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池除臭装置与除臭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0736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与除臭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通过设置回流管路,使处理后未达标的废气回流至生物滤池再次进行处理,直至处理后的废气达标时再将其排出生物滤池。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并且在回流管路上设置阀装置,能够利用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反馈生物滤池出气部位置的废气的参数信息,控制系统接收所述参数信息后判断所述参数信息是否达标,在所述参数信息不达标时控制回流管路打开,在所述参数信息达标时控制回流管路关闭,实现废气处理的全自动控制,确保废气的排放始终达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滤池除臭装置与除臭设备
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与除臭设备。
技术介绍
恶臭作为世界上的七大环境公害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污水处理厂、粪便垃圾处理站、石化厂等工业设施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臭气不仅刺激人的感官,严重污染周边环境,而且对生产设备还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除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燃烧法、掩蔽剂法、吸收法、吸附法、生物法几个阶段。其中燃烧法在燃烧时添加催化物质进行燃烧,生成简单无机物,运行管理复杂,适用气体种类有限;掩蔽剂法是通过在臭气源构筑物或设施周围喷洒某些药剂来掩蔽恶臭的感官气味,恶臭物质本身并未去除,掩蔽剂有一定的气味,且长期使用价格昂贵;吸收法是通过化学药剂吸附,操作管理复杂,适用范围有限,且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吸附法是用活性炭等比表面积大的多孔材料吸附污染物粒子,吸附剂价格较贵,且存在吸附饱和的问题。生物滤池法除臭工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处理方法,其原理是臭气经收集系统收集后集中送至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处理,臭气通过湿润、多孔和充满活性微生物的滤层,利用微生物细胞对恶臭物质的吸附、吸收和降解功能,微生物的细胞个体小、表面积大、吸附性强、代谢类型多样的特点,将恶臭物质吸附后分解成CO2、H2O、H2SO4、HNO3等简单无机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与除臭设备,采用生物滤池对废气进行除臭处理,通过设置回流管路,使处理后未达标的废气回流至生物滤池再次进行处理,确保废气的排放始终达标。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包括生物滤池,所述生物滤池设有进气部与出气部,所述出气部与所述进气部通过回流管路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回流管路上设置有阀装置;所述阀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路的打开与关闭;所述信号采集系统与所述阀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所述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所述出气部位置的废气的参数信息,并将所述参数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对所述参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所述参数信息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判断所述参数信息不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流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风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装置包括第一阀与第二阀,所述第一阀与所述第二阀在所述回流管路中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两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位于所述出气部与所述第一风机之间,所述第二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进气部之间,所述第二阀为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仅允许气体从所述出气部往所述进气部流动,不允许反向流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系统为PLC自动控制系统,所述信号采集系统包括气体浓度传感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进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部连通,所述进气管路上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部包括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进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出气部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进水管路与循环水管路;所述生物滤池内设有喷淋系统;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喷淋系统连通;所述生物滤池具有出水部,所述循环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出水部连通,所述循环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系统连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除臭设备,包括上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通过设置回流管路,使处理后未达标的废气回流至生物滤池再次进行处理,直至处理后的废气达标时再将其排出生物滤池。进一步的,本技术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并且在回流管路上设置阀装置,能够利用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反馈生物滤池出气部位置的废气的参数信息,控制系统接收所述参数信息后判断所述参数信息是否达标,在所述参数信息不达标时控制回流管路打开,在所述参数信息达标时控制回流管路关闭,实现废气处理的全自动控制,确保废气的排放始终达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除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生物滤池;111、第一进气口;112、第二进气口;12、出气部;131、第一喷淋单元;132、第二喷淋单元;14、出水部;21、回流管路;22、进气管路;30、气体浓度传感器;41、第一风机;42、第二风机;51、第一阀;52、第二阀;53、第三阀;54、第四阀;61、进水管路;62、循环水管路;71、第一水泵;72、第二水泵;81、喷淋水箱;82、循环水箱;805、水位传感器;90、除臭烟囱;101、工艺段废气采集点;102、厂区自来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文中,可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横向”、“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滤池,所述生物滤池设有进气部与出气部,所述出气部与所述进气部通过回流管路连通;/n所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回流管路上设置有阀装置;所述阀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路的打开与关闭;所述信号采集系统与所述阀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n所述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所述出气部位置的废气的参数信息,并将所述参数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对所述参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所述参数信息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判断所述参数信息不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打开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滤池,所述生物滤池设有进气部与出气部,所述出气部与所述进气部通过回流管路连通;
所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回流管路上设置有阀装置;所述阀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回流管路的打开与关闭;所述信号采集系统与所述阀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所述出气部位置的废气的参数信息,并将所述参数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对所述参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所述参数信息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判断所述参数信息不达标时,控制所述阀装置处于打开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一风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装置包括第一阀与第二阀,所述第一阀与所述第二阀在所述回流管路中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位于所述出气部与所述第一风机之间,所述第二阀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进气部之间,所述第二阀为单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媛媛翁利乾胡彦雄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惠斯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