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式摇手柄,用在需用较大力矩作转动操作的设备上。该摇手柄包括外轴、销轴、内轴、手柄套、弹簧复位装置。外轴里端的扁方头与内轴外端的叉形接头通过销轴铰接相连。弹簧复位装置设置在与内轴叉形接头相对的一端的手柄套的内孔中。手柄套一端的轴向设有与外轴里端的扁方头的宽度配合的U型槽。弹簧套装在内轴上,其一端靠在手柄套中部孔外,另一端靠在轴套的端面上,轴套通过螺母、垫圈紧固在内轴的里端头部。不用时,先向外拉手柄套,当外轴的里端的扁方头拉到U型槽的位置时,可将手柄套上折9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折式摇手柄占据空间较小,便于包装运输。(*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摇手柄,特别涉及一种装在操作者需要用较大力矩转动 的部件上的摇手柄,该摇手柄不用时可折叠,属于五金工具
技术背景摇手柄常用在需用较大力矩作转动操作的设备上,常为"L"形。而"L"形 的摇手柄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包装运输。摇手柄的材质一般为普通钢材,防腐 性差,容易锈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摇手柄所占空间较大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式摇 手柄,该摇把具有结构紧凑、强度髙、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的特点。 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折式摇手柄,包括外轴、手柄套、盖帽;所述外轴的外端为外螺纹构 造,所述盖帽通过其径向螺纹连接在手柄套的一端;还包括销轴、内轴、弹簧复 位装置;所述内轴位于手柄套的内孔中,所述外轴的里端设有扁方头,其中心设 有销孔,所述内轴的外端设有叉形接头,所述叉形接头的中心设有贯通的销孔, 所述内轴里端的头部为外螺纹构造,外轴里端的扁方头与内轴外端的叉形接头通 过销轴铰接相连;所述弹簧复位装置位于手柄套的内孔中,设置在内轴叉形接头 相对的一端。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折式摇手柄,其中所述手柄套与盖帽相对的一端的轴向设有u型槽,所述U型槽的宽度与外轴里端的扁方头的宽度间隙配合,手柄套的内孔为不同直径的台阶组合孔,其中部孔的直径小于弹簧的外径。前述的可折式摇手柄,其中所述弹簧复位装置包括弹簧、轴套、螺母、垫圈; 所述弹簧套装在内轴上,其一端靠在手柄套中部孔外,另一端靠在轴套的端面上, 所述轴套通过螺母、垫圈紧固在内轴的里端头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易于安装,适用范围广。由于摇手柄可折叠,占据空间较小,便于包装运输;摇手柄的零件除弹簧外,其余均采用不锈钢制作,具有防腐功能,延长了可折式摇手柄的使用寿命。 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弯折状态图。 图3是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的A向视图。 图4是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的内、外轴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l、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可折式摇手柄,包括外轴l、销轴2、 内轴3、手柄套4、弹簧复位装置5、盖帽6。本实施例的外轴1的外端为外螺纹 构造,用以连接设备的转动部件,也可用铆接或焊接方式与转动部件连接。外轴l 的里端设有扁方头ll,其中心设有销孔12。内轴3的外端设有叉形接头31,叉形 接头31的中心设有贯通的销孔32,外轴1里端的扁方头11与内轴3外端的叉形 接头31通过销轴2铰接相连,本实施例的销轴2为铆钉。手柄套4的内孔为不同 直径的台阶组合孔,其中部孔42的直径小于弹簧51的外径;盖帽6通过其径向 螺纹连接在手柄套4的一端,手柄套4与盖帽6相对的一端的轴向设有U型槽41,在可折式摇手柄弯折时,该U型槽41用以容纳外轴1的扁方头。弹簧复位装置5设置在内轴3叉形接头相对的一端,弹簧51套装在内轴3上,其一端靠在手柄套 4中部孔42外,另一端靠在轴套52的端面上,轴套52通过螺母53、垫圈54紧 固在内轴3的里端头部,轴套52的外径与手柄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盖帽6通过 其径向螺纹连接在手柄套4的一端。图2为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的使用实例,安装时,将外轴l外端的螺纹 与设备的需旋转部件的内螺纹连接后,即可使用摇手柄。使用完后,向外拉手柄 套4,当外轴1的里端的扁方头拉到U型槽41的位置时,可将手柄套4上折90° , 此时外轴l的里端的扁方头卡在手柄套4的U型槽41中,扁方头底部的台肩顶住 U型槽41,保持手柄套4上折90。状态不变。在手柄套4外拉的过程中,手柄套 4的中部孔42也向外移动,卡在中部孔42和轴套52的端面之间的弹簧51受压, 当需再次使用摇手柄时,将手柄套4下折90。,在弹簧4的弹力的作用下,外轴 1的扁方头脱开手柄套4的U型槽41,縮进手柄套4的内孔中。本技术可折 式摇手柄可有效地用于存放空间紧凑的物件上,便于安装,操作、使用也很方便。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 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式摇手柄,包括外轴(1)、手柄套(4)、盖帽(6);所述外轴(1)的外端为外螺纹构造,所述盖帽(6)通过其径向螺纹连接在手柄套(4)的一端;其特征是还包括销轴(2)、内轴(3)、弹簧复位装置(5);所述内轴(3)位于手柄套(4)的内孔中,所述外轴(1)的里端设有扁方头(11),其中心设有销孔(12),所述内轴(3)的外端设有叉形接头(31),所述叉形接头的中心设有贯通的销孔(32),所述内轴(3)里端的头部为外螺纹构造,外轴(1)里端的扁方头(11)与内轴(3)外端的叉形接头(31)通过销轴(2)铰接相连;所述弹簧复位装置(5)位于手柄套(4)的内孔中,设置在内轴(3)叉形接头(31)相对的一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摇手柄,其特征是所述手柄套(4)与 盖帽(6)相对的一端的轴向设有U型槽(41),所述U型槽(41)的宽度与外 轴(1 )里端的扁方头(11)的宽度间隙配合,手柄套(4)的内孔为不同直径 的台阶组合孔,其中部孔(42)的直径小于弹簧(51)的外径。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式摇手柄,其特征是弹簧复位装置(5) 包括弹簧(51)、轴套(52)、螺母(53)、垫圈(54);所述弹簧(51)套装在 内轴(3)上,其一端靠在手柄套(4)中部孔(42)夕卜,另一端靠在轴套(52) 的端面上,所述轴套(52)通过螺母(53)、垫圈(54)紧固在内轴(3)的里 端头部,轴套(52)的外径与手柄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式摇手柄,用在需用较大力矩作转动操作的设备上。该摇手柄包括外轴、销轴、内轴、手柄套、弹簧复位装置。外轴里端的扁方头与内轴外端的叉形接头通过销轴铰接相连。弹簧复位装置设置在与内轴叉形接头相对的一端的手柄套的内孔中。手柄套一端的轴向设有与外轴里端的扁方头的宽度配合的U型槽。弹簧套装在内轴上,其一端靠在手柄套中部孔外,另一端靠在轴套的端面上,轴套通过螺母、垫圈紧固在内轴的里端头部。不用时,先向外拉手柄套,当外轴的里端的扁方头拉到U型槽的位置时,可将手柄套上折90°,本技术可折式摇手柄占据空间较小,便于包装运输。文档编号G05G1/10GK201097252SQ20072004528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4日专利技术者张正玲 申请人: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式摇手柄,包括外轴(1)、手柄套(4)、盖帽(6);所述外轴(1)的外端为外螺纹构造,所述盖帽(6)通过其径向螺纹连接在手柄套(4)的一端;其特征是:还包括销轴(2)、内轴(3)、弹簧复位装置(5);所述内轴(3)位于手柄套(4)的内孔中,所述外轴(1)的里端设有扁方头(11),其中心设有销孔(12),所述内轴(3)的外端设有叉形接头(31),所述叉形接头的中心设有贯通的销孔(32),所述内轴(3)里端的头部为外螺纹构造,外轴(1)里端的扁方头(11)与内轴(3)外端的叉形接头(31)通过销轴(2)铰接相连;所述弹簧复位装置(5)位于手柄套(4)的内孔中,设置在内轴(3)叉形接头(31)相对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