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488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包括立柱、活动嵌在立柱上的悬臂体、固定在悬臂体上的指示牌,立柱为中空结构且立柱内部连接有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包括与立柱转动连接的旋转盘、与旋转盘相连的旋转杆、与旋转杆铰接且在立柱内滑动的调节块、与调节块固定连接且部分延伸至立柱外侧的调节手柄,悬臂体的两端分别与指示牌以及旋转盘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涉及一种旋转装置,此螺旋装置可以带动悬臂体以及指示牌转动,在道路上有大型消防车或其他车辆通行时指示牌不会作为大型消防车的障碍或限制高度的因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
本技术是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属于悬臂体机构

技术介绍
交通指示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指导道路交通车辆流通十分必要,但某些情况下道路上会遇到大型消防车或其他紧急大型车辆通行,此情况下交通指示牌会对车辆的通行造成一定困扰,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使交通指示牌在不经拆卸的情况下可以避让通行车辆,使通行的大型车辆顺利经过道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包括立柱、活动嵌在立柱上的悬臂体、固定在悬臂体上的指示牌,立柱为中空结构且立柱内部连接有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包括与立柱转动连接的旋转盘、与旋转盘相连的旋转杆、与旋转杆铰接且在立柱内滑动的调节块、与调节块固定连接且部分延伸至立柱外侧的调节手柄,悬臂体的两端分别与指示牌以及旋转盘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方案,上下移动调节手柄,调节手柄带动调节块在立柱内上下移动,由于旋转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旋转盘和调节块上,且旋转杆的长度固定,因此调节块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会改变旋转杆顶部在竖直方向上与旋转杆底部的距离,此过程会带动旋转盘在水平位置上转动,进一步带动悬臂体以及固定在悬臂体上的指示牌在水平位置上转动,实现指示牌的转动,保证道路上有大型消防车或其他车辆通行时道路上不会有指示牌作为障碍或限制高度的因素。优选的,立柱内部顶端固定有T型的支撑台,旋转盘呈环状结构套设在支撑台上。采用上述方案,此结构既保证了旋转盘可以在立柱内进行水平转动,又保证了支撑台可以承托旋转盘的重量,防止在上下移动调节手柄的过程中将旋转盘从立柱顶部扯下。优选的,旋转盘与支撑台之间设有轴承。采用上述方案,轴承可以使旋转盘的转动效果更好更灵敏,同时也会减小旋转盘内壁与支撑台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旋转盘的磨损损耗,延长旋转盘的使用寿命。优选的,立柱顶部对称开设有两段限位槽,限位槽的高度与悬臂体的直径相适配。采用上述方案,转动旋转盘时,对称设置的悬臂体也会随之一起转动,限位槽一方面提供悬臂体水平转动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限位槽的高度与悬臂体的直径相适配,限位槽的底面可以给悬臂体提供一个支撑力,加强悬臂体以及指示牌的稳定性。优选的,限位槽的开设角度为90度。采用上述方案,根据需求,限位槽的开设角度为90度,足以在大型消防车通行在道路上时使指示牌旋转到与道路行驶方向平行的位置,解除指示牌作为障碍或限制高度的因素,并且可以约束指示牌的转动角度,防止指示牌转动角度过大误导道路上的通行车辆。优选的,旋转盘底部对称设有两段连接柱,连接柱的底端在支撑台的底面下端。优选的,旋转杆一端与连接柱底端铰接。采用上述方案,旋转杆通过连接柱与旋转盘相连,既可保证旋转杆带动旋转盘转动,又可保证旋转杆不被旋转盘的边缘阻碍,顺利转动,且连接柱对称设置,旋转杆的数量也为两个,对称设置的旋转杆在旋转盘转动时可以更平稳,增加旋转盘转动时的稳定性。优选的,调节块侧壁对称开设有两列滑槽,立柱内设有两列与滑槽相适配的滑块。采用上述方案,滑块始终在调节块侧壁上的滑槽内移动,保证了调节块始终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优选的,调节块侧壁对称一体设有两段调节手柄,立柱侧壁竖直开设有两列与调节手柄相适配的调节槽。采用上述方案,调节手柄可以在调节槽内移动,调节手柄在调节槽底端时,指示牌正常指示道路通行车辆,将调节手柄抬起至调节槽最高处时,指示牌旋转至与道路行驶方向平行的位置,解除指示牌作为障碍或限制高度的因素。优选的,调节块顶面向下开设有基座,旋转杆铰接在基座内。采用上述方案,将旋转杆铰接至基座内,增加铰接部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涉及一种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带动悬臂体以及指示牌转动,在道路上有大型消防车或其他车辆通行时指示牌不会作为大型消防车的障碍或限制高度的因素。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旋转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柱内部A方向侧视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立柱与旋转装置组合后的B方向侧视剖视图。图中:1立柱,11支撑台,12轴承,13限位槽,14滑块,15调节槽,2悬臂体,3指示牌,4旋转装置,41旋转盘,411连接柱,42旋转杆,43调节块,431滑槽,432基座,44调节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包括立柱1、活动嵌在立柱1上的悬臂体2、固定在悬臂体2上的指示牌3,立柱1为中空结构且立柱内部连接有旋转装置4。结合图2、图3和图4,旋转装置4包括与立柱1转动连接的旋转盘41、与旋转盘41相连的旋转杆42、与旋转杆42铰接且可以在立柱1内上下滑动的调节块43、与调节块43固定连接且部分延伸至立柱1外侧的调节手柄44,其中,立柱1内部顶端固定有T型的支撑台11,旋转盘41呈环状结构套设在支撑台11上,且旋转盘41与支撑台11之间设有轴承12,悬臂体2的两端分别与指示牌3以及旋转盘41固定连接,立柱1顶部对称开设有两段限位槽13,限位槽13的高度与悬臂体2的直径相适配,且限位槽13的开设角度为90度,旋转盘41底部对称设有两段连接柱411,连接柱411的底端在支撑台11的底面下端,旋转杆42的一端铰接在连接柱411底端,调节块43顶面向下开设有基座432,旋转杆42的另一端铰接在基座432内,调节块43侧壁对称开设有两列滑槽431,立柱1内设有两列与滑槽431相适配的滑块14,调节块43侧壁对称一体设有两段调节手柄44,立柱1侧壁竖直开设有两列与调节手柄44相适配的调节槽15。综上,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上下移动调节手柄44,调节手柄44在调节槽15内移动,且带动调节块43在立柱1内上下移动,滑块14始终在调节块43侧壁上的滑槽431内移动,保证了调节块43始终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由于旋转杆42的两端分别铰接在连接柱411的底端和调节块43的上端面,且旋转杆42的长度固定,因此调节块43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会改变旋转杆42顶部在竖直方向上与旋转杆42底部的距离,此过程会带动旋转盘41在水平位置上转动,由于立柱1内固定有支撑台11,支撑台11起到了承托旋转盘41的重量,轴承12减小了旋转盘41内壁与支撑台11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旋转盘41的磨损损耗,旋转盘41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带动悬臂体2以及固定在悬臂体2上的指示牌3在水平位置上转动,限位槽13一方面提供悬臂体2水平转动的空间,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包括立柱(1)、活动嵌在立柱(1)上的悬臂体(2)、固定在悬臂体(2)上的指示牌(3),其特征在于,立柱(1)为中空结构且立柱(1)内部连接有旋转装置(4),旋转装置(4)包括与立柱(1)转动连接的旋转盘(41)、与旋转盘(41)相连的旋转杆(42)、与旋转杆(42)铰接且在立柱(1)内滑动的调节块(43)、与调节块(43)固定连接且部分延伸至立柱(1)外侧的调节手柄(44),悬臂体(2)的两端分别与指示牌(3)以及旋转盘(4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包括立柱(1)、活动嵌在立柱(1)上的悬臂体(2)、固定在悬臂体(2)上的指示牌(3),其特征在于,立柱(1)为中空结构且立柱(1)内部连接有旋转装置(4),旋转装置(4)包括与立柱(1)转动连接的旋转盘(41)、与旋转盘(41)相连的旋转杆(42)、与旋转杆(42)铰接且在立柱(1)内滑动的调节块(43)、与调节块(43)固定连接且部分延伸至立柱(1)外侧的调节手柄(44),悬臂体(2)的两端分别与指示牌(3)以及旋转盘(4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其特征在于,立柱(1)内部顶端固定有T型的支撑台(11),旋转盘(41)呈环状结构套设在支撑台(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旋转盘(41)与支撑台(11)之间设有轴承(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用旋转式跨路面悬臂体机构,其特征在于,立柱(1)顶部对称开设有两段限位槽(13),限位槽(13)的高度与悬臂体(2)的直径相适配。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浩阳王美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一普信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