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831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构造有内腔的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具有位于两端的前端区和后端区,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前端区和后端区之间的中部区,所述内腔围构形成于所述前端区、中部区和后端区之间,于所述前端区的外侧面上构造有外凸的前端螺栓安装筋,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横向延伸,并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上间隔布置有前端螺栓安装孔,且至少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的上侧构造有竖向布置的前端第一加强筋,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为间隔布置的多道,且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前端螺栓安装筋连接,另一端向油底壳本体的顶部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可提高油底壳模态,降低辐射噪声,而有利于提升发动机NV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底壳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精细化发展,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的根据价格和排量来选择购车,更多的时候会考虑对汽车NVH水平等的评价,所以现在NVH已经成为评价汽车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感官及购车选择。在整车NVH中,发动机的NVH水平直接影响整车的NVH噪声水平,如何改善及提高发动机的NVH水平,已成为发动机设计的重中之重。而油底壳、正式罩盖等薄壁件的辐射噪声是影响发动机噪声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油底壳的NVH设计已经成为了各个主机厂新的课题。油底壳位于发动机底部,用于密封曲轴箱及储存机油,由于油底壳横跨整个曲轴箱底部,且油底壳多为高压铸造铝制或钢板冲压的薄壁件,其前端部分会受正时侧辐射噪声影响,中间部分会受平衡轴及曲轴转动辐射噪声影响,后端部分则因直接构成发动机与变速器的连接,也易受辐射噪声影响,甚至会因设计不当出现共振,增大辐射噪声。此外,现有的一些油底壳虽设置有加强筋结构,但由于加强筋布置无规律,使得共振区域不明确,未能实现针对不同位置布置有效的抑制结构。同时,现有采用的加强筋形状上也较为单一,亦未能有效发挥加强筋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油底壳,以可提高油底壳模态,降低辐射噪声。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构造有内腔的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具有位于两端的前端区和后端区,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前端区和所述后端区之间的中部区,所述内腔围构形成于所述前端区、所述中部区和所述后端区之间,于所述前端区的外侧面上构造有外凸的前端螺栓安装筋,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横向延伸,并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上间隔布置有前端螺栓安装孔,且至少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的上侧构造有竖向布置的前端第一加强筋,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为间隔布置的多道,且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连接,另一端向所述油底壳本体的顶部延伸。进一步的,于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之间构造有倾斜布置的前端第二加强筋。进一步的,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之间的所述前端第二加强筋为交叉设置的两道。进一步的,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位于所述前端区高度方向的中部区域。进一步的,于所述内腔中,至少于所述中部区位置构造有向所述内腔中隆起的第三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加强筋的隆起高度不低于10mm,且所述第三加强筋呈长方形或圆形。进一步的,于所述内腔的侧壁上构造有间隔布置的多道外凸的第四加强筋,且所述第四加强筋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内腔的底部。进一步的,各所述第四加强筋中,至少有部分所述第四加强筋的顶部边缘由直线段,以及与所述直线段底端相连的下凹的弧线段构成。进一步的,于所述中部区和所述后端区之间构造有连接两者的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随所述中部区的截面形状设置,且相邻于所述第五加强筋,于所述中部区的外侧面上构造有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沿所述中部区的横截面方向布置,且与所述第五加强筋之间间隔设置。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五加强筋和所述第六加强筋之间连接有多道第七加强筋,所述第七加强筋与所述中部区的外侧面相连,且所述第七加强筋为沿所述第六加强筋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通过在前端区设置前端螺栓安装筋,并设置与前端螺栓安装筋相连的前端第一加强筋,利用横竖交织的前端螺栓安装筋和各前端第一加强筋,可在前端区形成网格化的加强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前端区的结构强度,抑制油底壳前端侧的共振,从而可提高油底壳模态,降低其辐射噪声。此外,本技术通过前端第二加强筋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前端区的模态,降低共振和辐射噪声。通过内腔中的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的设置,可提高油底壳中部区的刚度,避免油底壳底面的大平面模态,也可提升油底壳局部模态,减少油底壳底面辐射噪声,有助于油底壳整体振动噪声的降低。而使得第四加强筋的边缘由直线段和弧线段构成,可在保证设置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减重设计。另外,本技术通过第五加强筋的设置,可提高后端区和中部区的连接强度,通过第六加强筋和第七加强筋的设置,能够增强油底壳的后端刚度,并且还可将对变速器安装作用力与油底壳安装作用力的传递连接于一起,而提高发动机的一阶扭转和弯曲的模态频率。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端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腔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内腔中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端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端区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端区,2-后端区,3-中部区,4-缸体连接孔,5-变速器连接孔,6-前端螺栓安装筋,7-前端螺栓连接孔,8-第一加强筋,9-第二加强筋,10-第三加强筋,11-第四加强筋,12-第五加强筋,13-第六加强筋,14-第七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如图1所示的,其包括构造有内腔的油底壳本体,且该油底壳本体具有位于两端的前端区1和后端区2,以及一体固连于前端区1和后端区2之间的中部区3,上述内腔也即围构形成于前端区1、中部区3和后端区2之间。此外,作为油底壳本体的通常设置结构,在油底壳本体的顶部一般均形成有法兰面,并于该法兰面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缸体连接孔4,该缸体连接孔4便用于油底壳于发动机缸体底部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该油底壳的前端区1设置有多个前端螺栓安装孔7,以用于和发动机正时侧部分的连接,在后端区3则设置有多个变速器连接孔5,其用于实现和变速器之间的连接。而且作为普遍采用的连接形式,上述前端螺栓安装孔7与变速器连接孔5一般均为采用螺栓或螺栓副进行连接。如图2中所示的,在前端区1的外侧面上构造有外凸的前端螺栓安装筋6,该前端螺栓安装筋6为横向延伸,并且在该前端螺栓安装筋6上即间隔布置有上述的前端螺栓安装孔7。与此同时,本实施例也在前端螺栓安装筋6的上侧构造有竖向布置的前端第一加强筋8,该前端第一加强筋8为间隔布置的多道,并且各前端第一加强筋8的一端与前端螺栓安装筋6连接,其另一端则向油底壳本体的顶部延伸。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各前端第一加强筋8向油底壳本体底部延伸的一端一般为与前述的法兰面相连,且本实施例对于各前端第一加强筋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构造有内腔的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具有位于两端的前端区(1)和后端区(2),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前端区(1)和所述后端区(2)之间的中部区(3),所述内腔围构形成于所述前端区(1)、所述中部区(3)和所述后端区(2)之间,于所述前端区(1)的外侧面上构造有外凸的前端螺栓安装筋(6),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横向延伸,并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上间隔布置有前端螺栓安装孔(7),且至少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的上侧构造有竖向布置的前端第一加强筋(8),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为间隔布置的多道,且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的一端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连接,另一端向所述油底壳本体的顶部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构造有内腔的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具有位于两端的前端区(1)和后端区(2),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前端区(1)和所述后端区(2)之间的中部区(3),所述内腔围构形成于所述前端区(1)、所述中部区(3)和所述后端区(2)之间,于所述前端区(1)的外侧面上构造有外凸的前端螺栓安装筋(6),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横向延伸,并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上间隔布置有前端螺栓安装孔(7),且至少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的上侧构造有竖向布置的前端第一加强筋(8),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为间隔布置的多道,且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的一端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连接,另一端向所述油底壳本体的顶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于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之间构造有倾斜布置的前端第二加强筋(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前端第一加强筋(8)之间的所述前端第二加强筋(9)为交叉设置的两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螺栓安装筋(6)位于所述前端区(1)高度方向的中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内腔中,至少于所述中部区(3)位置构造有向所述内腔中隆起的第三加强筋(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哲彬金鑫李国春史占军闫立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