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侧墙变形缝处设有侧墙防水部,纵向水平施工缝处设置有纵向水平防水部,侧墙防水部包括设置于侧墙变形缝外侧的防水钢板,防水钢板由侧墙变形缝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墙变形缝两侧的侧墙墙体固定连接,侧墙变形缝设有第一止水带结构,侧墙变形缝内侧设有第二止水带结构,纵向水平防水部包括设置于纵向水平施工缝内的至少一个纵向水平防水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变形缝中间设置有C型止水带,C型止水带密封性较好,起到了双重防水效果,隧道侧墙和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设有止水钢板及其连接件,在多道防水保护下,有效解决了隧道侧墙变形缝和侧墙与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处防水薄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防水
,具体是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机动车数量逐年上涨交通压力日益增大,拥堵现象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改善交通环境,很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建设高架桥,扩宽道路等,而建设城市隧道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城市隧道施工时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因为温度和湿度等其他因素很可能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同时,隧道是一种长细比极大的结构型式,由于地质和地基性质的变化,即便在同样的结构和覆土作用下,隧道结构基础产生的变形也会有所不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也就随之产生,为了适应结构变形,每隔一定距离需设置一处变形缝。隧道的侧墙和隧道底板一般是分开浇筑,因而在隧道侧墙和底板之间会有一道纵向水平施工缝。城市隧道位于地下,防水是一大难点,而变形缝和纵向水平施工缝又是防水薄弱环节,有时隧道需要穿越城市内的湖泊,防水问题也就更加凸显。城市隧道的侧墙变形缝通常是在侧墙外侧铺设防水卷材,在变形缝中间设置钢边橡胶中埋式之水带,变形缝内填充聚氨酯密封胶。该方法在橡胶出现老化,或者由于隧道受到荷载产生震动会使橡胶之水带出现开裂,产生渗水。这种防水结构后期的维护会产生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包括侧墙以及设置于侧墙之间的侧墙变形缝、设置于侧墙与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位于所述侧墙变形缝下端,所述侧墙变形缝处设有侧墙防水部,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处设置有纵向水平防水部;所述侧墙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墙变形缝外侧的防水钢板,所述防水钢板由侧墙变形缝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墙变形缝两侧的侧墙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侧墙变形缝设有第一止水带,所述侧墙变形缝内侧设有第二止水带,所述侧墙变形缝内填充有防水密封填料;所述纵向水平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内的至少一个纵向水平防水机构,所述纵向水平防水机构包括多个止水钢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止水钢板的止水钢板连接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水钢板两侧向侧墙内延伸形成预埋在侧墙内的突起,所述突起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锚固钢筋,所述第一锚固钢筋与侧墙主体钢筋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水钢板外侧依次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加强层,防水卷材加强层的宽度不小于1000mm,防水卷材加强层的中心轴设置在侧墙变形缝处。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墙变形缝内设有传力杆,所述传力杆位于所述防水钢板与所述第一止水带之间,传力杆的一端放置于无缝钢管内,无缝钢管内注入黄油,且装配时传力杆与无缝钢管管端留间隙20mm。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止水带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C型止水带,所述C型止水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墙变形缝的内壁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墙变形缝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预埋槽钢,所述预埋槽钢靠近侧墙的一端通过预埋在侧墙内的第二锚固钢筋与所述侧墙固定连接,所述预埋槽钢内侧通过第一固定螺栓连接有第一压板、第一止水带固定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C型止水带通过第一固定螺栓压接在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止水带固定件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止水带结构包括OMEGA止水带,所述侧墙变形缝两侧固定连接有预埋角钢,所述OMEGA止水带通过第二压板、第二固定螺栓与所述预埋角钢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止水钢板两端设有止水钢板卡板,所述止水钢板连接件两侧设有连接件旋转卡板,所述止水钢板卡板与所述连接件旋转卡板卡接,连接件旋转卡板外端设有用于固定止水钢板卡板的连接件角点螺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止水钢板卡板与所述止水钢板的轴线夹角为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侧墙外侧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加强层起到第一层防水作用,镀锌防水钢板与侧墙一起浇筑,密封效果更优,起到第二层防水作用,在变形缝中间设置有C型止水带,在预埋槽钢与螺栓和压紧钢板的共同作用下,C型止水带被牢牢固定住,密封性较好,而且止水带对称布置,起到了双重防水效果,侧墙内侧设有OMEGA止水带,隧道侧墙和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设有止水钢板及其连接件,在多道防水保护下,有效解决了隧道侧墙变形缝和侧墙与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处防水薄弱的问题。该专利技术专利,防水效果更优,施工简单,安装方便,后期运营维护简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隧道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第一止水带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止水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隧道水平施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纵向水平防水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第二防水钢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第二防水钢板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隧道侧墙、2-第二隧道侧墙、3-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4-防水卷材、5-防水卷材加强层、6-侧墙变形缝、7-第一防水钢板、8-第一锚固钢筋、9-传力杆、10-丁腈软木橡胶、11-高模量聚氨酯密封胶、12-第一止水带结构、13-第二止水带结构、14-第二锚固钢筋、15-第一固定螺栓、16-预埋槽钢、17-C型止水带、18-第一压板、19-止水带固定件、20-预埋角钢、21-第二固定螺栓、22-OMEGA止水带、23-第二压板、24-纵向水平防水机构、25-隧道底板、26-第二止水钢板、27-止水钢板连接件、28-连接件角点螺栓、29-连接件旋转卡板、30-止水钢板卡板、31-纵向水平施工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包括侧墙以及设置于侧墙之间的侧墙变形缝6、设置于侧墙与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31,在本实施例中,侧墙变形缝6位于第一隧道侧墙1与第二隧道侧墙2之间,纵向水平施工缝31位于侧墙变形缝6下端,侧墙变形缝6处设有侧墙变形缝防水部,纵向水平施工缝31处设置有纵向水平施工缝防水部。侧墙防水部包括设置于侧墙变形缝6外侧的防水钢板7,防水钢板7由侧墙变形缝6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墙变形缝6两侧的侧墙墙体固定连接,防水钢板7两侧向侧墙内延伸形成预埋在侧墙内的突起,突起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锚固钢筋8,第一锚固钢筋8与侧墙主体钢筋固定连接,防水钢板7外侧依次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3、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包括侧墙以及设置于侧墙之间的侧墙变形缝(6)、设置于侧墙与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3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位于所述侧墙变形缝(6)下端,所述侧墙变形缝(6)处设有侧墙防水部,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处设置有纵向水平防水部;/n所述侧墙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墙变形缝(6)外侧的防水钢板(7),所述防水钢板(7)由侧墙变形缝(6)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墙变形缝(6)两侧的侧墙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侧墙变形缝(6)设有第一止水带结构(12),所述侧墙变形缝(6)内侧设有第二止水带结构(13),所述侧墙变形缝(6)内填充有防水密封填料;/n所述纵向水平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内的至少一个纵向水平防水机构(24),所述纵向水平防水机构(24)包括多个止水钢板(26)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止水钢板(26)的止水钢板连接件(2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包括侧墙以及设置于侧墙之间的侧墙变形缝(6)、设置于侧墙与隧道底板之间的纵向水平施工缝(3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位于所述侧墙变形缝(6)下端,所述侧墙变形缝(6)处设有侧墙防水部,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处设置有纵向水平防水部;
所述侧墙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墙变形缝(6)外侧的防水钢板(7),所述防水钢板(7)由侧墙变形缝(6)向两侧延伸并与侧墙变形缝(6)两侧的侧墙墙体固定连接,所述侧墙变形缝(6)设有第一止水带结构(12),所述侧墙变形缝(6)内侧设有第二止水带结构(13),所述侧墙变形缝(6)内填充有防水密封填料;
所述纵向水平防水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纵向水平施工缝(31)内的至少一个纵向水平防水机构(24),所述纵向水平防水机构(24)包括多个止水钢板(26)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止水钢板(26)的止水钢板连接件(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钢板(7)两侧向侧墙内延伸形成预埋在侧墙内的突起,所述突起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锚固钢筋(8),所述第一锚固钢筋(8)与侧墙主体钢筋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钢板(7)外侧依次设置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3)、防水卷材(4)、防水卷材加强层(5),防水卷材加强层(5)的宽度不小于1000mm,防水卷材加强层(5)的中心轴设置在侧墙变形缝(6)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隧道交叉截面十字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变形缝(6)内设有传力杆(9),所述传力杆(9)位于所述防水钢板(7)与所述第一止水带结构(12)之间,传力杆的一端放置于无缝钢管内,无缝钢管内注入黄油,且装配时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玲慧,朱亚林,张亚明,郑永胜,尹鹏,洪胤,章好龙,李勇海,胡漳敏,檀昆,任世朋,汪亦显,祁伟林,包良华,焦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相城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