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254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包括提升器主体,主体底部呈倒锥形并密封,提升器主体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设有反射板,提升器主体左侧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与中心导流管连接,提升器上部设有出水溢流槽和活性菌种溢流堰,活性菌种溢流堰一侧设有气提管与提升器主体底部相连,所述气提管一侧连接有进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原理简单,整体结构紧凑,经济效益高,对活性菌种浓度提升效果明显。不仅直接解决了出水带走大量活性菌种的问题,还可以在系统内不设置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使活性菌种在反应池内成功截留;这样既减少机械设备总量,减少耗电量,同时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
技术介绍
活性菌种浓度(即活性污泥浓度)是指反应池出口端混合液悬浮固体的含量,其单位是mg/L,它用来计量反应池中活性菌种数量。目前提高活性菌种浓度的方法不多,一般会在反应池之后增设沉淀池,在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污泥通过污泥泵提升至反应池进口,用于维持反应池内的活性菌种浓度,上层清液则溢流至下一个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设置,会造成土建和设备投入增加;同时也会造成机械能耗增加,污水处理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用于反应池内部的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为了达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包括提升器主体,主体底部呈倒锥形并密封,所述提升器主体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导流管,所述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设有反射板,所述提升器主体左侧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与中心导流管连接,所述提升器上部设有出水溢流槽和活性菌种溢流堰,所述活性菌种溢流堰一侧设有气提管与提升器主体底部相连,所述气提管一侧连接有进气管。优选地,所述的提升器主体为长方体结构,四周和底部密封,顶部开口。优选地,所述的中心导流管为上下开口、四周密封的圆柱体结构,所述的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有比导流管直径稍大的反射板,在反射板的阻挡下,水流由垂直向下变成向反射板四周分布。优选地,所述的进水管的直径比中心导流管直径小,但比气提管直径大,水流由进水管进入提升器,由于进水管与中心导流管相连,水流进入进水管再进入中心导流管并向下流动。优选地,所述的出水溢流堰为锯齿状堰板,提升器主体顶部除气提管一侧外,另外三个侧面均设有出水溢流槽,气提管一侧设有活性菌种溢流堰,活性菌种溢流堰有气提管出口,与气提管相连。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位于距离提升器主体底部三分之一高度处,进气管出气口与气提管相连,进气管进气口与气提泵相连,沉淀在提升器底部的活性菌种会在气提泵的作用下,从气提管进入活性菌种溢流堰,并从此处溢流出。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计原理简单,整体结构紧凑,经济效益高,对活性菌种浓度提升效果明显。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直接解决了出水带走大量活性菌种的问题,还可以在系统内不设置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使活性菌种在反应池内成功截留;这样既减少机械设备总量,减少耗电量,同时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3、本技术既可以在新建系统中运用,也可以在改造系统中运用,在好氧池、兼氧池、厌氧池等反应池内都能运用,应用相当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技术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3为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图;示意图中的标注说明:1-提升器主体;2-进水管;3-中心导流管;4-反射板;5-出水溢流槽;6-活性菌种溢流堰;7-气提管;8-进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范围。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包括提升器主体1,提升器主体1底部呈倒锥形并密封,所述的提升器主体1为长方体结构,四周和底部密封,顶部开口;所述的提升器主体1左侧设有进水管2,所述的提升器主体1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导流管3,进水管2与中心导流管3连接;所述的中心导流管3底部一定距离处设有反射板4;所述的提升器主体1上部设有出水溢流槽5和活性菌种溢流堰6;所述的活性菌种溢流堰6一侧设有气提管7,所述的气提管7与提升器主体1底部相连接,所述的气提管7一侧连接有进气管8。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中心导流管3为上下开口、四周密封的圆柱体结构,所述的中心导流管3底部一定距离处有比导流管直径稍大的反射板,在反射板的阻挡下,水流由垂直向下变成向反射板四周分布。所述的进水管2的直径比中心导流管3的直径小,但比气提管7的直径大,水流由进水管2进入提升器主体1,进水管2与中心导流管3相连,水流首先进入进水管2,再进入中心导流管3并向下流动。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的出水溢流槽5为锯齿状堰板,提升器主体1顶部的三个侧面均设有出水溢流槽5,废水从出水溢流槽5溢流出水,而气提管7一侧设有活性菌种溢流堰6,活性菌种溢流堰有气提管出口,与气提管7相连。所述的进气管8位于距离提升器主体1底部三分之一高度处,进气管8出气口与气提管7相连,进气管8进气口与气提泵相连,沉淀在提升器底部的活性菌种会在气提泵的作用下,从气提管7进入活性菌种溢流堰6,并从活性菌种溢流堰6溢流出泥。本技术工作原理是:在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a作竖向流动,污水中的活性菌种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1.当活性菌种沉降速度b>a时,则活性菌种将以b-a的差值向下沉淀,活性菌种会沉淀在提升器主体1底部,并通过气提泵经由气提管8提升至活性菌种溢流堰6,并从此处溢流出泥;2.当b=a时,则活性菌种处于随机状态,不下沉也不上升;3.当b<a时,则活性菌种不能沉淀下来,而会随上升水流带走。由此可知,当可沉淀的活性菌种颗粒属于自由沉淀类型时,其沉淀效果较好。但当可沉淀的活性菌种颗粒属于絮凝沉淀类型时,则发生的情况会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在提升器中活性菌种颗粒存在相反方向的运动,就会出现上升着的活性菌种颗粒和下降着的活性菌种颗粒,同时还存在着上升菌种颗粒与上升菌种颗粒之间、下降菌种颗粒与下降菌种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碰撞,致使活性菌种颗粒的直径逐渐增大,有利于活性菌种颗粒的沉淀,另一方面,絮凝颗粒在上升水流的顶托和自身重力作用下,会在提升器主体1底部的沉淀区内形成一个絮凝活性菌种层,这一层还有网捕拦截污水中待沉淀活性菌种的作用。携带活性菌种的污水先由进水管2进入提升器主体1,污水从进水管2进入到中心导流管3并向下运动。污水流到反射板高度时,在反射板4的阻挡下,水流由垂直向下变成向反射板4四周分布。水流自反射板4四周流出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提升器中,并以一定的上升流速缓慢地由下而上流动;污水中携带的活性菌种会因为向下运动或自身重力影响向下沉淀至提升器主体1底部,再由气提管7提升至活性菌种溢流堰6,并从此处溢流出泥;经过澄清后的上清液从设置在主体1顶端的出水溢流槽5溢出至提升器外。将活性菌种提升器设置在好氧池、兼氧池、厌氧池等生物反应池内,可有效地截留大量活性菌种,使出水澄清,不带走活性菌种,有效地提升生化池内活性菌种浓度,增强生化反应效果,提高容积负荷。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提升器主体,提升器主体底部呈倒锥形并密封;提升器主体左侧设有进水管,提升器主体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导流管,进水管与中心导流管连接;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设有反射板;提升器主体上部设有出水溢流槽和活性菌种溢流堰;活性菌种溢流堰一侧设有气提管,气提管与提升器主体底部相连接,气提管一侧连接有进气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提升器主体,提升器主体底部呈倒锥形并密封;提升器主体左侧设有进水管,提升器主体中心位置设有中心导流管,进水管与中心导流管连接;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设有反射板;提升器主体上部设有出水溢流槽和活性菌种溢流堰;活性菌种溢流堰一侧设有气提管,气提管与提升器主体底部相连接,气提管一侧连接有进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器主体为长方体结构,四周和底部密封,顶部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导流管为上下开口、四周密封的圆柱体结构,中心导流管底部一定距离处有比导流管直径稍大的反射板,在反射板的阻挡下,水流由垂直向下变成向反射板四周分布。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骥遥吴骏张萍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