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39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包括矩形的框架,在框架的顶部安装有带有上部窗口的上盖板、底部安装有带有下部窗口的下盖板;在框架的内部设有“几”字形的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上膨胀板的中部落入上部窗口内,上部窗口的宽度大于上膨胀板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上折板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下膨胀板的中部落入下部窗口内,下部窗口的宽度大于下膨胀板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下折板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在框架的内腔中部安装有可从框架的外部转动调节的具有椭圆形截面的顶撑辊,顶撑辊的表面与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两者的内壁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更好地适配两侧软骨终板的角度,充分膨胀后与软骨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提升了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通过手术来治疗因退行性改变、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脊椎不稳、滑脱,通过使局部上、下节段形成骨性融合来重建脊椎力学稳定性。椎间融合术包括自体骨移植融合和异体骨移植融合,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增加供区创伤、不能提供即时的机械稳定等缺点使得自体骨移植在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异体骨移植不仅费用高、数量有限而且由异体骨引起的病毒传播和免疫排斥也是影响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近年来椎间融合器被设计出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进行脊柱融合术的过程中,椎间融合器用以代替自体骨或者异体骨,以及结构强度高、便于操作、可以设计成多种规格、无病毒传播和免疫排斥问题等特点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的椎间融合器可以分为固定式融合器和可调式融合器,其中固定式融合器由于平面与脊骨之间不易配合而导致稳定性较差,故手术中常需采用钉、棒组合以加强稳定性,同时其植骨方式决定了植骨量不足,从而不利于后期椎体融合,甚至可能出现假性融合,因此固定式融合器逐渐被淘汰。可调式融合器一般是指具备膨胀功能的融合器,在置入脊柱间之前为收缩状态,置入后再调节膨胀撑开,因而具有操作方便、通用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应用越发广泛。现有的可调式融合器或者膨胀式融合器通常包括可撑开的多瓣结构,在需要撑开时通过调节撑开机构,令多瓣结构撑开,达到转变形状的目的。上述结构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存在如下问题:多瓣结构是同步向外侧撑开的,而多瓣结构的外立面在撑开调节的过程中以平行的姿态外移,因此融合器在椎骨的终板之间撑开时,多瓣结构的外立面与具有一定夹角的终板之间的空间结构是不相匹配的,这导致终板与融合器的外立面之间无法可靠贴合,因而存在置入后的稳定性问题。因此,需要对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解决前述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提升置入后稳定性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包括矩形的框架,在框架的顶部安装有带有上部窗口的上盖板、底部安装有带有下部窗口的下盖板;在框架的内部设有“几”字形的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上膨胀板的中部落入上部窗口内,上部窗口的宽度大于上膨胀板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上折板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下膨胀板的中部落入下部窗口内,下部窗口的宽度大于下膨胀板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下折板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在框架的内腔中部安装有可从框架的外部转动调节的具有椭圆形截面的顶撑辊,顶撑辊的表面与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两者的内壁接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与现有的椎间融合器相比,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框架内设置可同步向上和向下撑开的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令整个椎间融合器能够进行膨胀调节,在置入前处于收缩态在置入后调节至膨胀态,因此能够适配不同的安装尺寸空间,提升了椎间融合器的适配性,因此更易于使用。通过采用从外部操作转动的顶撑辊对两个膨胀板进行同步向外顶撑,令椎间融合器的膨胀调节便捷易操作。由于顶撑辊的外立面与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的内表面之间均是线接触的形式,因此在膨胀的过程中膨胀板并不是水平地向外侧刚性伸展,而是能够以接触的位置为中心作一定程度的倾转,因而能够更好地适配两侧软骨终板的角度,也就是具备一定的自适应特性,这样在椎间融合器充分膨胀后,两个膨胀板与软骨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提升了置入后的稳定性,有利于脊柱融合术的术后恢复。优选地:在框架的正面板材中部设有操作孔且在操作孔内安装固定有第一轴套,在框架的背面板材中部的内壁上安装固定有第二轴套,在顶撑辊的前端中心设有外端中心带有插孔的第一转轴、后端中心设有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位于第一轴套内,第二转轴位于第二轴套内。优选地:在上膨胀板中部的内表面设有上板齿牙,在下膨胀板中部的内表面设有下板齿牙;在顶撑辊的外立面上设有辊齿牙,辊齿牙与上板齿牙和下板齿牙配合连接,顶撑辊单向转动。优选地:上膨胀板中部的内表面和下膨胀板中部的内表面为平面,顶撑辊的外立面为平面;在第二轴套的端部设有棘轮,在顶撑辊的后端面上安装有与棘轮配合的棘齿,顶撑辊单向转动。优选地:在上膨胀板中部的外立面上设有上颗粒部,在下膨胀板中部的外立面上设有下颗粒部。优选地:框架由前后左右四块钛合金板材拼合构成,上膨胀板和下膨胀板两者各自采用钛合金板折弯制成。优选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处于相对未膨胀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处于相对膨胀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处于相对未膨胀状态;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处于相对膨胀状态;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使用状态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2、下盖板;2-1、下部窗口;3、上盖板;3-1、上部窗口;4、上膨胀板;4-1、上颗粒部;4-2、上折板;4-3、上板齿牙;5、第一轴套;6、第二轴套;7、第二转轴;8、下膨胀板;8-1、下颗粒部;8-2、下折板;8-3、下板齿牙;9、顶撑辊;9-1、辊齿牙;10、第一转轴;10-1、插孔;11、棘轮;12、棘齿;13、软骨终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矩形的框架1,在框架1的顶部安装有带有上部窗口3-1的上盖板3、底部安装有带有下部窗口2-1的下盖板2。在框架1的内部设有“几”字形的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上膨胀板4的中部落入上部窗口3-1内,上部窗口3-1的宽度大于上膨胀板4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上折板4-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下膨胀板8的中部落入下部窗口2-1内,下部窗口2-1的宽度大于下膨胀板8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下折板8-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因此,上膨胀板4的中部能够在上部窗口3-1内伸缩,其两侧的上折板4-2作为限位板,因此上膨胀板4不会整体从上部窗口3-1内脱出,同理下膨胀板8的中部能够在下部窗口2-1内伸缩,其两侧的下折板8-2作为限位板,因此下膨胀板8不会整体从下部窗口2-1内脱出。本实施例中,框架1由前后左右四块钛合金板材拼合构成,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两者各自采用钛合金板折弯制成。框架1的相邻两个钛合金板材焊接固定,上盖板3和下盖板2两者采用钛合金板材经激光切割制成,两块盖板的边缘与框架1的板材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包括矩形的框架(1),在框架(1)的顶部安装有带有上部窗口(3-1)的上盖板(3)、底部安装有带有下部窗口(2-1)的下盖板(2);在框架(1)的内部设有“几”字形的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上膨胀板(4)的中部落入上部窗口(3-1)内,上部窗口(3-1)的宽度大于上膨胀板(4)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上折板(4-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下膨胀板(8)的中部落入下部窗口(2-1)内,下部窗口(2-1)的宽度大于下膨胀板(8)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下折板(8-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在框架(1)的内腔中部安装有可从框架(1)的外部转动调节的具有椭圆形截面的顶撑辊(9),顶撑辊(9)的表面与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两者的内壁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包括矩形的框架(1),在框架(1)的顶部安装有带有上部窗口(3-1)的上盖板(3)、底部安装有带有下部窗口(2-1)的下盖板(2);在框架(1)的内部设有“几”字形的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上膨胀板(4)的中部落入上部窗口(3-1)内,上部窗口(3-1)的宽度大于上膨胀板(4)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上折板(4-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下膨胀板(8)的中部落入下部窗口(2-1)内,下部窗口(2-1)的宽度大于下膨胀板(8)中部的宽度且小于其左右两个下折板(8-2)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在框架(1)的内腔中部安装有可从框架(1)的外部转动调节的具有椭圆形截面的顶撑辊(9),顶撑辊(9)的表面与上膨胀板(4)和下膨胀板(8)两者的内壁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在框架(1)的正面板材中部设有操作孔且在操作孔内安装固定有第一轴套(5),在框架(1)的背面板材中部的内壁上安装固定有第二轴套(6),在顶撑辊(9)的前端中心设有外端中心带有插孔(10-1)的第一转轴(10)、后端中心设有第二转轴(7),第一转轴(10)位于第一轴套(5)内,第二转轴(7)位于第二轴套(6)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明学王永杰张绍昆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