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润滑油路,公开了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包括油管(10),主油道(4);斜油道(5);凸轮轴油道(8);回油道,油管(10)与主油道(4)的连接部位设有上油孔(3),斜油道(5)向上通过凸轮轴轴承座油槽(12)间接连通至可转动的凸轮轴油道(8),回油道将缸盖内腔的润滑油引导回流至油底壳,凸轮轴油道(8)包括至少一条偏离凸轮轴轴心的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和至少一个偏离凸轮轴轴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7),凸轮轴过油通道(7)设置在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的路径上,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在转动过程中与斜油道(5)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凸轮轴的抗扭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的润滑油路,尤其涉及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小型汽油机缸盖的润滑方式一般为缸体上油至缸盖水平油道后通过两条水平平行主油道分别向凸轮轴承座供油,即缸盖主油道直接向凸轮轴轴承座供油,这种并联式的油道布置方式,虽然能保证各主轴轴承座润滑油量和油压相对均匀,但润滑油道结构复杂,布置相对困难,不利于小型水平对置发动机的小型化、轻量化。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755011U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VVT系统油路结构,主油路、水平油路、轴向油路;轴向油路在前端设置有钢球,形成前端的VVT系统油路用前端轴向油路;进气凸轮轴的端部设置有相位器,相位器通过中空过油螺栓安装在进气凸轮轴端部,相位器设置有后退油腔和前进油腔;中空过油螺栓的径向孔与相位器油腔相连通,中空过油螺栓的中心孔与前端轴向油路相连通;进气凸轮轴设置有两个环形油路和连通油路;凸轮轴承盖设置有短油路和长油路,长油路与短油路分别与进气凸轮轴的两个环形油路连通;缸盖在对应于长油路和短油路位置的下方设置有两个垂直油路,两个所述垂直油路的一端与水平油路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凸轮轴承盖的短油路和长油路相连通。其不足之处是设置VVT油路与凸轮轴油路共用,且保证VVT正常供油,凸轮轴中空油路需设置钢球隔断,设置环形及垂直贯穿油路从凸轮轴中空油道引油满足缸盖内运动副润滑,缸盖内设置多条垂直油路满足VVT及缸盖系统回油,此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合并油道,结构上变更少,但需加工油道数量仍较多,且中空凸轮轴及贯穿油道会严重削弱凸轮轴抗扭强度,钢球压装深度对装配工艺有一定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在设置了中空油路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凸轮轴的抗扭强度。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了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包括油管,与油管一端连接的主油道;在主油道上延伸出的斜油道;与斜油道通过凸轮轴承座油槽间接连通的凸轮轴油道;布置在缸盖内腔的回油道;油管的另一端连通缸体主油道取油,油管与主油道的连接部位设有上油孔,斜油道向上通过凸轮轴承座油槽间接连通转动的凸轮轴油道,回油道将缸盖内腔的润滑油引导回流至油底壳,凸轮轴油道包括至少一条偏离凸轮轴轴心的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和至少一个偏离凸轮轴轴心的第一凸轮轴过油通道,凸轮轴过油通道设置在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的路径上,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在转动过程中与凸轮轴承座油槽保持连通。前端凸轮轴链轮及机械挺柱均通过飞溅机油润滑,左、右缸盖油道结构相同。由于凸轮轴转动实现润滑油飞溅甩油,以润滑缸盖内腔运动副,在凸轮轴中润滑油的流动路径偏离凸轮轴的轴心,有利于提高凸轮轴的抗扭强度,延长其使用时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贯穿凸轮轴轴颈径向上的两端后,在凸轮轴内呈环形路径。环形路径易于加工,润滑油流动时也更加平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凸轮轴过油通道为4个,在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的环形路径上间隔均匀。在环形路径上,以轴心为圆心而转动,每90度设置一个凸轮轴过油通道,有利于增大润滑油流量,加速润滑。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凸轮轴过油通道沿凸轮轴轴向延伸,在其延伸的路径上连通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偏离凸轮轴的轴心。润滑油流至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也可以飞溅甩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贯穿凸轮轴径向上两端后,在凸轮轴内呈环形。凸轮轴轴颈设置环状的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及偏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环状的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与斜油道通过凸轮轴承座油槽间接连通,能减少润滑油动能损失,润滑油流动时,更加通畅,飞溅时,其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提高润滑效果,同时偏心的中空凸轮轴过油通道有助于提高凸轮轴的抗扭强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主油道和斜油道为倾斜的设置,沿着润滑油流动路径,其二者的下游段低于其二者的上游段。受自重影响,润滑油由高处流向低处,倾斜设置,让下游段低于上游段,润滑油流动时,更加通畅,飞溅时,重力势能转化动能,其飞溅速度更快,飞溅范围更广,能有效增大润滑面积,提高润滑效果。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油管为倾斜的设置,沿着润滑油流动路径,其下游段低于其上游段。倾斜设置,让下游段低于上游段,润滑油流动时,更加通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上油孔与主油道沿主油道轴向连通,上油孔为油管安装孔。有利于简化结构,增强油密封,防止油泄漏。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回油道为倾斜设置的排气侧缸盖内壁,同时排气侧缸盖内壁设置在缸盖最低处,其下游位置低于其上游,回油道引导润滑油回流至油底壳。润滑油将落向缸盖底部的回油道,经回油道输送回油底壳,让润滑油流动路径能够循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回油道其上端与下端的连线与竖向平面的夹角为2度,即回油道自上而下的倾斜角为2度;回油道其前端与后端的连线与水平面的角度为3.5度,即自后而前的倾斜角为3.5度,沿回油道润滑油流动路径,其下游段的位置低于其上游段。倾斜设置,让下游段低于上游段,润滑油流动时,更加通畅。润滑油的两条流动路径:1.机油泵→机滤→缸体主油道→油管→上油孔→主油道→斜油道→油槽→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偏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飞溅润滑→回油道→油底壳→机油泵;2.机油泵→机滤→缸体主油道→油管→上油孔→主油道→斜油道→油槽→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飞溅润滑→油底壳;本技术基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改进:缸盖系统回油道由缸盖预铸倾斜内壁设置,充分利用润滑油重力势能,使润滑油流程更加顺畅,动力势能增大,润滑效果更好。缸盖系统需机加油道数量少,降低加工成本。凸轮轴轴颈设置环状的贯穿油道及偏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能减少润滑油动能损失,润滑油流动时,更加通畅,飞溅时,其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提高润滑效果,同时偏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有助于提高凸轮轴的抗扭强度。本技术与传统汽油发动机缸盖相比,在保证油道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合理,零件的工艺性能更好的情况下,还能降低整机成本;本技术有利于小发动机的小型化、轻量化;同时能保证缸盖总成、正时系统内运动副得到可靠足量的润滑,缩短缸盖油道加工时间,加快工艺节拍,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缸盖油道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缸盖油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缸盖回油道示意图Ⅰ。图4为本技术缸盖回油道横截示意图Ⅱ。图5为本技术缸盖前端油道横截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油道;2、缸盖;3、上油孔;4、主油道;5、斜油道;6、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7、凸轮轴过油通道;8、凸轮轴油道;9、回油道;10、油管;11、第二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12、凸轮轴轴承座油槽。具体实施方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包括油管(10),与油管(10)一端连接的主油道(4);在主油道(4)上延伸出的斜油道(5);斜油道(5)通过凸轮轴轴承座油槽(12)间接连通的凸轮轴油道(8);布置在缸盖(2)内腔的回油道(9);所述油管(10)的另一端连通缸体主油道取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10)与所述主油道(4)的连接部位设有上油孔(3),所述斜油道(5)向上通过凸轮轴承座油槽(12)间接连通至可转动的所述凸轮轴油道(8),所述回油道(9)将缸盖内腔的润滑油引导回流至油底壳,所述凸轮轴油道(8)包括至少一条偏离凸轮轴轴心的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和至少一个偏离凸轮轴轴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7),所述凸轮轴过油通道(7)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的路径上,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斜油道(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包括油管(10),与油管(10)一端连接的主油道(4);在主油道(4)上延伸出的斜油道(5);斜油道(5)通过凸轮轴轴承座油槽(12)间接连通的凸轮轴油道(8);布置在缸盖(2)内腔的回油道(9);所述油管(10)的另一端连通缸体主油道取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10)与所述主油道(4)的连接部位设有上油孔(3),所述斜油道(5)向上通过凸轮轴承座油槽(12)间接连通至可转动的所述凸轮轴油道(8),所述回油道(9)将缸盖内腔的润滑油引导回流至油底壳,所述凸轮轴油道(8)包括至少一条偏离凸轮轴轴心的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和至少一个偏离凸轮轴轴心的凸轮轴过油通道(7),所述凸轮轴过油通道(7)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的路径上,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斜油道(5)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贯穿凸轮轴轴颈径向上的两端后,在凸轮轴内呈环形路径。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过油通道(7)为4个,在所述第一凸轮轴轴颈贯穿油道(6)的环形路径上间隔均匀。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平对置发动机缸盖润滑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过油通道(7)沿凸轮轴轴向延伸,在其延伸的路径上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鹏,许敏,李雪松,张广任,王燕,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敏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