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053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开设有进流体孔、出流体孔以及与所述进流体孔和所述出流体孔连通的至少两组流道;阀芯,所述阀芯可滑动安装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开设有至少两个流道;弹性调节组件,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阀体上,所述弹性调节组件与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的另一端所在的腔体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中另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另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闭自力节流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流阀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
技术介绍
传统气动平衡吊、气缸、液压缸加方向控制阀组成的简单高效的快速提升装置,其升降主要由手柄按钮阀或同轴式滑套手柄阀来控制,由于这两种阀属于方向阀类型,不能精确地控制流量和速度,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控制上升和下降速度。尤其是对于较轻的负载或空勾的情况下,其上升的速度过快难于控制而引起危险;在重负载情况下,其下降速度过快容易撞坏工件或设备。传统的产品速度控制是用节流阀来实现的,但节流阀只适用于单一重量的产品,在产品重量变化较大时需要手动调整节流阀的开度,操作繁琐,效率低。也有一种防止气缸急速伸出的阀(SSC阀),其作用是当气缸内气压低时,进气只通过固定节流孔,气缸杆慢速伸出防止出现危险;当气缸内压力增大超过设定的压力时,开关阀打开可以正常快速进气。这种阀的缺陷是当气缸内有残压时气缸杆仍可能会快速伸出导致危险,并且对重载下降时没有减速作用也会出现危险状况。申请号为CN201810418846.5,名为一种控制阀的稳速机构及压馈式稳速阀的专利文件,使用两个稳速机构和两个单向阀,实现了防止空载时急速上升和重载时快速下降的基本功能,但其结构复杂、经济性差,可调节性差,实际应用时还需另加其它控制元件来适应不同大小气缸和不同重量的工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平稳、自动调节、可靠性高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本专利技术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开设有进流体孔、出流体孔以及与所述进流体孔和所述出流体孔连通的至少两组流道;阀芯,所述阀芯可滑动安装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开设有至少两个流道;弹性调节组件,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阀体上,所述弹性调节组件与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的另一端所在的腔体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中另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另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闭自力节流通道。本专利技术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通过在阀体设置至少两组流道,并在阀芯开设至少两个流道,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其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即进流通道)中所述阀芯的流道开口最小,防止进流速度过快,压力较大时此流道开口变大,进流速度变快;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常闭自力节流通道(即出流通道)中所述阀芯的流道开口最小,防止出流速度过快,压力较小时此流道开口变大,出流速度变快,出流体孔的流体压力作用在所述阀芯的另一端并推动阀芯向所述弹性调节组件移动直至与弹力平衡,出流体孔的流体压力越大移动的距离越大,所述常开自力节流通道或所述常闭自力节流通道的打开或闭合量也越大,从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组合阀,其能实现在不同工况下进行自动调整达到平稳运行的目的,以满足气动设备或液压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工况的需求。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的轴线与所述阀体的流道轴线相交。如此设置,可以使所述阀芯的流道与所述阀体的流道连通更直接,使流体流动更顺畅。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阀体内设置有调节腔和压力腔,所述调节腔和所述压力腔相对设置于所述阀体的两端,所述压力腔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所述阀芯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调节腔和所述压力腔。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包括调节件和弹性元件,所述调节件可调节设置于所述阀体上,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调节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调节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可以设置整个节流阀的启动压力,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所述调节件来改变所述弹性元件的压力,以调节所述阀芯在不同流体压力下的位置,从而控制所述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和所述常闭自力节流通道打开或关闭量。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朝向所述压力腔的所述阀芯的端部连接有垫圈。设置的垫圈可以对所述阀芯的端部形成保护。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腔的外侧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将所述压力腔密封。可以通过所述端盖对所述压力腔及所述阀体内部形成密封,且可以通过拆装所述端盖对内部结构进行维护。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阀芯沿其轴向设置有多个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阀体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圈可以将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流体泄漏。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的每一组流道均装有用于调节最小流量的节流阀。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的每一组流道均还装有用于控制流体流动方向的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节流阀组成单向节流阀。单向阀只允许一个方向的流通,有利于对流体的控制,以满足气动设备或液压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工况的需求。所述单向阀在所述阀体的每一组流道中的安装方向不同,用来控制本流道是进流流道(特指流体从进流体孔往出流体孔方向流动的流道)或出流流道(特指流体从出流体孔往进流体孔方向流动的流道)。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单向节流阀的周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阀体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圈可以实现对所述单向节流阀的密封,防止流体泄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通过在阀体设置至少两组流道,并在阀芯开设至少两个流道,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中另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另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闭自力节流通道,出流体孔的流体压力作用在所述阀芯的另一端并推动阀芯向所述弹性调节组件移动直至与弹力平衡,出流体孔的流体压力越大移动的距离越大,所述常开自力节流通道或所述常闭自力节流通道的打开或闭合量也越大,从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组合阀,其能实现在不同工况下进行自动调整达到平稳运行的目的,以满足气动设备或液压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工况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自动调节、可靠性高等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的气动(液压)原理图。图4是其他实施例中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的气动(液压)原理图。图5是其他实施例中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的气动(液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其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n阀体,所述阀体开设有进流体孔、出流体孔以及与所述进流体孔和所述出流体孔连通的至少两组流道;/n阀芯,所述阀芯可滑动安装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开设有至少两个流道;/n弹性调节组件,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阀体上,所述弹性调节组件与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的另一端所在的腔体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n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n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中另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另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闭自力节流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开设有进流体孔、出流体孔以及与所述进流体孔和所述出流体孔连通的至少两组流道;
阀芯,所述阀芯可滑动安装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开设有至少两个流道;
弹性调节组件,所述弹性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阀体上,所述弹性调节组件与所述阀芯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的另一端所在的腔体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
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小时,其中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开自力节流通道;
在控制所述阀芯的流体压力最大时,其中另一个所述阀芯的流道可与所述阀体的其中另一组流道连通,形成常闭自力节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的轴线与所述阀体的流道轴线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其特征在于:阀体内设置有调节腔和压力腔,所述调节腔和所述压力腔相对设置于所述阀体的两端,所述压力腔与所述出流体孔连通,所述阀芯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调节腔和所述压力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力式可调双向节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调节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楠胡欣钧郭伟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同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