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3461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其将道路的雨水收集后、部分置于绿地的下方位置,将多余无法吸附的水排入到城市管网内,且其确保道路路面不积水,使得雨水的收集和处置科学、合理。绿化带内布置有渗透井,行车道路面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自宽度中心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斜坡,所述行车道路面和绿化带之间通过排水路缘石间隔,所述排水路缘石上设置有若干进水口,若干块排水路缘石组合后形成厚度方向一定的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根进水管,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度方向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出水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
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结构的
,具体为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的雨水,现在都通过排水管将水全部导向进入到城市排水管网,在实际过程中,城市排水管网内的雨水一般直接排放进入到河流中、或者维持在一定液位水平,再次利用时,需要再通过泵将水抽出进行植物灌溉,其使得雨水的收集和处置不科学、不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其将道路的雨水收集后、部分置于绿地的下方位置,将多余无法吸附的水排入到城市管网内,且其确保道路路面不积水,使得雨水的收集和处置科学、合理。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行车道路面、绿化带,所述绿化带内布置有渗透井,所述行车道路面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自宽度中心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斜坡,所述行车道路面和绿化带之间通过排水路缘石间隔,所述排水路缘石上设置有若干进水口,若干块排水路缘石组合后形成厚度方向一定的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根进水管,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度方向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出水管,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高度方向向下顺次布置有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夯实素土层,所述出水管连通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于所述出水管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通入城市管网。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腔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两根并排布置的所述进水管,其确保排水的顺畅;所述渗透井的顶盖的底部设置有截污挂篮,所述截污挂篮将大块的垃圾阻截、以免堵住管路;所述行车道路面的斜坡的斜度为1.5°,所述行车道路面的表面铺设透水混凝土或透水沥青;所述排水路缘石靠近所述行车道路面的进水口对应于所述行车道路面的上表面布置,所述排水路缘石的顶部高于绿化带,所述绿化带的上表面高于所述行车道路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道路雨水经排水路缘石汇流至渗透井,渗透井内雨水首先溢流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当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吸附饱和后,渗透井水位上升,经上部出水口溢流至市政管网,排水路缘石沿道路线性铺装,沿途收集、输送雨水,生态多孔纤维棉线性安装于道路绿化侧分带,蓄存的水分可自然释放,补给植物;将道路的雨水收集后、部分置于绿地的下方位置,将多余无法吸附的水排入到城市管网内,且其确保道路路面不积水,使得雨水的收集和处置科学、合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图1的A-A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B-B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排水路缘石的立体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行车道路面1、绿化带2、表层绿地21、渗透井3、顶盖31、排水路缘石4、进水口5、排水腔6、进水管7、出水管8、土壤层9、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0、夯实素土层11、截污挂篮12。具体实施方式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见图1-图4:其包括行车道路面1、绿化带2,绿化带2内布置有渗透井3,行车道路面1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绿化带2,行车道路面1自宽度中心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斜坡,行车道路面1和绿化带2之间通过排水路缘石4间隔,排水路缘石4上设置有若干进水口5,若干块排水路缘石4组合后形成厚度方向一定的排水腔6,排水腔6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3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根进水管7,渗透井3的内腔的高度方向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出水管8,绿化带2的表层绿地21下方高度方向向下顺次布置有土壤层9、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0、夯实素土层11,出水管8连通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0,渗透井3的内腔的高于出水管8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流管13,溢流管13通入城市管网。排水腔6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两根并排布置的进水管7,其确保排水的顺畅;渗透井3的顶盖31的底部设置有截污挂篮12,截污挂篮12将大块的垃圾阻截、以免堵住管路;行车道路面1的斜坡的斜度为1.5°,行车道路面1的表面铺设透水混凝土或透水沥青;排水路缘石4靠近行车道路面1的进水口5对应于行车道路面1的上表面布置,排水路缘石4的顶部高于绿化带2,绿化带2的上表面高于行车道路面1。其工作原理如下:道路雨水经排水路缘石汇流至渗透井,渗透井内雨水首先溢流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当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吸附饱和后,渗透井水位上升,经上部出水口溢流至市政管网,排水路缘石沿道路线性铺装,沿途收集、输送雨水,生态多孔纤维棉线性安装于道路绿化侧分带,蓄存的水分可自然释放,补给植物;将道路的雨水收集后、部分置于绿地的下方位置,将多余无法吸附的水排入到城市管网内,且其确保道路路面不积水,使得雨水的收集和处置科学、合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行车道路面、绿化带,所述绿化带内布置有渗透井,所述行车道路面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自宽度中心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斜坡,所述行车道路面和绿化带之间通过排水路缘石间隔,所述排水路缘石上设置有若干进水口,若干块排水路缘石组合后形成厚度方向一定的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根进水管,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度方向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出水管,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高度方向向下顺次布置有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夯实素土层,所述出水管连通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于所述出水管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通入城市管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雨水收集的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行车道路面、绿化带,所述绿化带内布置有渗透井,所述行车道路面的两侧分别布置有绿化带,所述行车道路面自宽度中心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斜坡,所述行车道路面和绿化带之间通过排水路缘石间隔,所述排水路缘石上设置有若干进水口,若干块排水路缘石组合后形成厚度方向一定的排水腔,所述排水腔的输出侧对应于渗透井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根进水管,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度方向中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出水管,所述绿化带的表层绿地下方高度方向向下顺次布置有土壤层、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夯实素土层,所述出水管连通至生态多孔纤维棉层,所述渗透井的内腔的高于所述出水管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通入城市管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左徐同春潘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诚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