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形缆防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487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D形缆防翻身装置,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模具,沿线缆行走方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模具依次分布;第一道模具具有两组走线轮组,走线轮组包括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第一走线轮的轮面上具有U形槽,第一走线轮的轮面和第二走线轮的轮面之间通过D形线缆,D形线缆位于U形槽内;第二道模具具有第一走线盘,第一走线盘上具有两个过线孔和两个填充孔,过线孔为D形;第三道模具具有第二走线盘,第二走线盘具有走线孔,在走线孔的进口处设置有可旋转的走线轴;第四道模具具有第三走线盘,所述第三走线盘具有穿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更高速度下有效防止D形线缆线芯翻身,提高了生产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D形缆防翻身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D形缆防翻身装置,用于线缆成缆。
技术介绍
电缆主要原材料是铜和塑料,如果不改变电缆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导体的形状来缩小多芯电缆的外径节约塑料,可以大大降低电缆制造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目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导体的形状来减少成品的外径达到减少塑料用量,电缆行业内常做的形状有半圆形、扇形、瓦型等形状。导体异型使成品外径减少节约了塑料,但给成缆加工增加了难度,生产效率下降了将近50%。特别在做D形成缆时尤其困难,成缆时缆芯很容易翻身导致线芯损伤、生产速度提不上去、模具刮伤缆芯等问题。为了解决上所述问题,公告号为CN103354132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四个导轮平放基座上,通过支撑棒安装在基座上,导体沿着两边导轮进入模具形成成缆。这种方案不能有效防止D型缆在成缆时翻身现象。D型线芯在通过两边导轮时仅靠放线张力大小来控制线芯是否翻身,而在成缆时会有一个成缆节距会通过模具口传导在D型线芯上,仅靠放线张力的大小不能有效控制D型线芯在成缆节距扭力下还能保持D型缆两个平面平行进入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D形缆防翻身装置,在线缆成缆时,能有效防止线芯翻身。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D形缆防翻身装置,其包括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沿线缆行走方向,所述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依次分布。所述第一道模具具有两组走线轮组,作为优选,所述两组走线轮组上下分布。所述走线轮组包括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上具有U形槽,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和第二走线轮的轮面之间通过D形线缆,D形线缆位于U形槽内。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夹紧后中间有一个U形槽正好可以通过D形线缆,使D形缆在进入第二道模具的时候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道模具具有第一走线盘,所述第一走线盘上具有两个过线孔和两个填充孔,所述两个过线孔上下分布,所述两个填充孔左右分布,所述过线孔为D形。第二道模具是为了防止成缆时形成的节距产生的力使线缆还没有进入第三道模具就绞在一起,第二道模具不仅有固定填充位置,还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线缆进入第三道模具角度,保证缆线进入第三道模具前是一个平行的方式。所述第三道模具具有第二走线盘,所述第二走线盘具有走线孔,在走线孔的进口处设置有可旋转的走线轴,所述走线轴位于进口中部。第三道模具具有走线轴,走线轴可以矫正线缆进入模具时位置,使线缆保持一定方向进入模具内,提高了成缆生产效率,减少不良率。所述第四道模具具有第三走线盘,所述第三走线盘具有穿线孔。此道模具穿线孔的孔径比第三道模具的走线孔略小,起到固定缆芯外径、缆芯圆整度等作用。具体地,所述走线轮组、第一走线盘、第二走线盘、第三走线盘分别安装在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四固定架上。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第三固定架、第四固定架安装在轨道上,可以方便调节不同固定架之间的距离。使用时,两个D形缆分别进入第一道模具内,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夹紧后中间有一个U形槽正好可以通过D形线缆。然后进入第二道模具,两个D形缆分别进入过线孔,填充进入到两个填充孔内。最后进入到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第三道模具使线缆保持一定方向进入模具内,提高了成缆生产效率,减少不良率,第四道模具起到固定缆芯外径、缆芯圆整度等作用。本技术可以在更高速度下有效防止D形线缆线芯翻身,生产速度提高了30%,每道模具都可以随意根据生产需要调节,使用范围大大增加,节约生产设备的投入。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2为第一道模具示意图。图3为第二道模具示意图。图4为第三道模具示意图。图5为第四道模具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D形缆防翻身装置,包括:如图1、2所示,第一道模具1,第一道模具1具有两组走线轮组,走线轮组安装在第一固定架5上,在第一固定架5上所述两组走线轮组上下分布。所述走线轮组包括第一走线轮10和第二走线轮11,所述第一走线轮10的轮面上具有U形槽12,第二走线轮11的轮面为平面,所述第一走线轮10的轮面和第二走线轮11的轮面之间通过D形线缆,D形线缆位于U形槽12内,这样,第一走线轮10和第二走线轮11夹紧后中间有一个U形槽12正好可以通过D形线缆,使D形缆在进入第二道模具2的时候方向一致。如图1、3所示,第二道模具2具有第一走线盘13,第一走线盘13安装在第二固定架6上,所述第一走线盘13上具有两个过线孔14和两个填充孔15,所述两个过线孔14上下分布,所述两个填充孔15左右分布,所述过线孔14为D形。上下两个过线孔14穿D形线缆,左右两个填充孔15穿填充。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三道模具3具有第二走线盘16,所述第二走线盘16安装在第三固定架7上,所述第二走线盘16具有走线孔,在走线孔的进口处设置有可旋转的走线轴17,所述走线轴17位于进口中部。第三道模具3具有走线轴17,走线轴17可以矫正线缆进入模具时位置,使线缆保持一定方向进入模具内。如图1、5所示,所述第四道模具4具有第三走线盘18,所述第三走线盘18安装在第四固定架8上,所述第三走线盘18具有穿线孔。穿线孔的孔径比第三道模具的走线孔略小,起到固定缆芯外径、缆芯圆整度等作用。沿线缆行走方向,第一道模具1、第二道模具2、第三道模具3、第四道模具4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固定架5、第二固定架6、第三固定架7、第四固定架8安装在轨道上9,可以方便调节不同固定架之间的距离。即,可以随意根据生产需要调节,使用范围大大增加,节约生产设备的投入。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D形缆防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沿线缆行走方向,所述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依次分布;所述第一道模具具有两组走线轮组,所述走线轮组包括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上具有U形槽,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和第二走线轮的轮面之间通过D形线缆,D形线缆位于U形槽内;所述第二道模具具有第一走线盘,所述第一走线盘上具有两个过线孔和两个填充孔,所述两个过线孔上下分布,所述两个填充孔左右分布,所述过线孔为D形;所述第三道模具具有第二走线盘,所述第二走线盘具有走线孔,在走线孔的进口处设置有可旋转的走线轴,所述走线轴位于进口中部;所述第四道模具具有第三走线盘,所述第三走线盘具有穿线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D形缆防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沿线缆行走方向,所述第一道模具、第二道模具、第三道模具、第四道模具依次分布;所述第一道模具具有两组走线轮组,所述走线轮组包括第一走线轮和第二走线轮,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上具有U形槽,所述第一走线轮的轮面和第二走线轮的轮面之间通过D形线缆,D形线缆位于U形槽内;所述第二道模具具有第一走线盘,所述第一走线盘上具有两个过线孔和两个填充孔,所述两个过线孔上下分布,所述两个填充孔左右分布,所述过线孔为D形;所述第三道模具具有第二走线盘,所述第二走线盘具有走线孔,在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荣周瑞孙建宇屈魁琳杨帅李志远张照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