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及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制浆设备工序繁琐的问题,具有水泥浆液先制现用、保证水泥浆液配合比的有益效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包括用于输送水泥的输送单元;储水池,储水池存储水和/或掺和料,储水池设置抽水机构;制浆单元,包括容料筒,输送单元的出口端设于容料筒的上方,抽水机构将储水池内液体送入容料筒,液体与水泥在容料筒内混合形成水泥浆液;搅拌单元,设于容料筒的侧部,容料筒与搅拌单元连接将水泥浆液送入搅拌单元;注浆单元,包括注浆管,搅拌单元与注浆管连接,通过注浆单元向桩基注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施工
,尤其是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目前,传统水泥浆液搅拌技术需要通过人工填料掺水拌合,用工铲进行搅拌,亦或是通过人工向搅拌机内填料加水,机器开动进行搅拌。对于常见人工搅拌和机器搅拌,专利技术人发现,工序繁琐,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加工周期长;水泥浆液的混合效果差,搅拌中水泥颗粒不能均匀溶解,同时水灰比不能严格控制,搅拌时间过长或过短也无法控制;对于机器搅拌水泥浆液完成后注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可实现水泥浆液的配灰、配水、制浆、搅拌和注浆一体化进行,制作浆液效率高,可实现水泥的现场制作,保证水泥颗粒的充分溶解,避免水泥浪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包括:用于输送水泥的输送单元;储水池,储水池存储水和/或掺和料,储水池设置抽水机构;制浆单元,包括容料筒,输送单元的出口端设于容料筒的上方,抽水机构将储水池内液体送入容料筒,液体与水泥在容料筒内混合形成水泥浆液;搅拌单元,设于容料筒的侧部,容料筒与搅拌单元连接将水泥浆液送入搅拌单元,搅拌单元可保证水泥颗粒的充分溶解;注浆单元,包括注浆管,搅拌单元与注浆管连接,通过注浆单元向桩基注浆。上述的注浆装置,输送单元将水泥送入制浆单元容料筒,抽水机构将储水池存储的液体送入容料筒,实现水泥与液体在容料筒内混合形成水泥浆液,为了进一步保证水泥浆液的流动性、保水性和均匀性,通过搅拌单元对水泥浆液进行搅拌形成水泥浆液,整体可在现场进行水泥浆液的现制现用,可根据现场需求进行水泥浆液的制备,不仅保证水泥浆液的混合效果,而且避免水泥浆液的浪费。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所述的输送单元、抽水机构、搅拌单元和注浆单元分别连接,通过控制器可实现各机构动作的控制,实现注浆装置的全自动化控制。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所述搅拌单元包括搅拌筒,搅拌筒顶部设置动力源,动力源与设于搅拌筒的搅拌叶片连接,通过搅拌叶片搅动搅拌筒内的水泥浆液,保证水泥浆液的流动性。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所述搅拌叶片通过搅拌轴上下设置至少一层,通过多层搅拌叶片的设置,可充分保证水泥浆液的流动性和均匀性,使得水泥浆液混合效果更好;当搅拌叶片设置两层时,下层搅拌叶片中叶片的设置数量多于上层搅拌叶片中叶片的设置数量。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为了进行多次搅拌,所述搅拌筒在相邻两层搅拌叶片之间设置分隔板,分隔板垂直于所述搅拌轴设置,且分隔板一侧设置开口,开口处设置开关板,开关板与设于搅拌筒外侧的操作开关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所述注浆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注浆管的注浆泵,注浆管与所述搅拌筒的底部连接,通过注浆泵和注浆管,将水泥浆液送入桩基。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所述搅拌筒与所述容料筒的底端通过管路连接;为了方便水泥浆液从容料筒进入搅拌筒内,容料筒上侧尺寸大于下侧尺寸。如上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所述输送单元为倾斜设置的卷扬机,所述容料筒的顶端设置入料口,入料口设于卷扬机出口端的下方;所述储水池设置水管,水管一端插入容料筒入料口设置。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内容:输送单元将设定量的水泥送入制浆单元中;通过抽水机构将储水池中设定量的水及掺和料送入制浆单元中;搅拌单元开始工作,水泥浆液从制浆单元进入搅拌单元,由搅拌单元对水泥浆液进行搅拌;将搅拌完成的水泥浆液送到设定位置进行注浆。具体地,通过控制器设定水灰比,进而由控制器控制输送单元和抽水机构的工作时间,来确定水泥和水的用量。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整体装置的设置,可实现水泥的输送、水的送入,保证水泥浆液的合理配比,其通过输送单元和抽水机构的设置,可实现不同配比水泥浆液的送入,通过搅拌单元进行水泥浆液的搅拌,保证水泥浆液流动性等要求,并通过注浆单元进行注浆,整体满足既有桩基注浆加固浆液的制备要求,可同时对多个注浆孔进行不同配比浆液的制备,实现了水泥浆液的现制现用,没有浆液储存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整体装置成本相对较低,且避免了浆液的浪费。2)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器的设置,操作简便,单人可独立完成,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工作效率高,保障了桩基后注浆效果,有效提高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本专利技术通过上下设置多层搅拌叶片的设置,可实现对浆液的二次搅拌,可使得搅拌效率明显提高,浆液加工周期短;同时水泥浆液不会沉淀、离析、出料均匀通畅,避免堵浆现象;有效保证水泥浆液流动性、保水性和粘聚性等要求,其注浆稳定性、支撑可靠性更好的提高。4)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器可根据设定的水灰比控制输送单元和抽水机构的动作,使得水泥浆液配比精准,材料用量合适。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中卷扬机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中上层搅拌叶片在搅拌筒内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中下层搅拌叶片在搅拌筒内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控制器操作界面示意图。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其中:1.卷扬机,2.卷扬机电机,3.容料筒,4.管路,5.搅拌电机,6.搅拌筒,7.下层搅拌叶片,8.操作开关,9.控制器,10.注浆泵,11.储水池,12.上层搅拌叶片。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专利技术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用于输送水泥的输送单元;/n储水池,储水池存储水和/或掺和料,储水池设置抽水机构;/n制浆单元,包括容料筒,输送单元的出口端设于容料筒的上方,抽水机构将储水池内液体送入容料筒,液体与水泥在容料筒内混合形成水泥浆液;/n搅拌单元,设于容料筒的侧部,容料筒与搅拌单元连接将水泥浆液送入搅拌单元;/n注浆单元,包括注浆管,搅拌单元与注浆管连接,通过注浆单元向桩基注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输送水泥的输送单元;
储水池,储水池存储水和/或掺和料,储水池设置抽水机构;
制浆单元,包括容料筒,输送单元的出口端设于容料筒的上方,抽水机构将储水池内液体送入容料筒,液体与水泥在容料筒内混合形成水泥浆液;
搅拌单元,设于容料筒的侧部,容料筒与搅拌单元连接将水泥浆液送入搅拌单元;
注浆单元,包括注浆管,搅拌单元与注浆管连接,通过注浆单元向桩基注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所述的输送单元、抽水机构、搅拌单元和注浆单元分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单元包括搅拌筒,搅拌筒顶部设置动力源,动力源与设于搅拌筒的搅拌叶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片通过搅拌轴上下设置至少一层;
当搅拌叶片设置两层时,下层搅拌叶片中叶片的设置数量多于上层搅拌叶片中叶片的设置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桩基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张阔,程广坦,刘传孝,高强,姚里昂,邱斌,张金昌,林强,丁何杰,郭常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