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3065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包括:提供清洗喷头、旋管小车、高压软管、射流高压泵、牵引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牵引装置和射流高压泵连接;两段高压软管其中一根一端连接于旋管小车上,末端处连接清洗喷头,另外一根一端连通至射流高压泵,另外一端连接在旋管小车。清洗时,喷头由管束内壁进口端进入,喷头在水射流作用下产生向后拉力带动旋管小车向前,沿管内壁做螺旋线前进,同时水射流对结垢进行击碎和清除,喷头清洗到管束出口端头后,由牵引装置拉回,控制装置可以根据管束大小控制旋管转速度以及牵引装置牵引速度,保证喷头能在管内壁以合理的抛物线轨迹运动,双程都处于清洗状态,使水射流喷射点完全覆盖管内壁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清洗
,涉及一种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卧式长管(10-25米)换热器管束内壁的高压水射流清洗,存在以下问题:一、使用高压软管人工进给配合旋转喷头清洗清垢能力有限,对硬垢或超硬垢几乎没有清除效果;二、使用速度可控的旋转硬枪带固定喷头,人工进给清洗管方法,对清洗场地空间或场地要求颇高(管束多长就要留有多长硬枪杆空间),使用清洗辅助工多(5-8人);三、以上两种方法喷头都是在管束内壁沿直线轨迹进给,无法平衡清洗靶距和排渣之间的矛盾,清洗效果不佳;四、人员与高压水管不直接接触,避免爆管伤人安全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时提供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包括:提供一旋管小车;牵引装置,其与所述旋管小车连接;提供一射流高压泵,所述射流高压泵与水源连通;提供一高压软管;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牵引装置和所述射流高压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提供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允许输入清洗参数,所述清洗参数包括:喷嘴直径、射流压力及流量、喷头直径、管束直径、喷头进给速度;其中,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管小车上,且所述高压软管一端末端处固定有喷头,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射流高压泵,所述喷头在待清洗管束内旋转前进,并且,所述旋管小车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和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所述待清洗管束进行往复移动。使用时,所述喷头由管束内壁进口端进入,水射流产生向后拉力带动旋管小车向前,喷头沿管内壁做螺旋线前进,水射流对结垢进行击碎和清除,喷头清洗到管束出口端头后,由牵引装置拉回,控制装置可以根据管束大小控制旋管小车转速度以及牵引装置牵引速度,保证喷头能在管内壁以合理的抛物线轨迹来回清洗,双程都处于清洗状态。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旋管小车包括设置在其内的旋转体和与所述旋转体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旋管小车包括车厢体和二次加压旋管部,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部旋转固接于所述旋管小车上;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固定于所述车厢体上,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为一封闭结构,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包括顺次连接的接收段、缓冲段和缩小段,所述接收段的开口通过水管连通至所述射流高压泵,其中,所述接收段的直径由其开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增大,所述缩小段的直径由其进口向其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缩小段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段和所述接收段的直径小的一端的直径均相同,所述缩小段直径小的一端具有连通孔,所述高压软管与所述连通孔之间设置由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包括环形橡胶部和设置于所述环形橡胶部内的轴承,所述环形橡胶部呈环形,且所述环形橡胶部两侧均具有凹槽,所述环形橡胶部通过一侧凹槽卡固于所述连通孔上;所述轴承固定于所以环形橡胶部另一个侧的凹槽内,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旋转固定于所述轴承内以旋转固定于所述缩小段直径小的一端;提供一第一速度传感器,其固定在所述旋管小车的车厢体上;提供一流量计,其设置在所述高压软管内;提供一第二速度传感器,其固定在所述高压软管上;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速度传感器、所述流量计、所述旋转部和所述牵引装置各自分别通讯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位于待清洗管束的外部;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内设置有执行程序,所述执行程序包括待清洗管束的直径与射流压力及流量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喷头直径和喷头进给速度的第二对应关系、射流压力及流量与牵引装置的牵引力的第三对应关系、喷头直径与管束直径的第四对应关系以及控制所述高压软管的喷头沿管束的内壁作螺旋曲线运动的移动轨迹的程序;清洗管束时,将所述高压软管、所述旋管小车、所述射流高压泵和所述牵引装置放于待清洗管束的入口处,在所述控制面板输入清洗参数,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接收所述第一速度传感器、第二速度传感器和流量计的信号,同时通过控制射流高压泵和牵引装置、控制所述高压软管的喷头沿管束的内壁作螺旋曲线运动的移动轨迹,对管束进行清洗,当由所述管束的一端清洗至另一端时,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所述牵引装置的动力方向改变将所述旋管小车的行进方向改变,进行第二次清洗,如此循环。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射流高压泵、所述第一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速度传感器、所述流量计和所述牵引装置各自分别通过无线通讯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轴承与所述高压软管之间还设置由环形弹性密封垫。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旋管小车还包括:至少两个车轮,所述至少两个车轮分别位于所述车厢体的两侧。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中,所述旋管小车的前后两端均设置由防水摄像机,所述防水摄像机也与所述控制装置无线通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智能的控制装置作用下,喷头在管内壁做抛物线运动。喷头及喷嘴尺寸可以根据管内壁尺寸和结垢厚度情况进行特制,兼顾靶距以及满足排渣的要求,清洗质量得到保证;清洗采用旋转软管,对清洗空间要求灵活;用可控转速软管代替喷头旋转,解决水射流动量损失,可对不同垢质采用不同清洗转速;全程清洗,只需两人操作,而且不接触高压管,降低安全事故风险;对喷头不要求旋转,可以使用更高清洗压力,降低清洗成本。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改进效果:对管内壁结垢厚度超过管内径50%的换热器,管长度12.5米,一个班清洗管束80-100根,除垢率95%。比起其它工艺速度快5倍,除垢率高40%。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旋管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旋转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包括:提供一旋管小车3;牵引装置6,其与所述旋管小车3连接;提供一射流高压泵5,所述射流高压泵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一旋管小车;/n牵引装置,用绳索与所述旋管小车连接;/n提供一射流高压泵,所述射流高压泵与水源连通;/n提供一高压软管;与清洗喷头连接;/n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牵引装置和所述旋管小车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提供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允许输入清洗参数,所述清洗参数包括:喷嘴直径、射流压力及流量、喷头直径、管束直径、喷头进给速度和旋管速度;/n其中,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管小车上,且所述高压软管一端末端处固定有喷头,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射流高压泵,所述喷头在待清洗管束内旋转前进,并且,所述旋管小车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和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所述待清洗管束进行往复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旋管小车;
牵引装置,用绳索与所述旋管小车连接;
提供一射流高压泵,所述射流高压泵与水源连通;
提供一高压软管;与清洗喷头连接;
控制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牵引装置和所述旋管小车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提供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允许输入清洗参数,所述清洗参数包括:喷嘴直径、射流压力及流量、喷头直径、管束直径、喷头进给速度和旋管速度;
其中,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管小车上,且所述高压软管一端末端处固定有喷头,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连通至射流高压泵,所述喷头在待清洗管束内旋转前进,并且,所述旋管小车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和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沿所述待清洗管束进行往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管小车包括设置在其内的旋转体和与所述旋转体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清洗卧式长管换热器管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管小车包括车厢体和二次加压旋管部,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通过旋转部旋转固接于所述旋管小车上;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固定于所述车厢体上,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为一封闭结构,所述二次加压旋管部包括顺次连接的接收段、缓冲段和缩小段,所述接收段的开口通过水管连通至所述射流高压泵,其中,所述接收段的直径由其开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增大,所述缩小段的直径由其进口向其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缩小段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缓冲段和所述接收段的直径小的一端的直径均相同,所述缩小段直径小的一端具有连通孔,所述高压软管与所述连通孔之间设置由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包括环形橡胶部和设置于所述环形橡胶部内的轴承,所述环形橡胶部呈环形,且所述环形橡胶部两侧均具有凹槽,所述环形橡胶部通过一侧凹槽卡固于所述连通孔上;所述轴承固定于所以环形橡胶部另一个侧的凹槽内,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端旋转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平黄强奕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南宁兰星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