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节能型交流稳压器,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源稳压与能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它主要由电源及整流电路、延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输出端组成,延时电路连接电压识别控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连接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连接调压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连接输出端。它稳定性好、安全性能好、损耗小,即可适于民用电器、也可适于工业电器稳压。(*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稳压器,特别是一种全自动节能交流稳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不少地区或单位,特别是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或线路降压等原因,一日内电压波动很大,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在用电高峰期电压严重偏低,空调、冰箱等家电不能正常工作,且严重威胁着电器安全。因此,不少家庭在市电的入户端接入一台数千瓦稳压器进行稳压。这样做固然能使家电正常工作,然而,因稳压器长期接在电网中,其空载损耗和有负载时的自身损耗,日积月累,已成为对能源的一大浪费,通过对市售多种规格、牌号的稳压器实测,其空载损耗均在10~30W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可靠,很好的解决电源稳压与能源浪费之间的矛盾的全自动节能交流稳压器。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是该全自动节能交流稳压器,它包括电源及整流电路、延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及整流电路中,电源的两端子连接在变压器T1的输入端,变压器的两输出端子分别连接二极管D1、D2的阳极,两个二极管与变压器的接地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1、C2,二极管的阴极接电容的阳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一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LED1的另一端与延时电路连接,并同时接地;所述的延时电路中,集成块IC1脚4、8短接,脚6、7短接,两节点之间连接有电阻R2,并联电阻R3,R3支路上串联开关S2,脚6、7节点连接电容C3的正极,C3的负极连接脚1并同时接地,脚1与脚2之间连接电容C4,C4一端接地,脚2与脚5之间连接一电阻R4,脚3连接电阻R5,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V1的发射极接脚1,并同时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脚4、8节点之间串联有电阻R6、发光二极管LED2,与其并联有继电器K1,二极管D3与继电器K1并联,且其阳极连接三极管V1的集电极,阴极接脚4、8节点;所述的电压识别控制电路中,集成块IC2的脚3与整流电路中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脚5与脚3之间连接电阻R7,脚3与脚4之间连接有一变阻器R9,R9的滑动端连接脚4,脚2上连接有电阻R11,且脚2与集成块IC3的脚13连接,脚4与集成块IC3的脚11连接,脚5连接变阻器R8,R8的另一端及滑动端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D4的阳极连接IC3的脚12,与R8及D4并联连接有电容C5,C5的负极连接IC3的脚12,IC3的脚10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脚11连接电容C6正极,C6负极连接脚12,与C6并联有电阻R10,IC3的脚13上连接电阻R12,R1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V2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V3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继电器K2,K2、R13、R11共接在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的负载识别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5、D6的阳极短接后接于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上,D5的阴极接三极管V4的发射极,V4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7的阴极,D7的阳极接D6的阴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连接一继电器K3,一个二极管D8,且两者并联后接于集成块IC4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IC4中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容C7的正极,C7的负极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稳压管D7的阳极之间接电阻R14;所述的调压控制电路中,变压器T2的绕组A、B端为开关JK4的两个触点,JK4的1接开关JK5的一触点3,JK5的另一触点2接变压器T2CD绕组的D端,JK5的1点接JK2的触点3,JK2的触点2接T2的C端,变压器T2的E、F之间串接二极管D13、电容C8,电容C8并联电阻R16、变阻R17,R17并联电容C9,R16、R17、C9节点处接三极管V5的基极,R18、R19一端短接后接于V5的集电极,V5的发射极接于T2的F端,R1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V6的基极,V6的集电极接一继电器K4,K4并联二极管D14,K4接F端,V6的发射极接电阻R20,串接变阻R21,R21两端并联电容C10,且其正极接三极管V7的基极,V7的集电极接继电器K5,K5并联二极管D15,D15的阴极、K5、R20、V6的发射极、R18、R16短接后接于C8的正极,V7的发射极、C10的负极、R21、K4、D14的阳极、V5的发射极、R17、C9的负极短接后接于C8的负极即T2的F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市电电压在220V±10%的安全电压范围内,稳压器自动脱离电源,将市电直接供给负载,消除稳压器自身耗损。2、市电超出安全电压范围时,自动进行升压或降压。3、负载为零时,稳压器自动脱离电源,消除其空载损耗。4、输入电压160V~270V,输出电压在220V±10%范围内。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方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全自动节能交流稳压器,它包括电源及整流电路、延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延时电路连接电压识别控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连接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连接调压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连接输出端。电源及整流电路中,电源的两端子连接在变压器T1的输入端,变压器的两输出端子分别连接二极管D1、D2的阳极,两个二极管与变压器的接地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1、C2,二极管的阴极接电容的阳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一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LED1的另一端与延时电路连接,并同时接地。延时电路中,集成块IC1脚4、8短接,脚6、7短接,两节点之间连接有电阻R2,并联电阻R3,R3支路上串联开关S2,脚6、7节点连接电容C3的正极,C3的负极连接脚1并同时接地,脚1与脚2之间连接电容C4,C4一端接地,脚2与脚5之间连接一电阻R4,脚3连接电阻R5,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V1的发射极接脚1,并同时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脚4、8节点之间串联有电阻R6、发光二极管LED2,与其并联有继电器K1,二极管D3与继电器K1并联,且其阳极连接三极管V1的集电极,阴极接脚4、8节点。电压识别控制电路中,集成块IC2的脚3与整流电路中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脚5与脚3之间连接电阻R7,脚3与脚4之间连接有一变阻器R9,R9的滑动端连接脚4,脚2上连接有电阻R11,且脚2与集成块IC3的脚13连接,脚4与集成块IC3的脚11连接,脚5连接变阻器R8,R8的另一端及滑动端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D4的阳极连接IC3的脚12,与R8及D4并联连接有电容C5,C 5的负极连接IC3的脚12,IC3的脚10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脚11连接电容C6正极,C6负极连接脚12,与C6并联有电阻R10,IC3的脚13上连接电阻R12,R1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V2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V3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继电器K2,K2、R13、R11共接在二极管D3的阴极。负载识别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5、D6的阳极短接后接于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上,D5的阴极接三极管V4的发射极,V4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7的阴极,D7的阳极接D6的阴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连接一继电器K3,一个二极管D8,且两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全自动节能交流稳压器,它包括电源及整流电路、延时电路、电压识别控制电路、负载识别控制电路、调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及整流电路中,电源的两端子连接在变压器T1的输入端,变压器的两输出端子分别连接二极管D1、D2的阳极,两个 二极管与变压器的接地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1、C2,二极管的阴极接电容的阳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一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LED1的另一端与延时电路连接,并同时接地;所述的延时电路中,集成块IC1脚4、8短 接,脚6、7短接,两节点之间连接有电阻R2,并联电阻R3,R3支路上串联开关S2,脚6、7节点连接电容C3的正极,C3的负极连接脚1并同时接地,脚1与脚2之间连接电容C4,C4一端接地,脚2与脚5之间连接一电阻R4,脚3连接电阻R5,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V1的发射极接脚1,并同时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与脚4、8节点之间串联有电阻R6、发光二极管LED2,与其并联有继电器K1,二极管D3与继电器K1并联,且其阳极连接三极管V1的集电极,阴极接脚4、8节点; 所述的电压识别控制电路中,集成块IC2的脚3与整流电路中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脚5与脚3之间连接电阻R7,脚3与脚4之间连接有一变阻器R9,R9的滑动端连接脚4,脚2上连接有电阻R11,且脚2与集成块IC3的脚13连接,脚4与集成块IC3的脚11连接,脚5连接变阻器R8,R8的另一端及滑动端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D4的阳极连接IC3的脚12,与R8及D4并联连接有电容C5,C5的负极连接IC3的脚12,IC3的脚10连接稳压管D4的阴极,脚11连接电容C6正极,C6负极连接脚12,与C6并联有电阻R10,IC3的脚13上连接电阻R12,R1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V2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V3的发射极连接脚12,其集电极连接继电器K2,K2、R13、R11共接在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的负载识别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5、D6的阳极短接后接于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上,D5的阴极接三极管V4的发射极,V4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7的阴极,D7的阳极接D6的阴极,三极管V4的集电极连接一继电器K3,一个二极管D8,且两者并 联后接于集成块IC4中的三极管的发射极,IC4中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容C7的正极,C7的负极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启,
申请(专利权)人:刘福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