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498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包括柱体和变电站主体,柱体上方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上方设有肋板,肋板上方设有套环,套环上方设有缓冲环,缓冲环上端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上方表面设置有垫板,垫板上方设置有变电站主体,变电站主体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固定件,肋板内部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座内侧设置有紧固螺杆,紧固螺杆内侧对称设置有挤压板,柱体与安装板连接处设置有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使用资源、减少了配电房的建造成本、安装检修方便、效果稳定、结构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变电站
,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
技术介绍
变电站,改变电压的场所,为了把发电厂发出来的电能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必须把电压升高,变为高压电,到用户附近再按需要把电压降低,这种升降电压的工作靠变电站来完成,变电站的主要设备是开关和变压器,按规模大小不同,小的称为变电所,变电站大于变电所,为不断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全面建成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提高配电网工程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是其重要基础;目前,现有大多数小区变电站一般都设置于地下空间,而近几年,各地频频发生地下变电站被暴雨积水淹没损坏内部电力设备而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而将配电装置置于地表又会占用较大地面面积,影响周边土地规划,浪费土地使用资源,且不能有效地解决暴雨积水严重时对设备的影响和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使用资源、减少了配电房的建造成本、安装检修方便、效果稳定、结构稳定的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包括柱体和变电站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上方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方设有肋板,所述肋板上方设有套环,所述套环上方设有缓冲环,所述缓冲环上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方表面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上方设置有变电站主体,所述变电站主体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固定件;所述肋板内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内侧设置有紧固螺杆,所述紧固螺杆内侧对称设置有挤压板,所述柱体与安装板连接处设置有套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变电站主体前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通过合页连接有箱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箱门使得变电站主体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最大程度上保护电路的导通状态,同时防止灰尘进入内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型固定件下方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材质为橡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橡胶材质的缓冲垫可以有效的避免变电站与安装板之间的刚性碰撞,减少碰撞损失,延长该装置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螺杆的一端贯穿固定座并与铰接座相互铰接,并且挤压板的表面与柱体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紧固螺杆,使其与铰接座相互铰接,并带动挤压板固定在柱体的表面,防止发生滑脱。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型固定件共设置有四组,所述L型固定件通过紧固螺栓对称安装在变电站主体左右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L型固定件与变电站主体固定连接,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滑的作用,以保证变电站主体可以稳定运行,增加了变电站主体的安装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座与紧固螺杆之间相互适配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肋板内部的紧固螺杆对挤压板进行缓冲挤压,实现了安装固定机构对变电站主体高度的微调功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在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在安装时,可以通过设置有铰接座、紧固螺杆、挤压板以及套筒,通过紧固螺杆的螺纹作用推动铰接座内侧的挤压板,使其带动挤压板将固定座进行夹紧,初步构建了安装固定机构对变电站主体的支撑作用;2.在结构上,通过L型固定件将变电站主体与安装板进行固定,通过安装板间接增大变电站主体与柱体之间的接触面积,通过垫板避免变电站主体的刚性碰撞,减少碰撞损失,延长该装置的使用寿命,L型固定件与变电站主体固定连接,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滑的作用,以保证变电站主体可以稳定运行,增加了变电站主体的安装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柱体;2、固定座;3、安装板;4、箱门;5、变电站主体;6、L型固定件;7、缓冲垫;8、缓冲环;9、垫板;10、套环;11、肋板;12、铰接座;13、套筒;14、紧固螺杆;15、挤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3和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包括柱体1和变电站主体5,柱体1上方设置有固定座2,固定座2上方设有肋板11,肋板11上方设有套环10,套环10上方设有缓冲环8,肋板11内部设置有铰接座12,铰接座12内侧设置有紧固螺杆14,紧固螺杆14内侧对称设置有挤压板15,柱体1与安装板3连接处设置有套筒13;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在安装时,通过在固定座2的表面进行安装铰接座12和紧固螺杆14,通过紧固螺杆14的螺纹作用推动铰接座12内侧的挤压板15,使其带动挤压板15将固定座2进行夹紧,初步构建了安装支撑机构对变电站主体5的支撑作用,肋板11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在柱体1的顶端安装套筒13,此时,将安装板3与柱体1进行适配安装,通过缓冲环8与套环10起到逐级对柱体1压力缓冲作用,以保证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便于后续工作进行,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更改缓冲环8与套环10的布置方式和布置数量,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如图1和图3所示,缓冲环8上端设置有安装板3,安装板3上方表面设置有垫板9,垫板9上方设置有变电站主体5,变电站主体5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固定件6,变电站主体5前端开设有开口,开口处通过合页连接有箱门4;在本实施例中,将变电站主体5放置在安装板3的表面,通过L型固定件6将变电站主体5与安装板3进行固定,缓冲垫7可以有效的避免变电站与安装板3之间的刚性碰撞,通过安装板3间接增大变电站主体5与柱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通过垫板9进一步避免变电站主体5的刚性碰撞,减少碰撞损失,延长该装置的使用寿命,L型固定件6与变电站主体5固定连接,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滑的作用,以保证变电站主体5可以稳定运行,增加了变电站主体5的安装稳定性,通过箱门4使得变电站主体5有较高的安全防护等级,能最大程度上保护电路的导通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包括柱体(1)和变电站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上方设置有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上方设有肋板(11),所述肋板(11)上方设有套环(10),所述套环(10)上方设有缓冲环(8),所述缓冲环(8)上端设置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上方表面设置有垫板(9),所述垫板(9)上方设置有变电站主体(5),所述变电站主体(5)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固定件(6);/n所述肋板(11)内部设置有铰接座(12),所述铰接座(12)内侧设置有紧固螺杆(14),所述紧固螺杆(14)内侧对称设置有挤压板(15),所述柱体(1)与安装板(3)连接处设置有套筒(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包括柱体(1)和变电站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上方设置有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上方设有肋板(11),所述肋板(11)上方设有套环(10),所述套环(10)上方设有缓冲环(8),所述缓冲环(8)上端设置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上方表面设置有垫板(9),所述垫板(9)上方设置有变电站主体(5),所述变电站主体(5)两侧对称设置有L型固定件(6);
所述肋板(11)内部设置有铰接座(12),所述铰接座(12)内侧设置有紧固螺杆(14),所述紧固螺杆(14)内侧对称设置有挤压板(15),所述柱体(1)与安装板(3)连接处设置有套筒(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柱上智能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电站主体(5)前端开设有开口,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关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华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