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称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所述吊耳支架与吊耳传感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板簧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上,所述板簧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内安装有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本吊耳传感器在安装时无需对整车进行改造,安装方便,安装后也无需再对整车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吊耳传感器的即装即用,便于生产,方便维修,进而还能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称重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
技术介绍
国家对大型货车的运载量有着明文规定即不能超载行驶,其目的是防止因运载量过大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货运车辆的重量检测对于预防交通安全事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辆的动态称重主要是通过让车辆通过地磅然后进行检测,此方法虽能提前监管货车的载重量,但并不能做到实时监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载重。而现有技术中,进行车载动态称重的方案都是在车轴、车梁、车轮等地方对原有零件进行再加工后贴感应元件,而采用这些方案就需要对整车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安装完成后还需对整车进行一系列标定,无法实现批量化,更无法用于整车前装市场,仅仅只是用于物流行业的后装市场,且成本非常高,安装费时费力,且寿命短,精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专利技术就现有车载动态称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括车架,所述车架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所述吊耳支架与吊耳传感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板簧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上,所述板簧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内安装有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吊耳传感器一端连接于吊耳支架,另一端连接于板簧,而吊耳传感器内安装的应变计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从而无需在车轴、车梁、车轮等地方对原有零件进行再加工后再贴感应元件以实现车载动态称重,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而且还能提高吊耳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耳传感器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吊耳支架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接,所述固定座下端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两块包括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座的两端表面,两块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均连接有卡座,所述板簧与所述卡座相连接,两块所述支撑架的外侧均开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均开有安装孔,所述应变计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支撑架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应变计感应到应力应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耳传感器的设置使得本是相互独立的传感器与吊耳集合成一体,从而在支撑架发生变形时,安装孔内安装的应变计在受到支撑架变形作用后感应到应力应变,从而得到车体的重量。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所述安装座内安装有电路板,所述应变计通过线束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内的所述应变计,所述电路板与主控器通过第二线束相连接,通过所述电路板将应力应变信号转换为压力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反馈至所述主控器,所述主控器将整车内所有的所述电路板所传递的压力数字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后再反馈至车载显示器或者整车控制器,从而实时监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载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将应变计所产生的应力应变信号传输至电路板,在电路板的转化下转变为压力数字信号,并通过第二线束传至主控器内,主控器用于接收安装于各个吊耳支架上吊耳传感器所收集的数字信号,通过算法计算后反馈至车载显示器或者整车控制器,从而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载重量的实时监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座内穿有第一销轴并与所述吊耳支架通过第一螺栓相连接,所述卡座内穿有第二销轴并与所述板簧通过第二螺栓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吊耳传感器的传感器为标准传感器,在安装时无需再对整车进行标定,而且在销轴的作用下,固定座与吊耳支架、卡座与板簧,都能进行快速的安装与拆卸,只需拆卸螺栓即可,从而实现吊耳传感器的即装即用,生产方便,便于维修,进而还能降低成本。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内开有通孔,所述第一线束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的设置能避免第一线束与应变计及电路板相连接时发生弯折,从而影响使用效果,而且通过通孔,还能让安装座内的空间更加整洁,不会杂乱。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的表面盖有钢帽,从而起到防护作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钢帽通过激光焊的方式与支撑架相连接,从而能对内部线路及设备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当中而影响使用性能,提高了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接,所述通孔开于所述加强筋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的设置使得吊耳传感器结构强度更高,所能承受的变形能力更强,而将通孔开于加强筋的两侧使得第一线束藏于加强筋内,避免第一线束暴露于空气中,从而提高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对在行驶过程中的车辆,进行载重量的实时监控,且本吊耳传感器的传感器为标准传感器,在安装时无需再对整车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吊耳传感器的即装即用,便于生产,且维修方便,进而还能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吊耳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的整体示意图。图中包括,1、吊耳传感器;11、固定座;12、支撑架;1201、第一支撑架;1202、第二支撑架;121、安装座;1211、安装孔;1212、应变计;1213、第一线束;1214、电路板;1215、第二线束;1216、通孔;1217、钢帽;1218、加强筋;13、卡座;2、车架;21、吊耳支架;22、第一销轴;23、第一螺栓;3、板簧;31、第二销轴;32、第二螺栓。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为是将传感器集合于吊耳内,从而形成吊耳传感器,本吊耳传感器为标准件,生产后就进行了标定,从而在装车后,无需再对车辆整体进行标定,从而实现即装即用,简单方便。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括车架2,所述车架2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21,所述吊耳支架21与吊耳传感器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1的另一端与板簧3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2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1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3上,所述板簧3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1内安装有应变计1212,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本吊耳传感器1一端连接于吊耳支架21,另一端连接于板簧3,而吊耳传感器1内安装的应变计1212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从而无需在车轴、车梁、车轮等地方对原有零件进行再加工后再贴感应元件以实现车载动态称重,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而且还能提高吊耳传感器1的使用寿命。吊耳传感器1包括固定座11,固定座11为中空结构,吊耳支架21与固定座11相连接,固定座11下端连接有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为两块包括第一支撑架1201及第二支撑架1202,分别连接于固定座11的两端表面,两块支撑架12的另一端均连接有卡座13,板簧3与卡座13相连接,两块支撑架12的外侧均开有安装座121,安装座121内均开有安装孔1211,应变计1212安装于安装孔121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支撑架12发生变形,从而使应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2),所述车架(2)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21),所述吊耳支架(21)与吊耳传感器(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1)的另一端与板簧(3)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2)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1)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3)上,所述板簧(3)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1)内安装有应变计(1212),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2),所述车架(2)的一侧连接有吊耳支架(21),所述吊耳支架(21)与吊耳传感器(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吊耳传感器(1)的另一端与板簧(3)相连接,整车重力施加在所述车架(2)上,通过所述吊耳传感器(1)将力传导至所述板簧(3)上,所述板簧(3)再将重力传导给车轴与车胎,所述吊耳传感器(1)内安装有应变计(1212),可实现车载动态称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所述吊耳传感器(1)包括固定座(11),所述固定座(11)为中空结构,所述吊耳支架(21)与所述固定座(11)相连接,所述固定座(11)下端连接有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为两块包括第一支撑架(1201)及第二支撑架(1202),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1)的两端表面,两块所述支撑架(12)的另一端均连接有卡座(13),所述板簧(3)与所述卡座(13)相连接,两块所述支撑架(12)的外侧均开有安装座(121),所述安装座(121)内均开有安装孔(1211),所述应变计(1212)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21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支撑架(12)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应变计(1212)感应到应力应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动态称重的系统,所述第二支撑架(1202)的所述安装座(121)内安装有电路板(1214),所述应变计(1212)通过线束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强,
申请(专利权)人:吴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