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03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包括:与待冷却换气空间相连通的第一降温换气单元、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一降温换气单元通过输气管与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相连通,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吸取待冷却换气空间的空气以及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吸取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的空气和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排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充分利用和回收原来冷空气对新风进行初步降温调节,再将空气按比例送回室内或进行二次加工,不仅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损失,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
本技术涉及制冷通风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
技术介绍
通风又称换气,是用机械或自然的方法向室内空间送入足够的新鲜空气,同时把室内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污浊空气排出,使室内空气满足卫生要求和生产过程需要。但是现在的通风设备只是将室内的空气抽离出去即可,效率低,而且不能充分回收和利用原空气中的能量,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具有可靠性能高、结构紧凑、节能减排等优点,同时在制冷通风设备的应用及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包括:与待冷却换气空间相连通的第一降温换气单元、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一降温换气单元通过输气管与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相连通,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吸取待冷却换气空间的空气以及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吸取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的空气和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排出;所述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一降温换气仓、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第一净化器、第一回流管、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孔、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第一进气管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设置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一净化器,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以完成第一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所述第一冷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内;所述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二降温换气仓、第二新风管、第二净化器、第二回流管、第二导流板、第二冷却管、风机,所述出气管设置于所述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上部,且位于第二导流板的上方,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出气管上,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输气管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相连通,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设置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二净化器,所述第二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外界空气中,以完成第二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二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输气管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却管S型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面。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7:3的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9:1的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外界空气中,以完成第二次回收和换气。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空气流道。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二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空气流道。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面。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设置于第二新风管的正上方。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流管上连接有冷却管。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流管上连接有冷却管。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为波浪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和回收原来冷空气对新风进行初步降温调节,再将空气按比例送回室内或进行二次加工,不仅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损失,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其结构包括: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一降温换气单元通过输气管2与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相连通,且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吸取室内1的空气和新风,并将原有空气和新风混合后,按照6-7:4-3的比例送入室内和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吸取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的空气和新风,并将原有空气和新风混合后,按照8-9:2-1的比例送入室内和排出,从而达到换气的目的。所述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一降温换气仓3、第一进气管4、第一新风管5、第一净化器、第一回流管6、第一导流板7、第一导流孔、第一冷却管8。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第一进气管与室内相连通,将需要换气的空气吸入第一降温换气仓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设置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一净化器,可以对室内空气和新风进行过滤消毒等操作,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可以按照6-7:4-3的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以完成第一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方便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进行流通混合,所述第一冷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内,方便对即将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降温冷却,降低内外空气的温差,进一步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换气和降温效率。所述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二降温换气仓9、第二新风管10、第二净化器、第二回流管11、第二导流板12、第二冷却管13、风机、出气管14。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体积小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体积,防止气流分散、热量散失。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输气管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相连通,将需要换气的空气吸入第二降温换气仓中,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设置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待冷却换气空间相连通的第一降温换气单元、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一降温换气单元通过输气管与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相连通,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吸取待冷却换气空间的空气以及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吸取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的空气和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排出;/n所述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一降温换气仓、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第一净化器、第一回流管、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孔、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第一进气管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设置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一净化器,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以完成第一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所述第一冷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内;/n所述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二降温换气仓、第二新风管、第二净化器、第二回流管、第二导流板、第二冷却管、风机,出气管设置于所述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上部,且位于第二导流板的上方,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出气管上,/n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输气管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相连通,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设置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二净化器,所述第二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外界空气中,以完成第二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二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输气管的上方,所述第二冷却管S型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高效制冷通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待冷却换气空间相连通的第一降温换气单元、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第一降温换气单元通过输气管与第二降温换气单元相连通,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吸取待冷却换气空间的空气以及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吸取第一降温换气单元的空气和新风,并将混合后的空气按比例送入室内和排出;
所述第一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一降温换气仓、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第一净化器、第一回流管、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孔、第一冷却管,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第一进气管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设置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一净化器,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一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第二降温换气单元中,以完成第一次回收和换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回流管的上方,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至第一进气管/第一新风管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流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上,所述第一冷却管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导流板内;
所述第二降温换气单元包括第二降温换气仓、第二新风管、第二净化器、第二回流管、第二导流板、第二冷却管、风机,出气管设置于所述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上部,且位于第二导流板的上方,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出气管上,
所述第一降温换气仓通过输气管与第一降温换气仓相连通,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设置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底面,所述输气管和第二新风管上设置有第二净化器,所述第二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二降温换气仓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二回流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气管的直径,使得第一降温换气仓中的空气按照比例进入室内和送至外界空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在铁廖小海施蕙
申请(专利权)人:沙洲职业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