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194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该装置的主体为内置定位器并携带救生圈的飞行器,飞行器内设有与遥控器遥控连接,并控制飞行器各功能的控制器,飞行器包括释放救生圈的救生圈释放机构。救生圈释放机构包括用于绑接救生圈的绑带,绑带一端固定于飞行器的机体,绑带另一端绑接救生圈后伸入机体设有的锁口内,机体的锁口内固定设有由控制器控制连接的电磁顶杆;当电磁顶杆失电状态时,电磁顶杆将锁口内绑带抵紧锁止,当电磁顶杆得电时,电磁顶杆解除对绑带的抵紧锁止,绑带在救生圈重力作用下脱出锁口。以上结构,飞行器具有携带救生圈并释放救生圈的功能,从而达到飞行器携带救生圈实现救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上救援设备,是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上救援方式诸多,根据救援的需要往往采用直升机或救生艇进行救援,但直接出动直升机或救生艇进行救援时,资源配置非常有限,较难同一时间处理多起救援任务,且救援成本相当高。基于上述问题,如果能够设计一种飞行器,使其能携带一些简单的救援物资,比如救生圈,并将救生圈优先送达至求救者,则能够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降低救援的风险等级,提高救援成功率。为此,有待设计一种能够携带救生圈实现快速救援的飞行器,并且尽可能实现智能控制,以保证救援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使其解决现有水上救援资源紧张,救援风险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该装置的主体为内置定位器并携带救生圈的飞行器,飞行器内设有与遥控器遥控连接,并控制飞行器各功能的控制器,飞行器包括释放救生圈的救生圈释放机构;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救生圈释放机构包括用于绑接救生圈的绑带,绑带一端固定于飞行器的机体,绑带另一端绑接救生圈后伸入机体设有的锁口内,机体的锁口内固定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的电磁顶杆,当电磁顶杆失电状态时,电磁顶杆将锁口内绑带抵紧锁止,当电磁顶杆得电时,电磁顶杆解除对绑带的抵紧锁止,绑带在救生圈重力作用下脱出锁口。通过上述结构,飞行器具有携带救生圈并释放救生圈的功能,从而达到飞行器携带救生圈实现救援的目的。所述绑带与所述电磁顶杆相抵的一侧面设有防滑齿,电磁顶杆的顶杆端部设有与防滑齿啮合的齿部。通过该结构,保证电磁顶杆对锁口内绑带锁止的可靠性。所述救生圈与所述飞行器之间通过索绳连接,且救生圈、飞行器两者至少其一与索绳之间通过自断式锁钩连接,自断式锁钩是指拉力大于设定值时自动断开连接。通过该结构,方便救生圈与飞行器之间的断开操作,以便飞行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回程操作。所述自断式锁钩包括勾座、勾体、扭簧、调节螺丝,勾体呈弧形,勾体一端与勾座之间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所述扭簧,扭簧作用下使勾体另一端与勾座相抵,并使勾座与勾体形成闭合的勾孔,勾座螺纹连接调节螺丝,调节螺丝与所述扭簧的其中一个扭簧脚相抵,当锁紧调节螺丝时,扭簧扭力增大,反之,扭簧扭力减小。以上结构为自断式锁钩的一种具体结构,其通过克服扭簧的扭力实现脱钩操作,并且调节扭簧的扭力,以满足所需的脱钩力要求。所述救生圈设有自动充气机构,自动充气机构的主体为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内设有气体发生剂和点火电路,点火电路中设有冲撞开关,即救生圈与海面冲撞力达到设定值时自动触发点火电路,点燃气体发生剂对救生圈形成充气。通过该结构,使飞行器携带救生圈的体积更小,以便同时携带更多的救生圈,且自充气的救生圈下落时更为稳定,不易受风向的影响。所述救生圈设有定位器和救援指示灯。通过该结构,待飞行器回程后,通过救生圈自带的定位器和救援指示灯,方便后续救援操作,提高救援成功率。所述飞行器底部设有用于感测飞行高度的高度感测器,用于追踪求救者的追踪机构,追踪机构包括带有视觉影像追踪和红外线热成像追踪的追踪摄像头,带有声源识别的声源追踪器,以及用于照明的照明装置;高度感测器、追踪机构、照明装置均电连接所述飞行器的控制器,高度感测器的感测信号作为飞行器飞行高度的调节信号,追踪机构的追踪信号作为飞行器飞行方向的调整信号;所述遥控器设有显示所述追踪机构影像信息和声源信号强度的显示屏。通过上述结构,进一步优化飞行器的救援功能,能实现自动救援操作,提高救援的可靠性和成功率。所述飞行器设有连接索绳并监测索绳拉力的拉力感应器,拉力感应器电连接所述飞行器的控制器,当拉力感应器的拉力值大于设定值时,由控制器控制飞行器回程。通过该结构,能根据拉力感应器的拉力值自动判定救生圈是否已送达求救者,当拉力值大于设定值时,则表示求救者已取得救生圈,以便飞行器及时回程操作。所述飞行器的控制器内设有从飞行器释放救生圈后开始计时的时间计时器,所述遥控器设有报警器,当所述时间计时器达到上限时,所述报警器语音报警。通过该结构,及时判定救援状态,争取救援时间或改变救援模式,提高救援成功率。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救援成本较低,既能手动控制飞行器救援,亦可实现飞行器自动救援,降低了救援风险,提高了救援成功率,适合作为水上救援设备使用,或同类救援设备的结构改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框定部分作了放大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自断式锁钩结构示意图。图5是救生圈自动充气原理参考图。图6是本技术的控制原理参考图。图7是救生圈自动充气的控制原理参考图。图8是本技术的工作方法流程示意图。图中序号及名称为:1、飞行器,101、锁口,102、拉力感应器,2、绑带,201、防滑齿,3、救生圈,4、追踪机构,5、电磁顶杆,6、自断式锁钩,601、勾座,602、勾体,603、扭簧,604、调节螺丝,7、索绳,8、气体发生器,801、点火电路,802、冲撞开关。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7所示,该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的主体为内置定位器并携带救生圈3的飞行器1,飞行器内设有与遥控器遥控连接,并控制飞行器各功能的控制器,飞行器包括释放救生圈的救生圈释放机构,救生圈释放机构包括用于绑接救生圈的绑带2,绑带采用扁平的布带或尼龙带均可。绑带一端通过螺丝、卡扣、弹簧销等任意一种的形式固定于飞行器的机体侧面或顶面,绑带另一端绑接救生圈后伸入机体下方设有的锁口101内,机体的锁口内固定设有由控制器控制连接的电磁顶杆5,当控制器控制电磁顶杆失电状态时,电磁顶杆将锁口内绑带抵紧锁止;当控制器控制电磁顶杆得电时,电磁顶杆解除对绑带的抵紧锁止,绑带在救生圈重力作用下脱出锁口,实现救生圈自动释放。为了提高绑带与电磁顶杆锁止的可靠性,上述绑带与电磁顶杆相抵的一侧面亦可设有防滑齿,电磁顶杆的顶杆端部设有与防滑齿啮合的齿部。上述救生圈3与飞行器1之间通过索绳7连接,且救生圈、飞行器两者与索绳之间均通过自断式锁钩6连接,自断式锁钩是指拉力大于设定值时自动断开连接的结构。其具体结构为:自断式锁钩包括勾座601、勾体602、扭簧603、调节螺丝604,勾体呈弧形,勾体一端与勾座之间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扭簧,扭簧作用下使勾体另一端与勾座相抵,并使勾座与勾体形成闭合的勾孔,勾座螺纹连接调节螺丝,调节螺丝与扭簧的其中一个扭簧脚相抵,当锁紧调节螺丝时,扭簧扭力增大,反之,扭簧扭力减小。自断式锁钩连接救生圈时,勾座与救生圈外部固定,自断式锁钩连接飞行器时,勾座连接一个拉力感应器102,并通过该拉力感应器固定于飞行器侧面,拉力感应器用于监测索绳拉力,拉力感应器电连接飞行器的控制器,当拉力感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该装置的主体为内置定位器并携带救生圈(3)的飞行器(1),飞行器内设有与遥控器遥控连接,并控制飞行器各功能的控制器,飞行器包括释放救生圈的救生圈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释放机构包括用于绑接救生圈(3)的绑带(2),绑带一端固定于飞行器(1)的机体,绑带另一端绑接救生圈后伸入机体设有的锁口(101)内,机体的锁口内固定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的电磁顶杆(5),当电磁顶杆失电状态时,电磁顶杆将锁口内绑带抵紧锁止,当电磁顶杆得电时,电磁顶杆解除对绑带的抵紧锁止,绑带在救生圈重力作用下脱出锁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该装置的主体为内置定位器并携带救生圈(3)的飞行器(1),飞行器内设有与遥控器遥控连接,并控制飞行器各功能的控制器,飞行器包括释放救生圈的救生圈释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释放机构包括用于绑接救生圈(3)的绑带(2),绑带一端固定于飞行器(1)的机体,绑带另一端绑接救生圈后伸入机体设有的锁口(101)内,机体的锁口内固定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的电磁顶杆(5),当电磁顶杆失电状态时,电磁顶杆将锁口内绑带抵紧锁止,当电磁顶杆得电时,电磁顶杆解除对绑带的抵紧锁止,绑带在救生圈重力作用下脱出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2)与所述电磁顶杆(5)相抵的一侧面设有防滑齿(201),电磁顶杆的顶杆端部设有与防滑齿啮合的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3)与所述飞行器(1)之间通过索绳(7)连接,且救生圈、飞行器两者至少其一与索绳之间通过自断式锁钩(6)连接,自断式锁钩是指拉力大于设定值时自动断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型自动追踪水上飞行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断式锁钩(6)包括勾座(601)、勾体(602)、扭簧(603)、调节螺丝(604),勾体呈弧形,勾体一端与勾座之间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所述扭簧,扭簧作用下使勾体另一端与勾座相抵,并使勾座与勾体形成闭合的勾孔,勾座螺纹连接调节螺丝,调节螺丝与所述扭簧的其中一个扭簧脚相抵,当锁紧调节螺丝时,扭簧扭力增大,反之,扭簧扭力减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一兵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