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巷道支护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及方法。
技术介绍
软岩隧/巷道大变形支护问题一直是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也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随着我国交通技术和资源开采由浅部向深部转移,软岩隧/巷道支护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软岩隧/巷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时间长、变形量大、难控制等难题,很多学者支持采用喷射混凝土+系统锚杆+工字钢钢支撑的联合支护方案为主,当遭遇挤压大变形时常采用增大喷射混凝土厚度、增加钢拱架密度等“强支硬顶”的支护方案。但工程实践表明,软岩隧/巷道刚性支护方案随围岩变形能力较差、变形不协调,当围岩变形量较大时容易导致支护结构的破坏;而且无限制地增大混凝土的厚度和钢拱架的密度等措施往往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支护效果差、经济效益低下。为了克服目前大变形隧道支护方案变形能力不足的难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让压支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可变形锚杆、可压缩钢拱架、可压缩衬砌等支护技术;然而目前已提出的支护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工字钢钢拱架、U型钢钢拱架、设定厚度的聚氨酯缓冲层和二衬,以形成软硬结合的封闭支护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工字钢钢拱架、U型钢钢拱架、设定厚度的聚氨酯缓冲层和二衬,以形成软硬结合的封闭支护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钢钢拱架间填充可压缩聚氨酯材料。
3.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工字钢钢拱架、泡沫铝或泡沫混凝土缓冲层、U型钢钢拱架、聚氨酯缓冲层和二衬,以形成软硬结合的封闭支护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钢钢拱架表面喷射混凝土以形成设定厚度的混凝土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厚度为15~16c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岩大变形隧/巷道的复合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钢钢拱架外侧顶部及拱肩处间隔排布预应力锚杆,拱腰处采用倾斜设定角度的锚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忠,伍国军,谭贤君,田洪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