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4553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通信集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风道结构包括主骨架、静压通道和多个阻尼板;主骨架设置在机柜组的顶部,主骨架上设置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静压通道设置在主骨架上,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静压通道,并通过多个出风口流出静压通道,每一出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单个机柜的上方;多个阻尼板沿着静压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阻尼板活动连接在主骨架上,阻尼板升降,以使得每一出风口与进风口之间的压差均在预设压差范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多个高度不一致的阻尼板,使得静压通道中风压和风量达到均衡,减小静压通道中的气流温度差,按需进行精准送风,减小各个机柜之间温差,避免送风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集成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市场、网络宽带市场及业务量持续增长,5G设备的功耗容量呈指数化增长,耗电成本也呈指数化增长。微模块数据中心将传统机房的配电、空调、备电、布线、机柜、消防、监控、照明等系统集成为一体化,实现了系统的快速、灵活部署,不仅能降低5G的建设周期,还能更加适应云计算、虚拟化、集中化、高密化等服务器的变化,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降低能耗,实现快速扩容。在微模块数据中心或其他密闭系统内,气流组织的不合理会导致机柜设备进风温差大,出现空调的冷送风并未进入设备,未对设备进行冷却就直接回流到空调机的现象。气流组织的不合理还会导致微模块中的储能锂电池进风温差大,造成储能锂电池压差不一致,严重影响电池充放电性能和寿命。目前的微模块数据中心内,通信设备普遍有集中放置和制冷散热两种方式,一种是列间空调与设备柜并列排放,另一种是机架式空调和通信设备集中放置在设备机柜内,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微模块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列间空调和机架式空调都无法做到精确的送风,离空调近的设备风量大、进风温度低,离空调远的设备风量小、温度高,温差往往高大8℃以上。(2)微模块数据中心内的每个设备机柜功率和风量需求都不同,传统的微模块送风系统只能将冷风集中送到微模块的冷区,每个设备机柜再从微模块冷区中吸取冷量,无法做到对每个设备机柜中的设备按需制冷,还会导致整个冷区会产生串风、乱流现象,易产生热点集中和热岛效应。(3)微模块数据中心内的通信设备进风温差大、热点集中,空调送风浪费造成能耗高,造成微模块内的储能锂电池压差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锂电池充放电性能和电池寿命。(4)数据中心机房或微模块静压箱的风压难于保持均衡,空调送风量变化也会相应的引起静压箱的风压均衡变化。因此,无论是第一种方式换热还是第二种方式换热都无法做到对微模块内的设备进行精准的送风,造成设备之间的送风温差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微模块数据中心内无法对对微模块内的设备进行精准的送风,造成设备之间的送风温差大的问题,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微模块机房及微模块控制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主骨架、静压通道和多个阻尼板;所述主骨架设置在机柜组的顶部,所述主骨架上设置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所述静压通道设置在所述主骨架上,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静压通道,并通过多个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静压通道,每一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单个机柜的上方;多个所述阻尼板沿着所述静压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板活动连接在所述主骨架上,所述阻尼板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升降,以使得每一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压差均在预设压差范围内。优选地,所述主骨架包括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二竖板和所述第三竖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竖板和所述第三竖板之间均间隔设置有所述阻尼板。优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封板、第二封板和第三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主骨架的下方,所述第一封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板的底侧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底侧之间,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第二竖板的底侧和所述第三竖板的底侧之间,所述第三封板位于所述主骨架上方。优选地,所述静压通道包括第一静压通道和第二静压通道,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三封板围成所述第一静压通道,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三竖板、所述第二封板和所述第三封板围成所述第二静压通道。优选地,每一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风阀,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大小。优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稳压罩,所述稳压罩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稳压罩进入所述静压通道中。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模块机房,包括如前所述的风道结构。优选地,所述微模块机房还包括机房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房本体内的第一机柜组和第二机柜组,所述第一机柜组和所述第二机柜组均包括并列设置的列间空调和多个机柜;所述风道结构设置在所述机房本体上方,所述第一机柜组和所述第二机柜组之间为冷风通道,所述第一机柜组和所述机房本体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机柜组和所述机房本体侧壁之间为热风通道,所述列间空调的送风口连接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进风口,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冷风通道,所述列间空调的回风口连接所述热风通道。优选地,所述微模块机房还包括后台主控制器,每一所述机柜上均设置有负载监测器和温度采集器,每一所述调节风阀处均设置有压差测量计,所述负载监测器、所述温度采集器和所述压差测量计电连接所述后台主控制器。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模块控制方法,应用于如前所述的微模块机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负载监测器实时获取机柜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负载功率、风机转速和风速;后台主控制器根据负载监测器获取的数据计算总体的风量需求,发送信号至列间空调;列间空调根据总体的风量需求送风后,将所有的调节风阀打开到同一初始位置,压差测量计检测所在位置的压差;后台主控制器根据压差数据,调节阻尼板的升降高度;压差测量计重新检测压差,后台主控制器根据重新检测的压差数据判断各位置压差是否平衡;后台主控制器根据负载监测器采集的数据计算各个机柜的风量需求,重新调节各个机柜对应的调节风阀的大小;温度采集器采集机柜的温度数据;后台主控制器根据温度数据判断各个机柜的温度是否平衡。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阻尼板的高度可根据不同位置的风压进行确定,通过设置多个高度不一致的阻尼板,使得静压通道中风压和风量达到均衡,减小静压通道中的气流温度差,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到达机柜处对机柜进行降温,按需进行精准送风,有效提高了气流的使用效率,减小各个机柜之间温差,避免送风浪费和温差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模块机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模块机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模块机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的循环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稳压罩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模块的控制逻辑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机房本体;11、本体侧板;12、本体端板;13、封闭门;2、风道结构;21、主骨架;211、第一竖板;212、第二竖板;213、第三竖板;214、第一封板;215、第二封板;216、第三封板;22、第一静压通道;23、第二静压通道;24、阻尼板;25、进风口;26、调节风阀;27、稳压罩;271、底框;272、稳压件;273、散流斜边;274、网孔板;3、第一机柜组;4、第二机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骨架、静压通道和多个阻尼板;/n所述主骨架设置在机柜组的顶部,所述主骨架上设置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所述静压通道设置在所述主骨架上,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静压通道,并通过多个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静压通道,每一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对应的机柜的上方;/n多个所述阻尼板沿着所述静压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板活动连接在所述主骨架上,所述阻尼板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升降,以调节每一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压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骨架、静压通道和多个阻尼板;
所述主骨架设置在机柜组的顶部,所述主骨架上设置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所述静压通道设置在所述主骨架上,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静压通道,并通过多个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静压通道,每一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对应的机柜的上方;
多个所述阻尼板沿着所述静压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板活动连接在所述主骨架上,所述阻尼板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升降,以调节每一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的压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骨架包括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二竖板和所述第三竖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竖板和所述第三竖板之间均间隔设置有所述阻尼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封板、第二封板和第三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主骨架的下方,所述第一封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板的底侧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底侧之间,所述第二封板位于所述第二竖板的底侧和所述第三竖板的底侧之间,所述第三封板位于所述主骨架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通道包括第一静压通道和第二静压通道,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三封板围成所述第一静压通道,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三竖板、所述第二封板和所述第三封板围成所述第二静压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调节风阀,用于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稳压罩,所述稳压罩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稳压罩进入所述静压通道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剑鹏刘刚可罗华平陈宇峰陈登志赵毓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