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47573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主体、输送路径、第一外盖和第二外盖。第一外盖位于主体上,且覆盖输送路径。第一外盖具有闭塞壁、位于闭塞壁的下方且相对于闭塞壁的下端朝向主体凹入的凹部、位于闭塞壁的下端与凹部的上端之间的连通部以及位于闭塞壁的上方的排气部。输送路径与闭塞壁相对。连通部贯通第一外盖。连通部朝向位于与凹部相对的位置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的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路径进行可靠的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形成装置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当进行打印时,多功能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将片材从供纸部通过转印部和定影部排出到排纸部的排纸托盘上。近年来的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具有双面打印机构。当在片材的两个表面上进行打印时,图像形成装置首先将片材从供纸部通过转印部和定影部,在第一表面上进行打印,并且输送到排纸部。然后,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部在将在第一表面上进行了打印的片材排出到排纸托盘之前,将在第一表面上进行了打印的片材转回。图像形成装置将转回的片材经过双面打印机构的输送路径,再次通过转印部和定影部在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上进行打印,并且排出到排纸部的排纸托盘。然而当长时间工作后,输送路径温度过高,如果无法对输送路径进行可靠的冷却,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图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的冷却输送路径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主体;输送路径,其位于所述主体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外盖,其位于所述主体上,且覆盖所述输送路径;以及第二外盖,其位于所述第一外盖的外侧,所述第一外盖具有:闭塞壁,其与所述输送路径相对;凹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方,且相对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朝向所述主体凹入;连通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与所述凹部的上端之间,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所述连通部朝向位于与所述凹部相对的位置处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的空间;和排气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上方,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其中,所述第二外盖确保所述空间。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主体;输送路径,其位于所述主体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外盖,其位于所述主体中,且具有与所述输送路径相对的内表面部分和位于所述内表面部分的相反侧的外表面部分,所述外盖还具有:闭塞壁,其内表面部分与所述输送路径相对;凹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方,所述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和外表面部分相对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朝向所述主体凹入;连通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与所述凹部的上端之间,所述连通部贯通所述外盖,且朝向位于与所述外盖的所述凹部的外表面部分相对的位置处的空间;和排气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上方,且贯通所述外盖。通过本技术,可以对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路径进行可靠的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沿图1中的IV-IV面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是沿图2中的V-V面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6A是图4中的第一外盖的由附图标记VI表示的位置的放大图;图6B是示出图6A所示的示例的变形例的图;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一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主体、输送路径、第一外盖和第二外盖。输送路径位于主体中,且沿上下方向(verticaldirection)延伸。第一外盖位于主体上,且覆盖输送路径。第一外盖具有闭塞壁、凹部、连通部和排气部。输送路径与闭塞壁相对。凹部位于闭塞壁的下方,且相对于闭塞壁的下端朝向主体凹入。连通部位于闭塞壁的下端和凹部的上端之间。连通部贯通第一外盖。连通部位于闭塞壁的下方,且朝向位于与凹部相对的位置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的空间。排气部位于闭塞壁的上方,且贯通第一外盖。第二外盖位于第一外盖的外侧,且确保空间。(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1至图6B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说明。图1至图3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主要示出了前侧、右侧和上表面。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主要示出了前侧、右侧和下表面。图3所示的示例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0的稍后描述的第二外盖106(供纸托盘190)被移除的状态。图像形成装置10优选是具有图像读取功能、打印功能等的多功能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是具有打印功能的打印机的专用产品。如图1至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观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1至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采用XYZ直角坐标系。X轴方向是图像形成装置10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后方向。Z轴方向是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下方向。X轴、Y轴、Z轴彼此正交。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主体12、片材容纳部14、扫描部16、显示部18和控制面板20。主体12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架。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12具有图像形成部30。片材容纳部14位于主体12的下侧。片材容纳部14为托盘形状,并且容纳预设尺寸和类型的片材。片材容纳部14相对于主体12被拉出到前侧以容纳将要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图像的片材。扫描部16位于主体12的上侧。扫描部16读取放置在上表面的玻璃等上的读取目标的图像信息。图像形成装置10记录由扫描部16读取到的图像信息。图像形成部30将记录的图像信息打印在片材上。在图像形成部30中,记录的图像信息可以不打印在片材上,而是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经由网络输送到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显示部18和控制面板20位于扫描部16的前侧。显示部18具有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显示部18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0相关的各种信息。控制面板20具有例如多个按钮。控制面板20接收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20将与用户对按钮的按压操作相应的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部。显示部18和控制面板20可以构成为一体的触摸面板。片材包括PPC纸张(影印纸)、透明塑料片材(TP片材)和明信片。图像形成装置10不仅可以打印标准尺寸的片材,而且可以打印非标准尺寸的片材。如图4和图5所示,图像形成部30具有供纸部32、对位部34、转印部36、定影部38和排纸部40。供纸部32邻接于片材容纳部14的上侧。对位部34位于供纸部32的上侧。转印部36位于对位部34的上侧。定影部38位于转印部36的上侧。排纸部40位于定影部38的上侧。扫描部16位于排纸部40的上侧。供纸部32具有供纸辊52。供纸辊52的旋转轴例如平行于Y轴。供纸辊52通过旋转将容纳在片材容纳部14中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取出。对位部34具有一对对位辊62和64。对位辊62和64的旋转轴平行于Y轴。对位辊62和64夹持片材并在适当的时刻旋转,将片材输送到转印部36。转印部36具有二次转印辊72、二次转印相向辊74和转印带76。二次转印辊72和二次转印相向辊74的旋转轴平行于Y轴。在转印部36中,转印带76上的调色剂通过在二次转印辊72与二次转印相向辊74之间产生的电场转印到片材上。定影部38具有定影辊82、加压辊84和加热器86。定影辊82和加压辊84的旋转轴平行于Y轴。转印部36将片材输送到定影辊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n主体;/n输送路径,其位于所述主体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n第一外盖,其位于所述主体上,且覆盖所述输送路径;以及/n第二外盖,其位于所述第一外盖的外侧,/n所述第一外盖具有:/n闭塞壁,其与所述输送路径相对;/n凹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方,且相对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朝向所述主体凹入;/n连通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与所述凹部的上端之间,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所述连通部朝向位于与所述凹部相对的位置处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的空间;和/n排气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上方,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n其中,所述第二外盖确保所述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18 US 16/575,150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
输送路径,其位于所述主体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外盖,其位于所述主体上,且覆盖所述输送路径;以及
第二外盖,其位于所述第一外盖的外侧,
所述第一外盖具有:
闭塞壁,其与所述输送路径相对;
凹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方,且相对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朝向所述主体凹入;
连通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下端与所述凹部的上端之间,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所述连通部朝向位于与所述凹部相对的位置处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的空间;和
排气部,其位于所述闭塞壁的上方,且贯通所述第一外盖,
其中,所述第二外盖确保所述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具有将所述闭塞壁的所述下端和所述凹部的所述上端连接的多个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一风扇,其通过所述连通部使所述闭塞壁和所述输送路径之间的空气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辊,其邻接于所述输送路径,且具有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轴,
所述第一风扇相对于所述辊位于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二风扇,其位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上侧,且使所述空气朝向所述排气部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辊,其邻接于所述输送路径,且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鎌野忠雄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