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471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涉及工程监测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多个通过电缆串联的电极,电极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筒,多个保护套筒相互连接,保护套筒的内壁上固设有用于对电极起缓冲作用的弹片,弹片沿保护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组,电极能于保护套筒顶端移动至保护套筒外侧;保护套筒外侧通过弹性组件弹性连接有缓冲板,缓冲板沿保护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弹性组件能对缓冲板施加背向保护套筒的作用力;观测井外侧设置有用于下放和提升保护套筒的动力机构。本申请具有减少对碰撞对电极产生的损坏,进而减少了对电极的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
本申请涉及工程监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由压裂、注水等石油工程作业时导致岩石破裂或断错所产生的地震信号,监测地下岩石破裂、裂缝空间展布的地球物理技术。目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在邻井(或压裂井)下放入一组电极,对压裂过程中裂缝张开形成的地震事件进行接收,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来确定地震的震源在空间的分布,用震源分布图可以解释压裂的缝高、缝长和方位。但是,在电极实际下放的过程中,由于多个电极之间通过光缆串联,导致电极容易因晃动等因素与监测井的内壁发生碰撞,造成电极的损坏,影响电极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其具有减少对碰撞对电极产生的损坏,进而减少了对电极的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的效果。本申请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多个通过电缆串联的电极,所述电极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筒,多个所述保护套筒相互连接,所述保护套筒的内壁上固设有用于对电极起缓冲作用的弹片,所述弹片沿保护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电极能于保护套筒顶端移动至保护套筒外侧;所述保护套筒外侧通过弹性组件弹性连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沿保护套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弹性组件能对缓冲板施加背向保护套筒的作用力;所述观测井外侧设置有用于下放和提升保护套筒的动力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极在下放的过程中发生晃动时,与保护套筒内壁上的弹片发生碰撞,弹片对电极起到了缓冲作用,减少了对电极的损坏,进而减少了对电极的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同时,若晃动较为剧烈,保护套筒随电极一同晃动且缓冲板与观测井的内壁发生碰撞时,弹性组件对缓冲板与观测井之间碰撞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吸收,进一步保护了保护套筒及位于保护套筒中的电极。优选的,所述弹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弧形片,两个所述弧形片相背的两端固设于保护套筒的内壁上,两个所述弧形片相对的两端设置为弧形片的自由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弹片与保护套筒之间的连接以及弹片的缓冲效果。优选的,所述弧形片背向保护套筒内壁的侧壁上固设有橡胶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电极起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作用。优选的,所述弹性组件包括铰接于保护套筒上的内连杆和铰接于缓冲板内侧的外连杆,所述内连杆和外连杆相互铰接,所述内连杆和外连杆之间的铰接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能对外连杆及缓冲板施加背向保护套筒的作用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板受到外力向朝向保护套筒的一侧移动时,扭簧对碰撞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吸收,实现了对缓冲板的缓冲。优选的,所述保护套筒与缓冲板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缓冲板沿保护套筒的径向移动的导向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缓冲板的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增加了缓冲板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管和滑移连接于导管中的导杆,所述导管和导杆均沿保护套筒的径向设置,所述导管和导杆相背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保护套筒和缓冲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管和导杆的配合实现了对缓冲板的导向,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优选的,所述保护套筒外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内连杆背向外连杆的一端铰接于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背向连接板的一端螺纹连接于保护套筒上,所述连接板与保护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连接板转动的限位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的设置限制了连接板的转动,转动调节螺杆,连接板在调节螺杆的作用下朝向或背向保护套筒移动,实现对连接板的位置的调节,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观测井的实际内径,对缓冲板相对于保护套筒的距离进行调整。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固设于井口地面的提升机,所述提升机上绕设有牵拉线缆,所述牵拉线缆底端连接于位于最上方的保护套筒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提升机和牵拉线缆的配合实现了对保护套筒的下放和提升,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电极在下放的过程中发生晃动时,与保护套筒内壁上的弹片发生碰撞,弹片对电极起到了缓冲作用,减少了对电极的损坏,进而减少了对电极的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同时,若晃动较为剧烈,保护套筒随电极一同晃动且缓冲板与观测井的内壁发生碰撞时,弹性组件对缓冲板与观测井之间碰撞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吸收,进一步保护了保护套筒及位于保护套筒中的电极;2.缓冲板受到外力向朝向保护套筒的一侧移动时,扭簧对碰撞产生的作用力进行吸收,实现了对缓冲板的缓冲;3.限位组件的设置限制了连接板的转动,转动调节螺杆,连接板在调节螺杆的作用下朝向或背向保护套筒移动,实现对连接板的位置的调节,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观测井的实际内径,对缓冲板相对于保护套筒的距离进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中的整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中显示弹片、连接板、调节机构、缓冲板、弹性组件以及导向组件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中显示动力机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极;11、电缆;2、保护套筒;21、钢丝绳;22、弹片;221、弧形片;3、连接板;4、调节组件;41、调节螺杆;411、连接块;412、调节螺母;42、螺套;421、让位孔;5、限位组件;51、限位管;52、限位杆;6、缓冲板;7、弹性组件;71、内连杆;72、外连杆;73、扭簧;8、导向组件;81、导管;82、导杆;9、支撑钢板;91、连通孔;10、动力机构;101、提升机;102、牵拉线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四个沿竖直方向间隔均布的电极1,相邻电极1之间通过电缆11串联,观测井的井口地面上固设有用于下放和提升电极1的提升机构(附图中未示出),提升机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电极1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筒2,保护套筒2为上下两端开口的圆柱型筒,相邻两个保护套筒2之间通过钢丝绳21相互连接。结合图1和图2,保护套筒2的内壁上固设有弹片22,弹片22沿保护套筒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组,且弹片22沿保护套筒2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组。弹片22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弧形片221,两个弧形片221相背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于保护套筒2的内壁上,弧形片221自与保护套筒2固接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两个弧形片221相对的两端为弧形片221的自由端,两个弧形片221的自由端之间留有间隙。弧形片221背向保护套筒2内壁的侧壁上胶接固定有橡胶垫,橡胶垫背向弧形片221的侧壁与电极1的外周面之间留有间隙。电极1在下放的过程中发生晃动时,电极1与弧形片221发生碰撞,弧形片221对电极1起到了缓冲作用,减少了对电极1因碰撞而造成的损坏,进而减少了对电极1的正常使用造成的影响。...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多个通过电缆(11)串联的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筒(2),多个所述保护套筒(2)相互连接,所述保护套筒(2)的内壁上固设有用于对电极(1)起缓冲作用的弹片(22),所述弹片(22)沿保护套筒(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电极(1)能于保护套筒(2)顶端移动至保护套筒(2)外侧;/n所述保护套筒(2)外侧通过弹性组件(7)弹性连接有缓冲板(6),所述缓冲板(6)沿保护套筒(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弹性组件(7)能对缓冲板(6)施加背向保护套筒(2)的作用力;/n观测井外侧设置有用于下放和提升保护套筒(2)的动力机构(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包括多个通过电缆(11)串联的电极(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外侧套设有保护套筒(2),多个所述保护套筒(2)相互连接,所述保护套筒(2)的内壁上固设有用于对电极(1)起缓冲作用的弹片(22),所述弹片(22)沿保护套筒(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电极(1)能于保护套筒(2)顶端移动至保护套筒(2)外侧;
所述保护套筒(2)外侧通过弹性组件(7)弹性连接有缓冲板(6),所述缓冲板(6)沿保护套筒(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弹性组件(7)能对缓冲板(6)施加背向保护套筒(2)的作用力;
观测井外侧设置有用于下放和提升保护套筒(2)的动力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22)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弧形片(221),两个所述弧形片(221)相背的两端固设于保护套筒(2)的内壁上,两个所述弧形片(221)相对的两端设置为弧形片(221)的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片(221)背向保护套筒(2)内壁的侧壁上固设有橡胶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监测用地震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7)包括铰接于保护套筒(2)上的内连杆(71)和铰接于缓冲板(6)内侧的外连杆(72),所述内连杆(71)和外连杆(72)相互铰接,所述内连杆(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久王雨王立佳张学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