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901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包括含有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的灶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于灶体上的反射单元、燃烧单元、及火路导向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包括通气孔圈、及沿该通气孔圈的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圈下方,所述火路导向单元的火路通道对应所述通气孔圈设置。当燃气在进入燃烧单元时只能单方向流动,不产生对流,避免出火不均匀以及发生黄色焰火,使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且在燃烧单元燃烧时,火路导向单元在烹饪用具下聚集热量,从而集中对烹饪用具加热。同时,本燃气灶中各组件之间的间隙能进入空气助燃,使燃气灶的燃烧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焰式燃气灶
本技术涉及燃气灶
,特别涉及一种内焰式燃气灶。
技术介绍
传统燃气灶,一般采用外焰式的燃烧方式,这类燃气灶主要的缺陷是加热时火焰会向四周扩散,进而导致热量向四周扩散传播,每当有风吹过时,火焰会随着风向飘动,火焰不能很好地集中燃烧,热能利用率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焰式燃气灶。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包括含有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的灶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于灶体上的反射单元、燃烧单元、及火路导向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包括通气孔圈、及沿该通气孔圈的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圈下方,所述火路导向单元的火路通道对应所述通气孔圈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通气孔圈包括通气腔、及与该通气腔连通的气体通道,所述吸气管与所述通气腔连通,所述气体通道的开口朝向所述通气孔圈的中轴线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燃烧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反射单元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第二定位孔,一定位销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从而将所述燃烧单元、反射单元固定于所述灶体上。作为优选,所述反射单元为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上表面设置为第一耐高温保护层。作为优选,所述火路导向单元包括水盆及设置于所述水盆上的火路导向器,所述水盆上端通过垫圈设置于所述灶体上表面,所述水盆中部凸起形成有聚火环,所述聚火环中部对应所述通气孔圈纵向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火路导向器设置导向腔室,于所述导向腔室中部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火路导向器的下端套设于所述聚火环上。作为优选,所述火路导向器与所述聚火环之间设置有支撑架。作为优选,所述导向腔室内壁上覆盖有第二耐高温保护层。作为优选,所述聚火环内壁与所述通气孔圈上沿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气间隙以用于使燃烧更加充分。作为优选,所述火路导向器上端外沿上间隔分布设置有若干第一进气孔。作为优选,所述灶体四周周沿设置有第一进风孔,所述灶体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进风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设计巧妙,一方面,通过通气孔圈以及沿通气孔圈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配合,使燃气在进入燃烧单元时只能单方向流动,不产生对流,避免出火不均匀以及发生黄色焰火,使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在燃烧单元上方设置有火路导向单元,通过将火路导向单元设置为碗状结构,在燃烧单元燃烧时,火路导向单元在烹饪用具下聚集热量,从而集中对烹饪用具加热。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四个进气位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燃烧单元的第一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燃烧单元的第二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燃气灶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包括含有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的灶体1,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于灶体1上的反射单元2、燃烧单元3、及火路导向单元4,所述燃烧单元3包括通气孔圈30、及沿该通气孔圈30的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31,所述反射单元2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圈30下方,所述火路导向单元4的火路通道对应所述通气孔圈30设置。具体地,火路导向单元4的火路通道为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气孔圈30与吸气管31为一体结构,通气孔圈30通过气管与燃气管道或燃气瓶连接,在气管上设置有阀门开关,当按压灶体1上的开关按钮,阀门开关打开,从而释放燃气沿着气管、喷嘴、吸气管31进入到通气孔圈30中;此外,由于吸气管31是沿着通气孔圈30的切线方向设置,所以,当燃气由吸气管31进入到通气孔圈30时,燃气是沿着吸气管31的单一方向进入到通气孔圈30当中,当燃气进入到通气孔圈30后便被点燃形成火焰,因此,在通气孔圈30内不会有对流的情况发生,避免了出火不均匀、发生黄色火焰、或爆燃的情况,大大提高本实施例当中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并且增加了安全性。进气时,喷嘴喷射燃气,同时吸入空气,并在吸气管31中预混合后,进入通气孔圈内充分混合,然后从通气孔圈的气孔喷出被点燃,产生火焰。如图1至5所示,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的内焰式燃气灶,所述通气孔圈30包括通气腔300、及与该通气腔300连通的气体通道301,所述吸气管31与所述通气腔300连通,所述气体通道301的开口朝向所述通气孔圈30的中轴线设置。在本使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首先,通气腔300是呈圆圈状,而吸气管31是沿着通气腔300的切线方向设置,故燃气从吸气管31进入通气腔300时,只会沿着单一方向进入;此外,燃烧单元3是由燃烧器32上半部以及燃烧器32下半部组成,燃烧器32上半部、燃烧器32下半部可以通过螺丝、螺栓等固定连接;其次,当燃烧器32上半部、燃烧器32下半部组装完成后,并形成有气体通道301,气体通道301呈圆圈状,且气体通道301朝着通气孔圈30的中轴线方向倾斜向上延伸设置,在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包括含有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的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于灶体上的反射单元、燃烧单元、及火路导向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包括通气孔圈、及沿该通气孔圈的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圈下方,所述火路导向单元的火路通道对应所述通气孔圈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包括含有至少一个加热组件的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于灶体上的反射单元、燃烧单元、及火路导向单元,所述燃烧单元包括通气孔圈、及沿该通气孔圈的切线方向连通设置的吸气管,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通气孔圈下方,所述火路导向单元的火路通道对应所述通气孔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圈包括通气腔、及与该通气腔连通的气体通道,所述吸气管与所述通气腔连通,所述气体通道的开口朝向所述通气孔圈的中轴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反射单元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有第二定位孔,一定位销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从而将所述燃烧单元、反射单元固定于所述灶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为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上表面设置为第一耐高温保护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焰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宇刘利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舜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