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566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包括液囊Ⅰ和液囊Ⅱ,所述液囊Ⅰ连接液囊Ⅰ注射管,所述液囊Ⅱ连接液囊Ⅱ注射管;还包括一药物注射管道,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位于液囊Ⅰ和液囊Ⅱ之间;所述液囊Ⅰ、液囊Ⅱ、液囊Ⅰ注射管、液囊Ⅱ注射管以及药物注射管道外包裹有导丝层。本申请装置可以用于不同重量的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减少栓塞不成功或导致出血并发症等的发生;液囊栓塞可以随时解除和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药物注射管道可以进行符合人体环境的血管栓塞并可进行局部溶栓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以缝合固定于大鼠颈部,不影响大鼠活动,利于观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
本申请属于实验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
技术介绍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是研究脑缺血损伤的基点和核心。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目前最常用的的是线栓法,具有栓塞部位恒定、可进行再灌注损伤研究等优点。但此模型是通过大脑中动脉机械性栓塞来达到血管梗阻目的,与临床中的卒中病人的发病情况不完全相符。而早期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溶栓研究要求脑缺血动物模型应是由血栓阻塞脑动脉所致。所以既往常用的线栓方法不能满足于临床试验研究。在1982年首次应用自体血栓注入脑动脉形成脑栓塞大鼠模型,但该方法是从颅外颈动脉注入栓子,栓子离开导管后需随血流移动较长距离,因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使该模型重复性较差,成功率较低,且体外所形成血栓的成分、性质均与体内有异。在之后的研究中,从大鼠颈外动脉逆行插管至颈内动脉,并进入颅内,在大鼠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注入凝血酶诱导血栓形成获得成功。同时在该模型上进行的溶栓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梗死部位不定、凝血弥散不足等缺点。因此制作一种体内形成血栓,并且能够进行目标血管精准栓塞的设备,为模拟与临床相似的急性脑梗死病理过程,及为急性脑梗死进行区域动脉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效率高、效果好、便于操作、并且安全性更好、能够进行类似人体脑梗死形成及溶栓治疗的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技术方案: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包括液囊Ⅰ和液囊Ⅱ,所述液囊Ⅰ连接液囊Ⅰ注射管,所述液囊Ⅱ连接液囊Ⅱ注射管;还包括一药物注射管道,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位于液囊Ⅰ和液囊Ⅱ之间;所述液囊Ⅰ、液囊Ⅱ、液囊Ⅰ注射管、液囊Ⅱ注射管以及药物注射管道外包裹有导丝层。本申请采用液囊,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液囊灌注,即使发生破损泄漏,生理盐水对大鼠无伤害,安全性更高;每个液囊分别具有独立的注入通道,注入和抽出液体为同一管道,有利于模型的构建和模型的解除。优选的,所述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位于液囊Ⅰ和液囊Ⅱ之间的中点位置。优选的,所述导丝层为一韧性橡胶管,直径0.8-1.2mm。优选为1mm,利于不同直径大鼠颈内动脉的插入。进一步的,所述导丝层上标记有刻度,并且以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位置作为刻度起点0mm,依次向两端递增标示刻度。由于整个装置大概50mm左右,起点0以上标记15mm,0以下标记35mm,尺度标示在导丝层表面上,每隔5mm作数字标示,相邻数字标示之间每1mm一小格。本申请液囊Ⅰ和液囊Ⅱ之间距离为8-10mm,每个液囊长度约3mm,一般250g大鼠大脑中动脉开口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上方18-20mm处,根据导丝层的刻度显示判断插入深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囊Ⅰ注射管上串联有体外液囊Ⅰ,所述液囊Ⅱ注射管上串联有体外液囊Ⅱ。通过液囊注射管的注射口注入生理盐水后液囊和体外液囊同时充盈,通过体外液囊即可感知液囊的压力大小。本申请装置,液囊Ⅰ用于堵塞大脑中动脉开口上端,液囊Ⅱ用于堵塞大脑中动脉开口下端,通过液囊充盈使得中间堵塞形成一截血管腔;通过药物注射管道可以向上述血管腔内注射药物,形成模型,例如可以注射凝血酶,快速精准形成血栓,符合人急性脑梗死发作的病理过程;或者注入重组组织型纤镕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局部动脉溶栓治疗,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研究提供动物模型。综合而言,该装置可以进行机械栓塞、缺血再灌注、药物注射行成栓塞、以及局部动脉溶栓等研究,应用广泛具有市场前景。采用本申请装置进行血管栓塞动物模型建立的操作步骤:大鼠麻醉后,大鼠颈部备皮,给予碘伏消毒后,取颈部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至浅筋膜后,使用弯头止血钳钝性分离周围组织及腺体,充分显示大鼠右侧胸锁乳突肌,并进行钝性分离,触及动脉搏动后,逐步分离右侧颈动脉鞘,提起颈动脉鞘小剪刀剪开后钝性分离,辨别颈动脉鞘内右侧颈总动脉(CCA)及其分支颈外动脉(ECA)、右侧颈内动脉(ICA)等解剖结构。小心剥开并轻轻提起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将颈外动脉进行结扎。同样分离剥开并用细线将右侧颈总动脉提起,置入右侧颈总动脉结扎线2根。先用动脉夹将颈总动脉阻断后,将右侧颈总动脉在动脉夹两端结扎牢固,结扎后松开动脉夹。在颈外动脉壁剪一斜角切口,插入该血管栓塞动物模型装置,调整好角度,轻轻将该血管栓塞动物模型装置由颈外动脉经颈内动脉到达大脑中动脉开口处,该血管栓塞动物模型装置插入过程中动作轻柔,遇到阻力可适当回缩后调整角度再行插入,该血管栓塞动物模型装置插入深度大概为距离颈动脉分叉处18-20mm。分别注入两液囊生理盐水至体外液囊一定压力后,机械栓塞完成。若要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液囊注射生理盐水,持续一定的时间后,抽出两液囊生理盐水即可完成。若要建立和人体栓塞环境相似的动物模型,则从药物注射入口注入凝血酶,使局部血管内血液凝固。若要进行局部溶栓治疗,则自药物注射口注入溶栓剂。动物模型建立完成后,一起结扎右侧颈外动脉和该血管栓塞动物模型装置,固定好该装置。进一步清创,缝合切口。有益效果: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装置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用于不同重量的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减少栓塞不成功或导致出血并发症等的发生;(2)不同于既往对大脑中动脉进行机械性栓塞,以及不精确的血栓栓塞,本装置能够进行大鼠精确目标血管机械栓塞和模仿生理环境形成血栓栓塞,并能够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研究;(3)液囊栓塞可以随时解除和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优于既往靠拔出线栓机械性解除栓塞,且后者因大鼠血管损伤较大,不能重复进行操作;(4)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以缝合固定于大鼠颈部,不影响大鼠活动,有利于观察大鼠栓塞后活动改变及栓塞后的功能评分。附图说明图1是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血管图;图2是本申请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出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包括液囊Ⅰ1和液囊Ⅱ3,液囊Ⅰ1连接液囊Ⅰ注射管2,液囊Ⅱ3连接液囊Ⅱ注射管4;还包括一药物注射管道5,药物注射管道5的出药口5-1位于液囊Ⅰ1和液囊Ⅱ3之间的中点位置;液囊Ⅰ1、液囊Ⅱ3、液囊Ⅰ注射管2、液囊Ⅱ注射管4以及药物注射管道5外包裹有导丝层6,导丝层6为一韧性橡胶管,直径0.8-1.2mm。导丝层6上标记有刻度,并且以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5-1位置作为刻度起点0mm,依次向两端递增标示刻度。由于整个装置大概50mm左右,起点0以上标记15mm,0以下标记35mm,尺度标示在导丝层6表面上,每隔5mm作数字标示,相邻数字标示之间每1mm一小格。本申请液囊Ⅰ和液囊Ⅱ之间距离为8-10mm,每个液囊长度约3mm,一般250g大鼠大脑中动脉开口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上方18-20mm处,根据导丝层的刻度显示判断插入深度。所述液囊Ⅰ注射管2上串联有体外液囊Ⅰ7,所述液囊Ⅱ注射管4上串联有体外液囊Ⅱ8。如图1所示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血管图,采用本申请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液囊Ⅰ(1)和液囊Ⅱ(3),所述液囊Ⅰ(1)连接液囊Ⅰ注射管(2),所述液囊Ⅱ(3)连接液囊Ⅱ注射管(4);/n还包括一药物注射管道(5),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5-1)位于液囊Ⅰ(1)和液囊Ⅱ(3)之间;/n所述液囊Ⅰ(1)、液囊Ⅱ(3)、液囊Ⅰ注射管(2)、液囊Ⅱ注射管(4)以及药物注射管道(5)外包裹有导丝层(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液囊Ⅰ(1)和液囊Ⅱ(3),所述液囊Ⅰ(1)连接液囊Ⅰ注射管(2),所述液囊Ⅱ(3)连接液囊Ⅱ注射管(4);
还包括一药物注射管道(5),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5-1)位于液囊Ⅰ(1)和液囊Ⅱ(3)之间;
所述液囊Ⅰ(1)、液囊Ⅱ(3)、液囊Ⅰ注射管(2)、液囊Ⅱ注射管(4)以及药物注射管道(5)外包裹有导丝层(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立血管栓塞动物模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注射管道的出药口(5-1)位于液囊Ⅰ(1)和液囊Ⅱ(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婷顾彬王君于正任厚伟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