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涉及油气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它包含:冷风系统、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冷风系统分别与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降温装置与第二降温装置连接,第二降温装置与第三降温装置连接,三个降温装置油气入口处均设有单向阀,避免油气的回流,降温装置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监测降温装置内部油气的温度,同时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调节单向调节阀,使得降温装置内的温度能够达到预设的温度,设置不同温度等级的降温装置,能够更有效率地回收油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气回收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的改进。
技术介绍
油气在进行冷凝法回收的时候,利用制冷技术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出来,实现油气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冷凝法是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蒸汽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一般采用多级连续冷却方法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聚为液体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来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一般按预冷、机械制冷等步骤来实现。现有市场上大部分的冷风系统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压缩机配置来达到油气降温的目的,且降温的同时没有设置多层级的降温装置,造价成本较高且回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它能够实现油气的多级降温,提高油气回收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冷风系统1、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冷风系统1分别与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降温装置2与第二降温装置3连接,第二降温装置3与第三降温装置4连接,所述的冷风系统1包含冷风机11、四通接头12、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连接管16,第一降温装置2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降温装置3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降温装置4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分别与控制器采用电性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冷风系统供应冷气,经管路分配后,分别输送到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中。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第五单向阀、第六单向阀、第七单向阀均处于闭合状态,随着冷风系统的供气时间增加,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内的温度开始下降,根据三个降温装置中的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调节降温装置对应的第一单向调节阀、第二单向调节阀、第三单向调节阀,进而使得三个降温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开启第一单向阀,油气进入第一降温装置,油气在第一降温装置内与冷气进行热量交换,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第一降温装置内的温度数值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后,开启第二单向阀与第三单向阀,冷却分离后的油气进入到第二降温装置中,分离出的液态水进入水收集装置。油气在第二降温装置内与冷气进行热量交换,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第二降温装置内的温度数值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后,开启第四单向阀和第五单向阀,再次冷却分离后的油气进入到第三降温装置中,分离出的油液进入油液收集装置,油气在第三降温装置内与冷气进行热量交换,第三温度传感器监测第三降温装置内的温度数值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后,开启第六单向阀和第七单向阀,经过第三次分离后的油气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装置,分离出的油液进入油液收集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减少冷风系统中不同压缩机安装的数量,进而节约了生产成本,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设定不同等级的降温装置,且降温装置的温度可控,进而有效分离油气中的杂质,提高回收油气的整体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冷风系统1、冷风机11、四通接头12、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连接管16、第一降温装置2、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降温装置3、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降温装置4、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冷风系统1、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冷风系统1分别与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降温装置2与第二降温装置3连接,第二降温装置3与第三降温装置4连接,所述的冷风系统1包含冷风机11、四通接头12、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连接管16,第一单向调节阀13调节第一降温装置2的冷气流量,第二单向调节阀14调节第二降温装置3的冷气流量,第三单向调节阀15调节第三降温装置4的冷气流量,第一降温装置2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降温装置3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降温装置4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的设置避免了油气的回流。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分别与控制器采用电性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三温度传感器41分别反馈对应降温装置内部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控制各降温装置对应的单向阀的工作状态。冷风系统供应冷气,经管路分配后,分别输送到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中。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第五单向阀、第六单向阀、第七单向阀均处于闭合状态,随着冷风系统的供气时间增加,第一降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第三降温装置内的温度开始下降,根据三个降温装置中的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调节降温装置对应的第一单向调节阀、第二单向调节阀、第三单向调节阀,进而使得三个降温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开启第一单向阀,油气进入第一降温装置,油气在第一降温装置内与冷气进行热量交换,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第一降温装置内的温度数值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后,开启第二单向阀与第三单向阀,冷却分离后的油气进入到第二降温装置中,分离出的液态水进入水收集装置。油气在第二降温装置内与冷气进行热量交换,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第二降温装置内的温度数值达到预设的温度数值后,开启第四单向阀和第五单向阀,再次冷却分离后的油气进入到第三降温装置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冷风系统(1)、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冷风系统(1)分别与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降温装置(2)与第二降温装置(3)连接,第二降温装置(3)与第三降温装置(4)连接,所述的冷风系统(1)包含冷风机(11)、四通接头(12)、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连接管(16),第一降温装置(2)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降温装置(3)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第四单向阀(32)、第五单向阀(33),第三降温装置(4)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六单向阀(42)、第七单向阀(43)。/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油气密封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冷风系统(1)、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冷风系统(1)分别与第一降温装置(2)、第二降温装置(3)、第三降温装置(4)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降温装置(2)与第二降温装置(3)连接,第二降温装置(3)与第三降温装置(4)连接,所述的冷风系统(1)包含冷风机(11)、四通接头(12)、第一单向调节阀(13)、第二单向调节阀(14)、第三单向调节阀(15)、连接管(16),第一降温装置(2)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单向阀(22)、第二单向阀(23)、第三单向阀(24),第二降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百利优嘉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