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金接合结构,由一第一板件及一第二板件相对接合而成,并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相互接合的位置夹设有一胶层,再以适当数量的铆接件朝该第一板件、该胶层及该第二板件相互接合的位置,以铆接方式将第一板件、胶层与第二板件结合在一起,通过胶层的全面贴合,可确实消除其接合位置的缝隙,而具有百分之百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金接合结构
本技术与板金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确保其组成后的尺寸精准度,并同时达到可确实防水、耐冲击碰撞的板金接合结构。
技术介绍
板金制成的物品在市面上相当常见,一般板金在接合上,通常是利用铆接或焊接方式制成。以焊接方式而言,点焊及全周焊接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板金接合方式,点焊仅在于使两金属板简易的接合,全周焊接则是在焊接时将焊料熔解填入两金属板的接合位置,焊接后虽具有较佳的结合强度,但因全周焊接产生的温度相当高,因此在金属板焊接部位的周围位置容易因焊接高温而产生弯曲变形,导致尺寸变形,而会造成后续组装上的困扰,因此在一些对尺寸精准度要求较高的板金应用场合,通常皆是采用铆接或点焊方式来结合金属板,进而制成所需的板金结构。然而,利用铆接或点焊方式所制成的板金结构,在两金属板的接合位置必然会存有缝隙,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防水功效,因而限制了其后续可应用的范畴,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确保板金结构组成后的尺寸精准度,并同时达到可确实防水、耐冲击碰撞的板金接合结构,即为本技术所欲解决的首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金接合结构,其具有可确保板金结构组成后的尺寸精准度,并同时达到可确实防水、耐冲击碰撞的功效。为达前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板金接合结构,包括有:一第一板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一第二板件,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面的形状相对应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二接合面;一胶层,相对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至少一铆接件,朝该第一接合面、该胶层及该第二接合面相互接合的位置,以铆接方式将该第一板件、该胶层与该第二板件结合在一起。较佳地,该胶层具有一顶缘,且该胶层的顶缘分别低于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的顶端延伸高度,使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之间形成有一沿该胶层的顶缘延伸的排水槽道。较佳地,该第一板件呈弯折状而具有一前侧片及一与该前侧片垂直配置的顶侧片,并于该前侧片与该顶侧片之间形成有一弯弧段。较佳地,该第一板件具有一顶板及二侧板而呈ㄇ字状,且于该第一板件的一端搭接有该第二板件,并于该顶板朝向该第二板件的端缘具有一由圆角构成的弯弧段。更进一步地,在该第一接合面以及该第二接合面上开设有相互对正以可供该铆接件穿设的穿设孔。较佳地,该胶层可由一涂布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的防水粘胶、或由一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的防水胶条所构成。而本技术的上述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态样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应用于金属护盖的组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应用于金属护盖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应用于金属护盖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应用于金属护盖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板金接合结构,其主要由一第一板件11、一第二板件21、一胶层31及至少一铆接件41相互对接组成,其中:该第一板件11,由一金属板材构成,并依后续的组接需求,界定该第一板件11的其中一侧构成为一第一接合面12。该第二板件21,同样由一金属板材构成,且该第二板件21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面12的形状相对应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二接合面22。该胶层31,用以相对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12与该第二接合面22之间,并分别与该第一接合面12及该第二接合面22全面贴合;较佳地,该胶层31可由一涂布于该第一接合面12与该第二接合面22之间的防水粘胶、或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12与该第二接合面22之间的防水胶条所构成,并借此可在该第一接合面12与该第二接合面22之间构成有一具有弹性的防水夹层。该铆接件41,朝该第一接合面12、该胶层31及该第二接合面22相互接合的位置,以铆接方式将该第一板件11、该胶层31与该第二板件21结合在一起,该铆接件41的使用数量可依实际的接合面积大小来决定,且该铆接件41可由一般实心铆钉、空心铆钉或抽芯铆钉(俗称拉钉)构成。当然,依据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所欲对接的位置,在其第一接合面12以及第二接合面22上是预先开设有相互对正以可供该铆接件41穿设的穿设孔13、23。而在实际施作上,仅需先将欲接合的第一板件11与第二板件21,在其第一接合面12或第二接合面22上均匀涂布防水粘胶、或直接在其第一接合面12与第二接合面22之间相对夹设有防水胶条,再以预定数量的铆接件41朝该第一接合面12、该胶层31及该第二接合面22相互接合的位置,将该第一板件11、该胶层31与该第二板件21铆接在一起后,即可在接合后的第一板件11与第二板件21之间的形成有该胶层31,而构成本技术的板金接合结构,其制作上完全不需要任何焊接施工或螺接工作,而具有制作简单、快速,以及可确保其施工良率的优点。再者,利用在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之间夹设形成有该胶层31,并通过该胶层31全面贴合于该第一接合面12与该第二接合面22上,即可确实消除其接合位置间的缝隙,而具有百分之百的防水效果。且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板金接合结构,界定该胶层31具有一顶缘32,且该胶层31的顶缘32分别低于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的顶端延伸高度,使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之间更可形成有一沿该胶层31的顶缘32延伸的排水槽道33,且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板件11呈弯折状而具有一前侧片111、及一与该前侧片111呈垂直配置的顶侧片112,该第一接合面12位在该前侧片111上,并于该前侧片111与该顶侧片112之间的外周侧形成有一弯弧段113,使该前侧片111上的水滴(或杂屑)可沿该弯弧段113排入该排水槽道33后,再向外排出。另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板金接合结构的另一实施态样,而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胶层31具有一顶缘32,且该胶层31的顶缘32分别与该第一板件11及该第二板件21的顶面相切齐,因此即使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于对接处具有圆弧倒角(如弯弧段113),仍可确保该第一板件11与该第二板件21于相互对接后的表面平整性与美观,并进而使后续进行喷漆作业时可更为简单、容易。以下兹以一应用例来说明本技术可达成的功效,如图4~6所示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板金接合结构应用至一金属护盖的组接态样,其中:该金属护盖50主要由一第一板件51所构成的主板体、及一由第二板件61构成的背板相互搭接而成,该第一板件51具有一顶板511及二侧板512而呈「ㄇ字状」,并于该第一板件51的一端搭接有该第二板件61,且在该第一板件51与该第二板件61之间通过涂布防水粘胶、或直接在其接合面之间相对夹设防水胶条后,再以适当数量的铆接件41穿经其接合面,将该第一板件51及该第二板件61铆接在一起后,即可在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金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n一第一板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n一第二板件,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面的形状相对应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二接合面;/n一胶层,相对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n至少一铆接件,朝该第一接合面、该胶层及该第二接合面相互接合的位置,以铆接方式将该第一板件、该胶层与该第二板件结合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金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
一第一板件,具有一第一接合面;
一第二板件,具有一与该第一接合面的形状相对应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二接合面;
一胶层,相对夹设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二接合面之间;
至少一铆接件,朝该第一接合面、该胶层及该第二接合面相互接合的位置,以铆接方式将该第一板件、该胶层与该第二板件结合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金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胶层具有一顶缘,且该胶层的顶缘分别低于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的顶端延伸高度,使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之间形成有一沿该胶层的顶缘延伸的排水槽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金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呈弯折状而具有一前侧片及一与该前侧片垂直配置的顶侧片,并于该前侧片与该顶侧片之间的外周侧形成有一弯弧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金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洲达,
申请(专利权)人:维洲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