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冷凝塔,冷凝塔具有第一进气管及第一出气管;吸收塔,吸收塔具有第二塔体,第二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管,第二塔体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环管,环管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液体喷头,第二塔体的内部下方以其轴向为圆心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气管,分气管上均设置有朝向相同旋转方向的气体喷头组,分气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的一端与分气管相连通,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塔体外部;第一出气管102与第二进气管之间通过输气管连通;气体喷头组朝向第二塔体的侧壁水平喷出尾气,降低尾气向上的初始速度,延长尾气在第二塔体内部的滞留时间,使尾气能够与碱液充分反应,提高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尾气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尾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多级尾气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企业工厂对于工业尾气一般通过尾气吸收塔来处理,对于酸性尾气的处理,一般尾气吸收塔通常采用喷雾脱酸法:将碱性溶液喷入吸收塔内,使碱性液体与酸性尾气中和,同时利用尾气的热量将喷入的雾水蒸发形成为干燥的粉状固体颗粒收集下来。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520182327.5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级式酸性尾气吸收塔,包括塔顶和塔体,塔顶设有排气口,塔体底部设有尾气输入管,塔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海绵层和碱液喷雾管,海绵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设有一层格栅,海绵层通过格栅固定于塔体内,塔体底部设有排液口,排液口的高度低于尾气进口的高度。上述现有技术中尾气从尾气输出管向上喷出,使得尾气具有在塔体内部具有较快的向上移动的速度,尾气在碱液喷雾管下方的塔体内部滞留时间较短,尾气难以充分与碱液喷雾接触,影响处理效果。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塔体内部尾气分散性较好,延长尾气滞留时间,使尾气与碱液充分反应,提高处理效果的多级尾气处理系统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塔体内部尾气分散性较好,延长尾气滞留时间,使尾气与碱液充分反应,提高处理效果的多级尾气处理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冷凝塔,所述冷凝塔具有第一进气管及第一出气管;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具有第二塔体,所述第二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环管,所述环管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液体喷头,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下方以其轴向为圆心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气管,所述分气管上均设置有朝向相同旋转方向的气体喷头组,所述分气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塔体外部;所述第一出气管102与第二进气管之间通过输气管连通。所述气体喷头组具有五个气体喷头,所述五个气体喷头均匀设置在所述分气管的顶部,所述气体喷头具有出气端,所述出气端朝向所述第二塔体的侧壁。所述分气管与环管之间沿所述第二塔体的轴向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外部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第二塔体的外侧底部设置有循环排液管,所述环管上连接有循环供液管,所述循环排液管与所述循环供液管之间连接有循环水泵。所述第二出气管下方的所述第二塔体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所述冷凝塔具有第一塔体,所述第一塔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液管,所述第一塔体的底部具有底板,所述底板向所述排液管倾斜。所述第一塔体的内部设置有换热螺旋管,所述换热螺旋管的上端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塔体外的冷却进液管,所述换热螺旋管的下端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第一塔体外的冷却排液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冷凝塔将尾气中的一部分酸性气体液化,减少从第一出气管排出的尾气中的酸性气体含量,可减少吸收塔内碱液的用量;(2)气体喷头组朝向第二塔体的侧壁水平喷出尾气,降低尾气向上的初始速度,延长尾气在第二塔体内部的滞留时间,同时,尾气在第二塔体内部螺旋上升,延长了尾气在第二塔体内部的运动路径,提升与碱液接触的几率,使尾气能够与碱液充分反应,提高处理效果;(3)尾气从多个气体喷头喷出,使尾气具有更好的分散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吸收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气体喷头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气体喷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冷凝塔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2所示,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冷凝塔1,冷凝塔1具有第一进气管101及第一出气管102,尾气首先进入冷凝塔1,将尾气中的一部分酸性气体液化,减少从第一出气管102排出的尾气中的酸性气体含量;吸收塔2,吸收塔2具有第二塔体212,第二塔体21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管202,第二塔体212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环管206,环管206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液体喷头206,环管206与碱液管路连接,用于向第二塔体212内部喷洒碱液,中和酸性尾气,第二塔体212的内部下方以其轴向为圆心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气管208,分气管208上均设置有朝向相同旋转方向的气体喷头组,气体喷头组朝向第二塔体212的侧壁水平喷出尾气,降低尾气向上的初始速度,延长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的滞留时间,同时,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螺旋上升,延长了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的运动路径,提升与碱液接触的几率,使尾气能够与碱液充分反应,分气管20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管201,第二进气管201的一端与分气管208相连通,第二进气管20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塔体212的外部,第一出气管102与第二进气管之间通过输气管连通;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从多个气体喷头组中喷出,较只采用一根管道向第二塔体212内部供气而言,本实施例中的方案使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更为分散。如图3所示,气体喷头组具有五个气体喷头209,五个气体喷头209均匀设置在分气管208的顶部,分气管208的数量为四个,通过多个分气管208配合多个气体喷头209可将尾气进一步的分散开,如图4所示,气体喷头209具有出气端2091,出气端2091朝向第二塔体212的侧壁,使得从气体喷头209向外喷出的尾气不具有向上的速度,可提升尾气在第二塔体212内部的滞留时间。如图2所示,分气管208与环管206之间沿第二塔体212的轴向设置有支杆210,支杆210的外部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211,其中支杆210用于对螺旋叶片211提供支撑,支杆210的顶端可采用3-4根钢筋段固定在第二塔体212的内壁上,具体为,该钢筋段的一端与第二塔体212的内壁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支杆210的顶端焊接固定,支杆210的底端可以与第二进气管201的端部堵头焊接固定;另外螺旋叶片211的螺旋方向与气体喷头209喷出的气体螺旋方向相对应,通过螺旋叶片211的导向作用使尾气在第二塔体212的内部能够保持螺旋上升。如图2所示,第二塔体212的外侧底部设置有循环排液管205,环管206上连接有循环供液管204,循环排液管205与循环供液管204之间连接有循环水泵203,第二塔体212的内底部填装有碱液,通过循环水泵203可将碱液从循环排液管205抽出并通过循环供液管204泵至环管206处,在通过环管206底部的液体喷头207向下喷出与尾气接触进行中和,碱液落至第二塔体212的内底部,完成一次循环。第二出气管202下方的第二塔体212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213,丝网除沫器212是一种气液分离装置,气体通过除沫器的丝垫,可除去其中夹带的雾沫。如图5所示,冷凝塔1具有第一塔体107,第一塔体107的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液管103,第一塔体107的底部具有底板107,底板107向排液管103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冷凝塔,所述冷凝塔具有第一进气管及第一出气管;/n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具有第二塔体,所述第二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环管,所述环管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液体喷头,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下方以其轴向为圆心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气管,所述分气管上均设置有朝向相同旋转方向的气体喷头组,所述分气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塔体外部;/n所述第一出气管102与第二进气管之间通过输气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凝塔,所述冷凝塔具有第一进气管及第一出气管;
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具有第二塔体,所述第二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上方设置有环管,所述环管的底部均匀设置有液体喷头,所述第二塔体的内部下方以其轴向为圆心设置有至少两个分气管,所述分气管上均设置有朝向相同旋转方向的气体喷头组,所述分气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分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塔体外部;
所述第一出气管102与第二进气管之间通过输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喷头组具有五个气体喷头,所述五个气体喷头均匀设置在所述分气管的顶部,所述气体喷头具有出气端,所述出气端朝向所述第二塔体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尾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孙煜,郭彦超,赵秀娟,王雪梅,周超,
申请(专利权)人:巨鑫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