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及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减振抗震
,特别涉及一种同时提升木结构古建筑减振与抗震性能的控制结构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木结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等价值,虽然经过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但是在最近几次大地震中,该类建筑仍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逐渐增加,相对于地震等强振动发生的概率,处于城市交通网周边的木结构古建筑受地铁振动影响会更加频繁,发生的时间也更长,严重影响了其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目前大多古建筑仅做了抗震加固,传统的加固改造措施,虽然加强了结构整体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结构刚度,结果就是加大了结构的动力响应,更无法减小地铁振动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建筑物外观造型和内部装饰。因此,为了保护木结构古建筑,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措施来同时解决减小地铁振动和抗震加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弥补上述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地铁沿线木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阻尼器(3)、隔振支座(4)、托换底盘(5)以及隔振支座底盘(6);/n其中,所述隔振支座(4)位于托换底盘(5)和隔振支座底盘(6)之间,三者共同构成隔振层,承托包括所述木结构古建筑(1)在内的上部结构;/n所述阻尼器(3)位于木结构古建筑(1)的木枋(7)上部,安装在木枋(7)和木结构古建筑(1)的木柱(8)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阻尼器(3)、隔振支座(4)、托换底盘(5)以及隔振支座底盘(6);
其中,所述隔振支座(4)位于托换底盘(5)和隔振支座底盘(6)之间,三者共同构成隔振层,承托包括所述木结构古建筑(1)在内的上部结构;
所述阻尼器(3)位于木结构古建筑(1)的木枋(7)上部,安装在木枋(7)和木结构古建筑(1)的木柱(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支座(4)为铅芯橡胶支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底盘(5)为由托换梁和横纵向次梁构成的刚性底盘,所述托换梁沿承重柱间的墙体设置,所述横纵向次梁布置于托换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层的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为粘滞阻尼器。
6.一种地铁沿线木结构古建筑振震双控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假定隔振支座初步布置方案,建立整体结构有限元数值模型;
(b)施加静力荷载,进行整体结构静力分析,计算隔振支座处各支点的支反力,初选隔振支座有效截面面积;
(c)调整隔振支座的刚度,对整体结构进行模态分析,计算各阶振型的基本频率以及整体结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d)施加振动荷载,验证结构振动响应是否满足振动容许值,如不满足,则改变隔振支座的布置方案,重复步骤(a)~(d),如果满足,则进行步骤(e);
(e)进行罕遇地震验算,验证结构各层变形是否满足容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国,王龙,徐建,钱春宇,胡明祎,李嘉毅,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