内环沿穿壁管路的轴向分别呈曲线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一空腔和连接板连接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空腔和连接板连接的一侧对应设置,所述连接板上沿周向设有多个通孔用于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所述第一挡板在对应第一空腔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挡板在对应第二空腔的位置设有压力传感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密封性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述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包括:初始设置壁面第一侧空间的第一压力和第二侧空间的第二压力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部的第三压力互不相同;对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部的第三压力进行实时监测;若第三压力变化至第一压力,则位于壁面第一侧的柔性结构泄漏;若第三压力变化至第二压力,则位于壁面第二侧的柔性结构泄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柔性外环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柔性内环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板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101、第一柔性外环;102、第一柔性内环;201、第二柔性外环;202、第二柔性内环;1011和1021、左侧面;1012和1022、右侧面;3、壁面;4、连接板;41、通孔;5、左侧管路;6、过渡管;7、阻尼材料;8、第一空腔;9、第二空腔;10、右侧管路;11、压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图4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该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第二挡板2相对设于壁面3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1和所述壁面3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2和所述壁面3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穿壁管路即为需要穿过壁面3的管路;壁面3即为管路需要穿过的箱体、隔舱壁等一些具有密封要求的壁面3。在穿壁管路穿过处,可在壁面3上设置开口供穿壁管路穿过。穿壁管路与壁面3之间没有直接连接,二者通过挡板和柔性结构实现沿轴向连接。柔性结构可对管路的振动起到减隔振效果。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为环形板状结构,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的内环面与穿壁管路的外壁面3焊接在一起。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该穿壁结构尤其适用于高温管路,例如蒸汽管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柔性结构和所述第二柔性结构相对的侧边连接在连接板4的两侧,所述连接板4固定连接于所述壁面3,所述连接板4和穿壁管路之间具有间隙。连接板4和穿壁管路的外侧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柔性结构和第二柔性结构可分别呈环状且分别套设在穿壁管路的外围。从而使得壁面的两侧空间通过第一柔性结构和第二柔性结构实现密封隔离。通过设置连接板,可使得第一柔性结构和第二柔性结构分别与穿壁管路同轴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柔性结构和第二柔性结构与穿壁管路的外侧面之间分别具有间距。即第一柔性结构和第二柔性结构与穿壁管路均不接触。使得柔性结构不与穿壁管路直接接触。从而在穿壁管路为高温管路时,可防止柔性结构温度过高而失效,使得该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可适用于高温管路,例如蒸汽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结构和所述第二柔性结构相对的侧边连接在连接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壁面,所述连接板和穿壁管路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壁管路包括过渡管,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套设于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两端用于与壁面两侧的管路对应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结构包括分别设于穿壁管路外围的第一柔性外环和第一柔性内环,所述第一柔性内环位于所述第一柔性外环的内侧,所述第一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一柔性内环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填充有阻尼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外环和所述第一柔性内环沿穿壁管路的轴向分别呈曲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勇林原胜柯志武赵振兴魏志国杨小虎吕伟剑戴春辉肖颀廖梦然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