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712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7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涉及到一种辅助治疗用具,包括基板、与所述基板铰接的支撑板和贴合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枕本体,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使支撑板相对于基板转动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和抵接台,该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抵接台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抵接台面向调节杆的端面设有多个具有开口结构的槽孔;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抵接在任意槽孔内,使基板、支撑板和调节杆围成不同角度的三角形;本方案设计的结构简单且易于操作,使用者只需要拨动调节杆到不同位置的槽孔即能实现对枕本体的角度调节,尤其是病患自己就能手动调节,且调节一步到位,满足病患自己不同侧躺要求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辅助治疗用具,具体为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
技术介绍
住院卧床病人翻身不易,是目前影响病人康复的痛点之一,现有R状的翻身枕卧,来辅助病人翻身,使病人躺的更加舒服促进其血液循环,但是由于目前翻身枕有固定的形状,在使用过程中,只能使患者处于同一角度的位置,如病人需要不同角度的侧躺翻身,就还需要更换另外的翻身枕,十分麻烦,并且来回更换翻身枕,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需要多个不同的翻身枕来满足病人翻身的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包括基板、与所述基板铰接的支撑板和贴合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枕本体,所述基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使支撑板相对于基板转动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该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抵接台,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抵接台面向调节杆的端面设有多个具有开口结构的槽孔;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抵接在任意槽孔内,使基板、支撑板和调节杆围成不同角度的三角形。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包括与槽孔抵接的抵杆和一对臂杆,一对所述臂杆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臂杆的一端均与支撑板铰接,一对所述臂杆的另一端通过抵杆相互连接;所述臂杆、抵杆和臂杆共同组成呈“U”型结构的调节杆。进一步的,所述臂杆分别铰接设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面。进一步的,多个槽孔沿着基板长度方向等距排列。进一步的,所述槽孔沿着调节杆的方向开口。进一步的,所述臂杆上设有握柄,所述握柄与臂杆垂直且向外突出。进一步的,所述枕本体通过魔术贴与支撑板贴合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台采用树脂聚合物注塑成型。采用本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设计的结构简单且易于操作,使用者只需要拨动调节杆到不同位置的槽孔即能实现对枕本体的角度调节,尤其是病患自己就能手动调节,且调节一步到位,满足病患自己不同侧躺要求的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爆炸图;图2为本调节杆抵接在其中一槽孔内时的状态结构图;图3为拨动调节杆抵接在另一槽孔内时的状态结构图;图4为拨动调节杆时的状态示意图;图5为对调节杆和抵接台的放大图,用于展示其结构。其中:10基板、20支撑板、30枕本体、40调节机构、41调节杆、42抵接台、411臂杆、412抵杆、413握柄、421槽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参见图1-图2,包括基板10、与所述基板铰接的支撑板20,这里所述的基板10与支撑板20均为平坦的板状结构,所述基板10与支撑板20铰接连接应当理解为,通过采用销钉连接的方式,使支撑板20能相对于基板10摆动,支撑板20摆动的路径是以连接处为圆心产生的圆形路径。枕本体30贴合在所述支撑板20上,这里的枕本体30为至少部分填充有海绵或者部分填充有乳胶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枕体。为了需要能够使支撑板20相对于基板10转动后稳定,所述基板10与所述支撑板20之间设有调节机构40,该调节机构40分别作用在基板10和支撑板20上,完成支撑板20的稳定。具体的,该调节机构40包括调节杆41和与其相配合的抵接台42,其中抵接台42设在基板10上,在抵接台42面向调节杆41的端面上设有具有开口结构的槽孔421;而调节杆41的一端与支撑板20铰接,另一端可以抵接在槽孔421内,即可以理解为,槽孔421给与了调节杆41反向的作用力,用于保证调节杆41与支撑板20的稳定。在这种转态下,参见图2,可以理解为基板10、支撑板20和调节杆41共同围成了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理论印证了在调节杆41的作用下,能使基板10和支撑板20保持相对的稳定。当然,参见图3-图5,为了实现基板10和支撑板20之间角度的调节,所述槽孔421设有多个且沿着基板10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这时拨动调节杆41(图4中的a方向为拨动调节杆41的方向),使调节杆41位于不同的槽孔421内,就可以使基板10、支撑板20和调节杆41共同围成不同角度三角形结构,也就实现了支撑板20相对于基板10角度的调节(b方向为支撑板20相对于基板10的转动方向)。优选的,参见图5,为了便于调节杆41顺利的拨动到槽孔421内,将槽孔421的开口结构设为朝着调节杆41的方向开口。上文所述的调节杆41具有一对臂杆411和一抵杆412,其中臂杆411用于与支撑板20连接,而抵杆412用于抵接在槽孔421内。臂杆411可以设置在支撑板20面上基板10的端面上,采用一对臂杆411的方式为了增加稳定性,一对所述臂杆411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臂杆411的一端均与支撑板20铰接,而臂杆411的另一端通过抵杆412相互连接;所述臂杆411、抵杆412和臂杆411共同组成呈“U”型结构的调节杆41。在奇特连接关系相同的情况下,臂杆411还可以设置在支撑板20的侧边,本技术采用设计在侧边的方案,参见图2、图5,即臂杆411的一端与支撑板20的侧边铰接。采用铰接在侧边的优势在于,保证支撑板20面向基板10的一面平坦,使支撑板20能更近的贴向基板10。采用以上方案设计的翻身枕,能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随意的调节,改变支撑板20与基板10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枕本体30更为舒适的贴在患者的后背处,并且,该结构简单,患者本人也能操作,即患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包括基板(10)、与所述基板(10)铰接的支撑板(20)和贴合在所述支撑板(20)上的枕本体(3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与所述支撑板(20)之间设有使支撑板(20)相对于基板(10)转动的调节机构(40),所述调节机构(40)包括:/n调节杆(41),该调节杆(4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0)铰接;/n抵接台(42),设在所述基板(10)上;所述抵接台(42)面向调节杆(41)的端面设有多个具有开口结构的槽孔(421);/n所述调节杆(41)的另一端抵接在任意槽孔(421)内,使基板(10)、支撑板(20)和调节杆(41)围成不同角度的三角形结构,所述调节杆(41)包括与槽孔(421)抵接的抵杆(412)和一对臂杆(411),一对所述臂杆(411)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臂杆(411)的一端均与支撑板(20)铰接,一对所述臂杆(411)的另一端通过抵杆(412)相互连接;所述臂杆(411)、抵杆(412)和臂杆(411)共同组成呈“U”型结构的调节杆(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翻身枕,包括基板(10)、与所述基板(10)铰接的支撑板(20)和贴合在所述支撑板(20)上的枕本体(3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与所述支撑板(20)之间设有使支撑板(20)相对于基板(10)转动的调节机构(40),所述调节机构(40)包括:
调节杆(41),该调节杆(4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0)铰接;
抵接台(42),设在所述基板(10)上;所述抵接台(42)面向调节杆(41)的端面设有多个具有开口结构的槽孔(421);
所述调节杆(41)的另一端抵接在任意槽孔(421)内,使基板(10)、支撑板(20)和调节杆(41)围成不同角度的三角形结构,所述调节杆(41)包括与槽孔(421)抵接的抵杆(412)和一对臂杆(411),一对所述臂杆(411)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臂杆(411)的一端均与支撑板(20)铰接,一对所述臂杆(411)的另一端通过抵杆(412)相互连接;所述臂杆(411)、抵杆(412)和臂杆(411)共同组成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倩玉张子云娄雪娇张利娟何细飞江燕汪晖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