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5806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9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包括底座、第一U型铜排、第一转接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二U型铜排、第二转接头、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该连接端子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电池的正极,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U型铜排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杆通过连接线进行输出,该连接端子通过第四连接杆连接电池的负极,第四连接杆通过第二U型铜排与第三连接杆连接,第三连接杆通过连接线进行输出,本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总正总负一体式端子,相较于传统穿墙端子结构简单,且易加工,装配简单,尺寸小,空间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端子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0002]现在市场上常见应用于连接电池的穿墙端子结构比较复杂,整体笨重,体积也比较大,特别是应用在电池产品上空间利用率不高,且价格相对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体积大以及应用在产品上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0004]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包括:
[0005]底座,其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镂空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
[0006]第一U型铜排,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铜臂和第二铜臂,所述第一铜臂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铜臂上设有第二通孔;
[0007]第一转接头,其位于所述第一U型铜排内,其包括第一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转接头通过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0008]第一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一铜臂接触;
[0009]第二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二铜臂接触;
[0010]第二U型铜排,其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内,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三铜臂和第四铜臂,所述第三铜臂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铜臂上设有第四通孔;
[0011]第二转接头,其位于所述第二U型铜排内,其包括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二转接头通过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0012]第三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三铜臂接触;
[0013]第四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二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四铜臂接触。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型铜排还包括:
[0015]第一铜质连接部,所述第一铜臂和所述第二铜臂分别与所述第一铜质连接部垂直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铜臂和所述第二铜臂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相对的通孔。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U型铜排还包括:
[0017]第二铜质连接部,所述第三铜臂和所述第四铜臂分别与所述第二铜质连接部垂直
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铜臂和所述第四铜臂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上设有相对的通孔。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接头还包括:
[0019]第五通孔;
[0020]第一螺母,其设置在所述第五通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
[0021]第二螺母,其设置在所述第五通孔的另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接头还包括:
[0023]第六通孔;
[0024]第三螺母,其设置在所述第六通孔的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第三连接杆;
[0025]第四螺母,其设置在所述第六通孔的另一端,用于固定所述第四连接杆。
[002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0027]隔板,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隔离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和所述第二镂空区域。
[0028]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两端还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002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0030]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0031]第一螺丝,用于将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
[0032]第二螺丝,用于将所述第二延伸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0033]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三安装座和第四安装座;
[0034]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
[0035]第三螺丝,用于将所述第三延伸部固定在所述第三安装座上;
[0036]第四螺丝,用于将所述第四延伸部固定在所述第四安装座上。
[0037]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包括底座、第一U型铜排、第一转接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二U型铜排、第二转接头、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该连接端子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电池的正极,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U型铜排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杆通过连接线进行输出,该连接端子通过第四连接杆连接电池的负极,第四连接杆通过第二U型铜排与第三连接杆连接,第三连接杆通过连接线进行输出,本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总正总负一体式端子,相较于传统穿墙端子结构简单,且易加工,装配简单,尺寸小,空间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余的附图。
[003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连接端子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2]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余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43]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44]为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00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端子包括:
[0046]底座10,其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镂空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
[0047]第一U型铜排11,其位于第一镂空区域内,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铜臂和第二铜臂,第一铜臂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铜臂上设有第二通孔;
[0048]第一转接头12,其位于第一U型铜排11内,其包括第一固定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转接头12通过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固定在底座10上;
[0049]第一连接杆13,其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转接头12固定连接,其头部与第一铜臂接触;
[0050]第二连接杆14,其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一转接头12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底座,其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镂空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第一U型铜排,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铜臂和第二铜臂,所述第一铜臂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铜臂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一转接头,其位于所述第一U型铜排内,其包括第一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转接头通过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一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一铜臂接触;第二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二铜臂接触;第二U型铜排,其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内,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三铜臂和第四铜臂,所述第三铜臂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铜臂上设有第四通孔;第二转接头,其位于所述第二U型铜排内,其包括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的第三延伸部和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二转接头通过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第三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三铜臂接触;第四连接杆,其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二转接头固定连接,其头部与所述第四铜臂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铜排还包括:第一铜质连接部,所述第一铜臂和所述第二铜臂分别与所述第一铜质连接部垂直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铜臂和所述第二铜臂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相对的通孔。3.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毓毅杨良兵邓兆威王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