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64122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本技术联合利用铝盐钝化剂和沉水植物修复技术,先在污染区域开展底泥原位钝化,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快速降低上覆水体营养盐含量,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恢复提高有利条件。然后搭配种植沉水植物,恢复沉水植物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水体透明度和含氧量,并减小水动力扰动,降低底泥再悬浮作用。此外,沉水植物还可吸收水体和底泥中营养物质,大幅降低营养物质从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通过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冬季沉水植物死亡后,钝化剂仍能发挥作用,控制水体营养盐含量保存在较低水平。钝化剂和沉水植物协同作用修复污染水体,形成健康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国内外湖泊治理的实践表明,当外源污染负荷降低后,湖泊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恢复往往严重滞后,甚至在10年内都难以看到显著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外源营养物质长期输入后,累计在底泥中的营养盐等污染物会重新再释放到水中,形成较高的内源污染负荷,使水体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因此,内源污染控制是湖泊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必要基础。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受损后,在没有人为干预(修复)的情况下恢复缓慢甚至难以恢复,生态系统自净等功能也就难以恢复。因此,需要对湖泊污染水体进行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落后,且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质背景特征,导致该地区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因此,耗资巨大且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的底泥疏浚等内源修复工程不适宜在喀斯特高原湖泊开展。此外,喀斯特高原湖泊往往具有高pH值、高有机质含量的特征,常规的底泥钝化剂的钝化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无法达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钝化剂投加至待处理水域,投加量为350~400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钝化剂投加至待处理水域,投加量为350~400g/m2,所述钝化剂成分包括硫酸铝、黏土和石粉,三者质量比为15:30:55;在钝化剂投加1周后,栽种沉水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狐尾藻、光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轮藻和菹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金鱼藻种植在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湖泊污染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全陈敬安余伟殷超唐续尹王敬富郭建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