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包括上锅体和下锅体;上锅体包括上锅壳、上导热板和上吸热体,上导热板封盖上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上安装腔,上吸热体位于上安装腔内且与上导热体相抵;锅体包括下锅壳、下导热板和下吸热体,下导热板封盖下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下安装腔,下吸热体位于下安装腔内且与下导热体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先将锅具组件放置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然后将牛排放置在上、下锅体之间,通过吸热体释放的热量对牛排进行煎制,如此能够有效的控制牛排煎制的温度,使得牛排受热更加均匀,制得牛排更加美味;同时锅具组件能够断电使用,扩展了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
本技术涉及炊具
,特别涉及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
技术介绍
牛排,或称牛扒,是片状的牛肉,是西餐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一般采用煎制或者烤制的烹饪手法;现有牛排一般采用平底锅进煎制,将平底锅放置在电磁炉或者燃气灶上进行加热以实现对搁置在其内的牛排进行煎制,该平底锅的温度难以控制,容易温度过低导致牛排没有煎制至理想的熟度,或者温度过高导致牛排煎焦,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煎牛排的锅体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包括相对合的上锅体和下锅体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有煎牛排腔;其中,所述上锅体包括上锅壳、上导热板和上吸热体,所述上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下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上导热板封盖上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上安装腔,所述上吸热体位于上安装腔内且与上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上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上腔壁,所述上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所述下锅体包括下锅壳、下导热板和下吸热体,所述下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上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下导热板封盖下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下安装腔,所述下吸热体位于下安装腔内且与下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下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下腔壁,所述下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锅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下手柄部,所述下手柄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限位柱;所述上锅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下手柄部一一对应配合的上手柄部,所述上手柄部设置有与限位柱套接配合的限位口。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吸热体的上表面与上锅壳的底面呈间距布置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上绝热腔。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吸热体的下表面与下锅壳的底面呈间距布置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下绝热腔。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导热板和/或下导热板的板面为上、下起伏的波浪状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吸热体和下吸热体均由含有四氧化三铁的纳米复合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先将锅具组件放置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以使得上、下吸热体吸收微波被加热,然后将牛排放置在上、下锅体之间,上、下吸热体释放的热量分别传导至上、下导热板以对牛排进行煎制,如此能够有效的控制牛排煎制的温度,避免了温度过高煎焦牛排的困扰;同时双面煎制牛排,能够使得牛排受热更加均匀,从而制得更加美味的牛排;再者,本专利的锅具组件摆脱了传统锅具需要外部能源不断供给才能煎制牛排的困扰,能够进行单独使用,从而扩展了使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锅具组件的分离结构示意图;图3是锅具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1、上锅体;11、上锅壳;12、上吸热体;13、上导热板;14、上绝热腔;15、上手柄部;151、限位口;2、下锅体;21、下锅壳;22、下吸热体;23、下导热板;24、下绝热腔;25、下手柄部;251、限位柱;3、煎牛排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本技术一种煎牛排的锅具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相互对合的上锅体1和下锅体2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煎牛排腔3,牛排搁置在煎牛排腔3内被上锅体1和下锅体2的端面夹持加热。具体的,如图3所示,该上锅体1包括上锅壳11、上吸热体和上导热板13,其中,上锅壳11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下的薄壳体结构,该上锅壳11优选由PP材料制成;该上导热板13由导热材料制成且为平板结构,该上导热板13优选为铝板,该上导热板13封盖上锅壳11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上安装腔,该上导热板13构成煎牛排腔3的上腔壁;该上吸热体安装在上安装腔内且与上导热板13相抵以实现传热,该上吸热体由吸波材料制成,能够吸收微波以将其转化为热能,优选上吸热体由含有四氧化三铁的纳米复合材料制成,由于四氧化三铁所特有的磁学和电学性能常被作为微波吸收材料使用,该含有四氧化三铁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选用市面上能够在市面上常规采购的。如图3所示,该下锅体2包括下锅壳21、下吸热体2212和下导热板23,其中,下锅壳21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上的薄壳体结构,该下锅壳21优选由PP材料制成;该下导热板23由导热材料制成且为平板结构,该下导热板23优选为铝板,该下导热板23封盖下锅壳21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下安装腔,该下导热板23构成煎牛排腔3的下腔壁;该下吸热体2212安装在下安装腔内且与下导热板23相抵以实现传热,该下吸热体2212由吸波材料制成,能够吸收微波以将其转化为热能,优选下吸热体2212由含有四氧化三铁的纳米复合材料制成,由于四氧化三铁所特有的磁学和电学性能常被作为微波吸收材料使用,该含有四氧化三铁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选用市面上能够在市面上常规采购的。上锅体1和下锅体2对合使用时,先将上锅体1和下锅体2对合形成的锅具组件放置在微波炉内进行加热,如此上吸热体和下吸热体2212能够吸收微波以转化为热量,通过控制微波炉的加热温度,从而能够有效控制上吸热体和下吸热体2212的最高温度;加热完成后,将锅具组件拿出并将待煎制的牛排放置在上锅体1和下锅体2之间,通过上吸热体和下吸热体2212释放的热量分别传递给上导热板13和下导热板23以实现对牛排的上、下两面进行加热。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下锅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下手柄部25,下手柄部25上设置有竖直凸起的限位柱251;上锅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下手柄部25一一对应的上手柄部15,该上手柄部15上设置有与限位柱251套接配合的限位口151;上锅体1和下锅体2通过限位柱251与限位口151之间的套接配合以实现上、下滑移调节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牛排煎制需求。优选的,上手柄部15和下手柄部25分别由上导热板13和下导热板23的外缘向外延伸并通过绝缘材料包裹形成,上手柄部15和下手柄部25均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上锅体1和下锅体2相对的两侧。进一步,上吸热体的上表面与上锅壳11的底面呈间距布置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上绝热腔14;下吸热体2212的下表面与下锅壳21的底面呈间距布置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下绝热腔24;上绝热腔14和下绝热腔24能够有效的隔绝热量的散失,同时避免上锅壳11和下锅壳21过热。进一步,上导热板13和/或下导热板23的板面为上、下起伏的波浪状结构,如此以保证上吸热体和上导热板13之间、以及下吸热体2212与下导热板23之间的传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先将锅具组件放置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以使得上、下吸热体吸收微波被加热,然后将牛排放置在上、下锅体之间,上、下吸热体释放的热量分别传导至上、下导热板以对牛排进行煎制,如此能够有效的控制牛排煎制的温度,避免了温度过高煎焦牛排的困扰;同时双面煎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合的上锅体和下锅体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有煎牛排腔;/n其中,所述上锅体包括上锅壳、上导热板和上吸热体,所述上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下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上导热板封盖上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上安装腔,所述上吸热体位于上安装腔内且与上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上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上腔壁,所述上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n所述下锅体包括下锅壳、下导热板和下吸热体,所述下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上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下导热板封盖下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下安装腔,所述下吸热体位于下安装腔内且与下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下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下腔壁,所述下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煎牛排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合的上锅体和下锅体且两者之间配合形成有煎牛排腔;
其中,所述上锅体包括上锅壳、上导热板和上吸热体,所述上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下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上导热板封盖上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上安装腔,所述上吸热体位于上安装腔内且与上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上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上腔壁,所述上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
所述下锅体包括下锅壳、下导热板和下吸热体,所述下锅壳由隔热材料制成且为开口朝上的薄壳体结构,所述下导热板封盖下锅壳的开口以使得两者之间配合形成下安装腔,所述下吸热体位于下安装腔内且与下导热体相抵以实现传热,所述下导热板构成煎牛排腔的下腔壁,所述下吸热体能够吸收微波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热能。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爱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瀛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