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以及准直构件,所述准直构件位于第一光源靠近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其中,准直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准直体,相邻准直体之间至少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用于导出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准直构件的设置,使来自光源的光线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导出,对来自光源的光线的出光进行了两个方向上的收敛,减小了背光模组出光的分散程度,提高了显示装置通过信号接收构件获取目标信号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显示装置,为实现全面屏或近似全面屏的效果,将信号接收构件,例如:指纹检测传感器整合于显示面板内,对于非自主发光显示屏来说,整合于显示面板内的信号接收构件需要背光模组提供光线产生响应的目标信号。现有的背光模组在朝向显示面板侧出光时,出光角度范围在0度至180度,出光角度过于分散,导致信号接收构件(如指纹检测传感器)接收到的目标信号少,且显示装置难以获取目标信息(如指纹成像信息)。因此,亟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由于背光模组的出光角度过于分散导致显示装置难以获取目标信息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以及位于准直构件,所述准直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其中,所述准直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准直体,相邻所述准直体之间至少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导出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准直体包括第一吸光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准直体包括第一反光层,所述第一反光层位于所述准直体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反光层位于所述准直体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准直构件还包括第一衬底,所述准直体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或者,所述准直体位于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准直体的形状为圆柱或梯形柱。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准直构件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一侧的扩散层、位于所述扩散层远离所述准直构件的一侧的导光层以及位于所述导光层远离所述准直构件的一侧的反射层,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反射层与所述扩散层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与信号接收构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信号接收区,所述信号接收构件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内,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内的所述准直体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外的所述准直体的分布密度;或者,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内的所述准直体之间的间距小于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外的所述准直体的间距。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信号接收区内的所述背光模组的导光层与反射层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扫描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平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准直构件的设置,使来自光源的光线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导出,对来自光源的光线的出光进行了两个方向上的收敛,减小了背光模组出光的分散程度,提高了显示装置通过信号接收构件获取目标信号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准直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现有的显示装置由于背光模组的出光角度过于分散,存在显示装置难以通过信号接收构件获取目标信号的问题。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请参阅图1~图7,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第一光源103以及准直构件105,所述准直构件105位于所述第一光源103靠近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一侧。其中,所述准直构件10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准直体106,相邻所述准直体106之间至少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导出所述第一光源103发出的光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准直构件105的设置,使来自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源的光线从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导出,对来自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光线的出光进行了两个方向上的收敛,减小了所述背光模组100出光的分散程度,提高了显示装置通过信号接收构件获取目标信号的准确性。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准直体106包括第一吸光层108,来自所述第一光源103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吸光层108吸收后,从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导出。所述准直体106可以仅由所述第一吸光层108构成,所述第一吸光层108的材料可以为黑色吸光材料,当所述第一光源103的光线到达所述准直构件105后,照射至所述第一吸光层108的光线被吸收,未照射至所述第一吸光层108的光线则从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导出,从而起到使出射光线在两个方向上收敛,减小了出射光线的分散程度。所述第一吸光层108的材料可以选用对光线吸收的黑色吸光材料,如黑色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准直构件105远离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一侧的扩散层104、位于所述扩散层104远离所述准直构件的一侧的导光层101以及位于所述导光层101远离所述准直构件105的一侧的反射层102,所述第一光源103位于所述反射层102与所述扩散层104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光源103可以为侧入式光源也可以为直下式光源。请参阅图3以及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准直体106包括第一反光层109,来自所述第一光源103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反光层109的反射后,从所述第一间隙或所述第二间隙导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层109位于所述准直体106远离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反光层109位于所述准直体106靠近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一侧。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层109可以位于所述准直体106靠近所述扩散层104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反光层109可以位于所述准直体106远离所述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以及准直构件,所述准直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n其中,所述准直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准直体,相邻所述准直体之间至少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导出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n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以及准直构件,所述准直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
其中,所述准直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准直体,相邻所述准直体之间至少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导出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体包括第一吸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体包括第一反光层,所述第一反光层位于所述准直体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反光层位于所述准直体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构件还包括第一衬底,所述准直体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或者,
所述准直体位于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体的形状为圆柱或梯形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晓东,刘广坤,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