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425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包括补风机、补风机房和补风风管,补风机安装在补风机房中,补风机通过补风风管为建筑内的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补风机房的侧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防雨百叶。在早期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将建筑内各层地上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和各层地下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通过将用于为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上补风系统和用于为地下各层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下补风系统合二为一,实现节省补风系统机房设置空间、补风风机数量和控制系统数量的效果,进而确保该补风系统的降本增效效果;该补风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应用实施可行性高,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排烟补风
,具体涉及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是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多次火灾表明,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其遮光性、毒性和高温的影响是造成火灾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为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消防扑救的顺利进行,组织合理的烟气控制方式,建立有效的烟气控制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此前,我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关于在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设置补风系统的描述不是很清晰。其中,记载有“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建筑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当设置机械补风系统时,其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即关于消防排烟补风系统的规定比较宽松,大部分建筑项目仅设置地下补风系统。《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规定: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者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为了满足上述新规范的要求,大多建筑项目采用两套独立的补风系统,即在原有建筑中增设一套独立的地上补风系统,从而使建筑中拥有两套相对独立的补风系统。这种在建筑物中设置地上和地下两套独立补风系统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的规定,但是两套独立补风系统的设置大幅增加了消防排烟补风系统的前期投资及后期运营成本,提高了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在早期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将建筑内各层地上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和各层地下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通过将用于为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上补风系统和用于为地下各层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下补风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节省补风系统机房设置空间、补风风机数量和控制系统数量的效果,进而确保了该补风系统的降本增效效果;该补风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应用实施可行性高,实用性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包括补风机、补风机房和补风风管,所述补风机安装在补风机房中,所述补风机通过补风风管为建筑内的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所述补风机房的侧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防雨百叶。本技术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在早期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将建筑内各层地上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和各层地下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通过将用于为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上补风系统和用于为地下各层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下补风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节省补风系统机房设置空间、补风风机数量和控制系统数量的效果,进而确保了该补风系统的降本增效效果;该补风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应用实施可行性高,实用性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补风机房设置于建筑顶部,所述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所述补风井道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补风口,若干所述补风口一一对应朝向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且补风口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所述补风井道的上端与补风机房贯通,所述补风风管设置于所述补风井道内,且若干所述补风口均与补风风管密封贯通。补风机房设置于建筑顶部,保证了补风机的安装便捷性;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保证了补风风管的布置便捷性;补风口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保证了该补风系统对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排烟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补风机房设置于地下室内部,所述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所述补风井道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补风口,若干所述补风口一一对应朝向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且补风口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所述补风井道的下端与补风机房贯通,所述补风风管设置于所述补风井道内,且若干所述补风口均与补风风管密封贯通。补风机房设置于地下室内部,保证了补风机的安装便捷性;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保证了补风风管的布置便捷性;补风口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保证了该补风系统对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排烟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补风机房内部还设置有竖向贯通第一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进风井道,所述进风井道下端与所述补风机房贯通,所述防雨百叶设置于进风井道位于第一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朝向室外的侧壁上。位于地下室内的补风机房通过进风井道与室外连通,从而保证了地下室内部补风机房与外界空气的连通性,进而确保了补风机房设置于地下室内部的可行性。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在早期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将建筑内各层地上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和各层地下室内空间需要补风的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通过将用于为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上补风系统和用于为地下各层室内空间补风的地下补风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节省补风系统机房设置空间、补风风机数量和控制系统数量的效果,进而确保了该补风系统的降本增效效果;该补风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应用实施可行性高,实用性强。2、补风机房设置于建筑顶部或地下室内部,均保证了补风机的安装便捷性;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保证了补风风管的布置便捷性;补风口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保证了该补风系统对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排烟效果。3、位于地下室内的补风机房通过进风井道与室外连通,从而保证了地下室内部补风机房与外界空气的连通性,进而确保了补风机房设置于地下室内部的可行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中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补风机;2、补风机房;3、补风风管;4、补风口;5、防雨百叶;6、补风井道;7、进风井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包括补风机1、补风机房2和补风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补风机(1)、补风机房(2)和补风风管(3),所述补风机(1)安装在补风机房(2)中,所述补风机(1)通过补风风管(3)为建筑内的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所述补风机房(2)的侧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防雨百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补风机(1)、补风机房(2)和补风风管(3),所述补风机(1)安装在补风机房(2)中,所述补风机(1)通过补风风管(3)为建筑内的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补风,所述补风机房(2)的侧壁上设有与室外连通的防雨百叶(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本增效的补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机房(2)设置于建筑顶部,所述建筑内设置有竖向贯通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补风井道(6),所述补风井道(6)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补风口(4),若干所述补风口(4)一一对应朝向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且补风口(4)对应位于各层地上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和各层地下需要补风的室内空间的储烟仓下方,所述补风井道(6)的上端与补风机房(2)贯通,所述补风风管(3)设置于所述补风井道(6)内,且若干所述补风口(4)均与补风风管(3)密封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金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