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层高修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016061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利用轿厢在电梯层之间运行的方式获取电梯层的高度H1;S20将H1与预设高度H2进行对比;S30若H1与H2不相等,电梯进入修正模式。上述电梯层高修正方法能够判断电梯的停靠位置是否存在偏差,以便于及时对数据进行修正,提高电梯停靠位置的精度,使轿厢更准确的对准门区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层高修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电梯层高修正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逐渐增加,垂直式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不再需要爬楼梯来到达目标楼层,显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电梯安装完成后,通常要对其进行层高测定,后续运行时,根据测定的数据来控制轿厢的停靠位置,使轿厢能够顺利到达目标楼层的厅门处。然而,电梯长期运行后,由于大楼沉降等因素,会导致轿厢停靠位置无法准确的对准厅门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梯层高修正方法,能够判断电梯的停靠位置是否存在偏差,以便于及时对数据进行修正,提高电梯停靠位置的精度,使轿厢更准确的对准门区位置。一种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利用轿厢在电梯层之间运行的方式获取电梯层的高度H1;S20将H1与预设高度H2进行对比;S30若H1与H2不相等,电梯进入修正模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H1与H2不相等,重新进行层高测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定误差值H3,若H1与H2的差值大于H3,重新进行层高测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轿厢内无乘客,且厅门处无召唤指令时,重新进行层高测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H2为电梯层上一次修正后的历史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历史高度的方法为:使所述轿厢在所述电梯层之间运行,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反馈信号时,控制高度确认模块获取当前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H1的方法与获取历史高度的方法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度确认模块获取当前高度后,存储至存储器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H1与H2不相等,重新进行层高测定,层高测定方法与获取历史高度的方法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与门区之中,其中一个上设置第一感应器,另一个上设置目标物,使所述轿厢在所述电梯层之间运行,当所述第一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目标物,向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轿厢的位置与所述门区的位置重合时,所述第一感应器的位置与所述目标物的位置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从底层向顶层运行,初始层数设为一,且所述轿厢的初始位置低于一层门区的位置,在所述轿厢运行过程中,每当所述第一感应器感应到所述目标物时,楼层数增加一层,并在所述第一感应器下一次感应到所述目标物时获取当前高度,直至楼层数大于建筑总层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度确认模块确认所述轿厢当前的高度的方法为:在所述轿厢上设置第二感应器,在电梯井内设置高度参照物,所述第二感应器参照所述高度参照物以获取当前高度。上述电梯层高修正方法,使轿厢在电梯层之间运行,获取轿厢到达电梯层处的高度H1,并将H1与预设高度H2进行对比,若H1与H2不相等,说明预设高度H2已经不准确,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电梯进入修正模式。通过上述的数据对比,能够判断电梯的停靠位置是否存在偏差,以便于及时对数据进行修正,提高电梯停靠位置的精度,使其准确的对准门区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轿厢与门区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梯层高修正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层高测定的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与目标物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与目标物的位置示意图;图6为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与目标物的位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各部件间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轿厢100、第一感应器110、投光器111a、受光器112a、漫反射型光电传感器111b、机械式行程开关111c、第二感应器120;曳引机200、绳索210、导轨220;厅门300、目标物310;控制模块400;电梯井500、高度参照物51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与图7,分别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轿厢与门区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电梯层高修正方法的流程图、各部件间的连接示意图。电梯的轿厢100位于电梯井500内,曳引机200通过绳索210与轿厢100连接。若有乘客在厅门300处按下当前楼层的按钮时,控制模块400将控制曳引机200运转,绳索210带动轿厢100在电梯井500内移动至目标楼层的门区处。优选的,在电梯井500内还设有导轨220,轿厢100运行时,导轨220对轿厢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0利用轿厢在电梯层之间运行的方式获取电梯层的高度H1;/nS20将H1与预设高度H2进行对比;/nS30若H1与H2不相等,电梯进入修正模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利用轿厢在电梯层之间运行的方式获取电梯层的高度H1;
S20将H1与预设高度H2进行对比;
S30若H1与H2不相等,电梯进入修正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若H1与H2不相等,重新进行层高测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误差值H3,若H1与H2的差值大于H3,重新进行层高测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轿厢内无乘客,且厅门处无召唤指令时,重新进行层高测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H2为电梯层上一次修正后的历史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历史高度的方法为:使所述轿厢在所述电梯层之间运行,当控制模块接收到反馈信号时,控制高度确认模块获取当前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H1的方法与获取历史高度的方法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层高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确认模块获取当前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卫星区健聪梁昌龙梁宇杰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