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升降尾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583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升降尾翼,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顶部两侧的正面一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底座顶部背面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第一底座顶部正面一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安装仓的内部,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贯穿第一安装板延伸至安装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通过伺服电机、转动杆、安装仓、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的相互配合,可以在使用时带动两组连接板进行同步转动,对尾翼进行自动的升降,便于操作人员在使用时进行升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升降尾翼
本技术涉及尾翼
,具体为一种电动升降尾翼。
技术介绍
汽车尾翼,专业的叫法为扰流板,又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汽车尾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容易导致车辆过度转向、后轮抓地力减少以及高速稳定性变差;而现有的电动升降尾翼,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1、现有装置大多数在使用时带动两组连接板进行同步转动的效果并不好,对尾翼进行自动的升降的效果较差,不便于操作人员在使用时进行升降;2、现有装置大多数在转动的过程中,都无法对转动杆转动的角度进行限位,不但无法防止的转动的角度的过大,对装置的损伤,还无法防止转动的角度有偏差,达不到该有的效果;3、现有装置大多数的尾翼按照空气动力学进行设计的效果较差,对减小空气的阻力的效果不好,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升降尾翼,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电动升降尾翼,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1、现有装置大多数在使用时带动两组连接板进行同步转动的效果并不好,对尾翼进行自动的升降的效果较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升降尾翼,包括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1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两侧的正面一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安装板(3),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背面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2),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正面一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伺服电机(2),所述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延伸至安装仓(6)的内部,所述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7),所述第一安装板(3)的两侧设置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贯穿第一安装板(3)延伸至安装仓(6)的内部,两组所述转动杆(4)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锥齿轮(8),且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7)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4)外侧靠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升降尾翼,包括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1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两侧的正面一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安装板(3),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背面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2),所述第一底座(1)顶部正面一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伺服电机(2),所述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延伸至安装仓(6)的内部,所述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7),所述第一安装板(3)的两侧设置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贯穿第一安装板(3)延伸至安装仓(6)的内部,两组所述转动杆(4)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锥齿轮(8),且第二锥齿轮(8)与第一锥齿轮(7)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4)外侧靠近第一安装板(3)一侧的两端皆设置有挡块(5),所述第一安装板(3)靠近挡块(5)一侧对称设置有挡板(9),且挡板(9)与挡块(5)相互适配,所述第二底座(15)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底座(15)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二安装板(17),所述转动杆(4)贯穿第二安装板(17)的内部,所述第二安装板(17)远离转动杆(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动盘(16),所述第二转动盘(16)远离第二安装板(17)一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块(18),所述连接块(18)远离第二转动盘(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转动盘(1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海圳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