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公路、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及方法,该结构包括挖方路段、以及设置在挖方路段外侧的挖方边沟和挖方边坡;挖方边沟靠近波形梁护栏的上游端头的位置处设有弯曲部;弯曲部包括相连接的平行段和下穿段;波形梁护栏外展并跨过下穿段后,波形梁护栏的上游端头插入挖方边坡,波形梁护栏的立柱位于下穿段的两侧。该公路包括上述的外展式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以及波形梁护栏。该方法包括依次设置波形梁护栏和挖方边沟的位置,并对挖方边沟和波形梁护栏进行施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波形梁护栏设置在挖方路段不便于设置外展式上游端头,以及设置吸能式上游端头存在防护效果不好的问题,实现了车辆有效防护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及方法
本申请属于公路工程设计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公路、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公路工程安全设施设计中,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的要求,需要根据路侧障碍物情况设置护栏,并进一步要求路侧波形梁护栏的起、讫点应进行端头处理,行车方向的上游端头宜设置为外展圆头式、外展埋入式或吸能式。如图1所示,当波形梁护栏2设置在填方路段9时,波形梁护栏2采用外展式上游端头21(外展式上游端头包括外展圆头式和外展埋入式)。波形梁护栏2包括依次连接的标准段和过渡段,过渡段的远离标准段的端部为上游端头21,所述上游端头21插入填方边坡10,过渡段为圆弧状结构。根据设计速度对过渡段选取一定的渐变率,将波形梁护栏2上游端头21从标准段过渡至土路肩外侧可行,符合上述设计细则要求。如图2所示,当波形梁护栏2设置在挖方路段1时,由于挖方路段1路基即土路肩外侧紧邻挖方边沟3,使得波形梁护栏2的过渡段部分的立柱落入挖方边沟3位置,进而使波形梁护栏2的过渡段部分的立柱没有安装位置,从而导致上游端头21无法顺利从标准段过渡至土路肩外侧,因此将波形梁护栏2上游端头21从标准段过渡至土路肩外侧的方案无法实施。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在无法采用外展式上游端头的路段,波形梁护栏采用吸能式上游端头,护栏无需过渡。但吸能式上游端头存在以下缺点:一,吸能式上游端头由于未外展,波形梁板未插入挖方边坡土体,未对车辆形成整体的阻挡保护。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容易发生车辆冲出路外的情况。若恰好处于填挖交界处,或挖方段后紧接桥梁时,车辆冲出路外事故严重程度极高;将护栏向挖方段延长一定距离,虽可以解决冲出路外的情况,但由于延长护栏,其投入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且设置长度无规范明确,无法确保安全。二,吸能式上游端头工程造价为上游外展端头的7~8倍,费用较高。三,吸能式上游端头是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车辆碰撞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事故伤害的目的。但吸能式上游端头的变形是不可逆的,发生交通事故后,上游端头失效,属于一次性产品,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更换吸能式上游端头,其养护费用远高于外展式波形梁上游端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公路、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波形梁护栏设置在挖方路段不便于设置外展式上游端头,以及设置吸能式上游端头存在防护效果不好的问题,实现了车辆有效防护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包括挖方路段、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挖方路段外侧的挖方边沟和挖方边坡;所述挖方边沟靠近波形梁护栏的上游端头的位置处设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挖方边坡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弯曲部包括相连接的平行段和下穿段,所述下穿段靠近所述波形梁护栏的上游端头设置;所述波形梁护栏外展并跨过所述下穿段后,所述波形梁护栏的上游端头插入所述挖方边坡,所述波形梁护栏的立柱位于所述下穿段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弯曲部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且靠近所述挖方路段的一侧设置为钢筋混凝土基础。一种公路,包括上述的外展式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以及波形梁护栏。进一步地,所述波形梁护栏包括依次连接的标准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标准段与所述挖方路段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过渡段呈设定的外展渐变率;所述第二过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端部为所述上游端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连接处位于所述挖方边沟和所述挖方边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夹角在0°~20°范围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平行段平行设置。一种用于挖方路段的外展式波形梁护栏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波形梁护栏的安装位置:设置第一过渡段的起点;将所述第一过渡段的靠近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连接处的立柱记为最后一根立柱,所述最后一根立柱距土路肩内沿的距离L0=W1+W2+W3,其中,W1为土路肩的宽度,W2为挖方边沟的宽度,W3为挖方边沟侧壁的宽度;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理论长度L1=L0÷v,其中,v为第一过渡段的外展渐变率;对L1÷M的值向上取整,其中,M为波形梁护栏的立柱的间距;并将L1÷M向上取整的值记为L2;则第一过渡段的实际长度L3=L2·M;根据所述第一过渡段的起点、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外展渐变率v和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实际长度L3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安装位置;根据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的夹角设置第二过渡段和上游端头的安装位置;设置挖方边沟的位置:设置平行段的起点,所述平行段与所述第一过渡段为平行设置,其中,平行段的起点与第一过渡段的起点连线与挖方路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下穿段下穿所述第一过渡段,且所述最后一根立柱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最后一根立柱的前一根立柱分别位于所述下穿段的两侧;所述下穿段的两端采用半径为r的圆弧过渡;根据所述挖方边沟的位置进行所述挖方边沟的施工;根据所述波形梁护栏的安装位置进行所述波形梁护栏的施工。进一步地,所述下穿段的两端采用半径r在2.2m~3.8m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公路、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及方法,该安装结构中挖方边沟的弯曲部的设置能够使得波形梁护栏与其跨过的下穿段夹角增大,进而能够将波形梁护栏的立柱设置在下穿段的两侧,同时又不会影响波形梁护栏的立柱的使用性能,实现了外展式上游端头的结构设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波形梁护栏的过渡段部分的立柱没有安装位置,从而导致上游端头无法顺利从标准段过渡至土路肩外侧的问题;该安装方法易于实施、成本低;该公路能够满足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要求,保障司乘人员的安全,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养护成本;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吸能式上游端头存在的成本高、安全性低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填方路段的外展式上游端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挖方路段的外展式上游端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1-挖方路段;2-波形梁护栏;21-上游端头;22-标准段;23-第一过渡段;24-第二过渡段;3-挖方边沟;31-平行段;32-下穿段;4-挖方边坡;5-钢筋混凝土基础;6-最后一根立柱;7-土路肩内沿;8-挖方边沟侧壁;9-填方路段;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挖方路段(1)、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挖方路段(1)外侧的挖方边沟(3)和挖方边坡(4);/n所述挖方边沟(3)靠近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的位置处设有弯曲部;/n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挖方边坡(4)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弯曲部包括相连接的平行段(31)和下穿段(32),所述下穿段(32)靠近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设置;/n所述波形梁护栏(2)外展并跨过所述下穿段(32)后,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插入所述挖方边坡(4),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立柱位于所述下穿段(32)的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挖方路段(1)、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挖方路段(1)外侧的挖方边沟(3)和挖方边坡(4);
所述挖方边沟(3)靠近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的位置处设有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挖方边坡(4)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弯曲部包括相连接的平行段(31)和下穿段(32),所述下穿段(32)靠近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设置;
所述波形梁护栏(2)外展并跨过所述下穿段(32)后,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上游端头(21)插入所述挖方边坡(4),所述波形梁护栏(2)的立柱位于所述下穿段(32)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挖方路段的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且靠近所述挖方路段(1)的一侧设置为钢筋混凝土基础(5)。
3.一种公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展式波形梁护栏安装结构、以及波形梁护栏(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梁护栏(2)包括依次连接的标准段(22)、第一过渡段(23)和第二过渡段(24);
所述标准段(22)与所述挖方路段(1)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过渡段(23)呈设定的外展渐变率;所述第二过渡段(24)的远离所述第一过渡段(23)的端部为所述上游端头(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23)和所述第二过渡段(24)连接处位于所述挖方边沟(3)和所述挖方边坡(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23)和所述第二过渡段(24)的夹角在0°~20°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23)与所述平行段(31)平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渊,马永杰,王栋,张林,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