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及电芯智能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417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及电芯智能制造方法,所述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电芯上料结构;电芯输入结构;第一电芯极性检测结构;正/反面锁螺丝结构,用于对电芯的正/反面进行锁螺丝操作;焊锡结构;电芯安装结构,用于将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到PCB板中,并增加镍片,镍片由折弯机构折弯后安装于PCB板上;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用于检测焊锡后电芯的极性,并根据电芯极性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移动及传输;插线测试结构,用于将导线插入电芯,以检测电芯的优劣;自动点胶及上盖锁螺丝结构,用于完成点胶及上盖锁螺丝。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电芯每个操作步骤均得到自动控制以及监督,且电芯加工精度高,实现了电芯的自动化操作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及电芯智能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芯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及电芯智能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电芯的加工过程中,由于电芯较多且电芯加工的工序复杂,需要在各个工艺过程中搬运电芯,每个工位需要人工来负责,因此,加工一致性差,需要人工比较多,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都比较低,更糟糕是,还容易出现掉料、卡料以及误操作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旨在解决电芯数量繁多导致的电芯加工过程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用于圆柱型电芯的智能制造,所述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电芯上料结构,用于吸取电芯并判断电芯是否合格,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芯进行分类传输;电芯输入结构,用于对检测后的电芯进行极性切换,并对电芯进行整理收纳;第一电芯极性检测结构,用于对上料的电芯进行极性检测并将电芯安装至支架中进行运输;正/反面锁螺丝结构,用于对电芯的正/反面进行锁螺丝操作;焊锡结构,用于对电芯进行焊锡;电芯安装结构,用于将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入PCB板中,并增加镍片,其中,镍片由折弯机构折弯后安装于PCB板上;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用于检测焊锡后的电芯的极性,并根据电芯极性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移动及传输;插线测试结构,用于将导线插入电芯,以检测电芯的优劣;以及自动点胶及上盖锁螺丝结构,用于完成点胶及上盖锁螺丝。优选地,所述电芯上料结构包括:上料工位;吸料机构,所述吸料机构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处,以抓取料盒并吸取料盒中的电芯至上料工位处;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连接所述上料工位,以将所述上料工位处的电芯进行传输;测试机构,所述测试机构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处,用于测试电芯的极性,以判断电芯是否合格;以及分拣机构,所述分拣机构与所述传输机构连接,以根据所述测试机构的测试结果对电芯进行分类传输。优选地,所述电芯输入结构包括;上料部,用于传入检测后的电芯;极性切换机构,连接所述上料部,以将传入的检测后的电芯进行极性切换;至少一电芯入盒机构,所述电芯入盒机构设置于所述极性切换机构之后,用于将切换后的电芯进行收纳入料盒;联动搬运机构,所述联动搬运机构位于所述极性切换机构与所述电芯入盒机构之间的下方,用于接收切换极性后的电芯并将切换极性后的电芯搬运传输至所述电芯入盒机构;以及料盒传输机构,所述料盒传输机构位于所述电芯入盒机构的下方,用于运送装满的料盒以及空料盒。优选地,所述电芯安装结构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装有电芯的模块;以及位于在所述传输机构上的按传输方向依次排列的:点胶机构,用于对所述传输机构上的装有电芯的模块进行点胶;电路板安装机构,以将所述传输机构上的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到电路板中,其中,所述电路板安装机构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用于抓取电路板,以将装有电芯的模块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上;以及折弯机构,所述折弯机构用于折弯电芯。优选地,所述电芯极性检测结构包括:传输机构,用于放置电芯及传输电芯;检测工位,所述检测工位设置在所述传输机构上;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处,以检测经过检测工位处得电芯的极性;安装工位,所述安装工位位于所述检测工位的下游,且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一侧,其中,所述安装工位处放置有安装模块;以及抓取机构,所述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工位处,且所述抓取机构设置有抓取件,以将所述传输机构处的电芯移至所述安装工位处进行安装,或将所述安装工位处的安装有电芯的安装模块移动至所述传输机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芯智能制造方法,用于如上所述的电芯智能制造系统,所述电芯智能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电芯信号,测试电芯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判定电芯是否合格;当电芯合格时,传输电芯至下游;或当电芯不合格时,输出电芯至不合格区。优选地,所述接收电芯信号,测试电芯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判定电芯是否合格的步骤包括:接收输入时电芯的信号,检测输入时电芯的极性,根据检测结果判定电芯是否合格。优选地,所述接收电芯信号,测试电芯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判定电芯是否合格的步骤还包括:将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至PCB板中,并将折弯后的镍片安装到PCB板;检测焊锡后的电芯的极性的信号,根据电芯的极性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是否合格的判定。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电芯上料结构、电芯输入结构、第一电芯极性检测结构、正/反面锁螺丝结构、焊锡结构、电芯安装结构、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插线测试结构以及自动点胶及上盖锁螺丝结构,将电芯加工整合为一条生产线,将功能细化,使得电芯每个操作步骤均得到自动控制以及监督,且电芯加工精度高,以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过程,减少人力输出,减少人工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且保证保护板及电芯的可追溯性,避免掉料、卡料以及误操作等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电芯智能制造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电芯智能制造系统的立体图;图3为电芯上料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电芯上料系统的俯向示意图;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电芯输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电芯输入结构的俯向示意图;图9为电芯输入结构中极性切换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电芯输入结构中料盒传输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电芯安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电芯安装结构的俯向示意图;图13为电芯安装结构中点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电芯安装结构中电路板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电芯安装结构中折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的俯向示意图;图17为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8为电芯智能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电芯智能制造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电芯智能制造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n电芯上料结构(1),用于吸取电芯并判断电芯是否合格,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芯进行分类传输;/n电芯输入结构(2),用于对检测后的电芯进行极性切换,并对电芯进行整理收纳;/n第一电芯极性检测结构(3),用于对上料的电芯进行极性检测并将电芯安装至支架中进行运输;/n正/反面锁螺丝结构(4),用于对电芯的正/反面进行锁螺丝操作;/n焊锡结构(5),用于对电芯进行焊锡;/n电芯安装结构(6),用于将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到PCB板中,并增加镍片,其中,镍片由折弯机构折弯后安装于PCB板上;/n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7),用于检测焊锡后的电芯的极性,并根据电芯极性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移动及传输;/n插线测试结构(8),用于将导线插入电芯,以检测电芯的优劣;以及/n自动点胶及上盖锁螺丝结构(9),用于完成点胶及上盖锁螺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
电芯上料结构(1),用于吸取电芯并判断电芯是否合格,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芯进行分类传输;
电芯输入结构(2),用于对检测后的电芯进行极性切换,并对电芯进行整理收纳;
第一电芯极性检测结构(3),用于对上料的电芯进行极性检测并将电芯安装至支架中进行运输;
正/反面锁螺丝结构(4),用于对电芯的正/反面进行锁螺丝操作;
焊锡结构(5),用于对电芯进行焊锡;
电芯安装结构(6),用于将装有电芯的模块安装到PCB板中,并增加镍片,其中,镍片由折弯机构折弯后安装于PCB板上;
第二电芯极性检测结构(7),用于检测焊锡后的电芯的极性,并根据电芯极性检测结果对电芯进行移动及传输;
插线测试结构(8),用于将导线插入电芯,以检测电芯的优劣;以及
自动点胶及上盖锁螺丝结构(9),用于完成点胶及上盖锁螺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上料结构(1)包括:
上料工位;
吸料机构,所述吸料机构设于所述上料工位处,以抓取料盒(11)并吸取料盒(11)中的电芯(12)至上料工位处;
传输机构(15),所述传输机构(15)连接所述上料工位,以将所述上料工位处的电芯(12)进行传输;
测试机构,所述测试机构设置于所述传输机构(15)处,用于测试电芯(12)的极性,以判断电芯(12)是否合格;以及
分拣机构,所述分拣机构与所述传输机构(15)连接,以根据所述测试机构的测试结果对电芯(12)进行分类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输入结构(2)包括;
上料部(21),用于传入检测后的电芯;
极性切换机构(22),连接所述上料部(21),以将传入的检测后的电芯进行极性切换;
至少一电芯入盒机构,所述电芯入盒机构设置于所述极性切换机构(22)之后,用于将切换后的电芯进行收纳入料盒(27);
联动搬运机构(28),所述联动搬运机构(28)位于所述极性切换机构(22)与所述电芯入盒机构之间的下方,用于接收切换极性后的电芯并将切换极性后的电芯搬运传输至所述电芯入盒机构;以及
料盒传输机构(26),所述料盒传输机构(26)位于所述电芯入盒机构的下方,用于运送装满的料盒(27)以及空料盒(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智能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君李松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汇鼎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