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救生衣本体上,所述救生衣本体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微型气泵和用于为微型气泵供电的电源,所述微型气泵的排气端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与所述充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浮球、套管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浮球连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浮球连通,所述浮球的顶端设有抽气口;所述套管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与所述套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组件能保证抽气口始终位于水面,进而保证微型气泵的工作条件,避免抽气口随救生衣本体下沉而不能向充气腔充气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
本技术涉及救生用具
,特别涉及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各游泳馆(场所)救生方式主要为由救生员负责监视水面,发现溺水事件。而救生员发现溺水事件、确认溺水位置、最后到达救援现场需要一定时间,这就对溺水人员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溺水人员可能不能及时得到救援。而未防止溺水游泳的人会穿着救生衣游泳。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设计类似背心。现有的气泵式充气式救生衣存在如下缺陷:不能保证充气口始终与大气连通,即当溺水发生时,人体下沉时,救生衣上的充气口会随之沉入水面之下,进而充气泵无法将大气抽入救生衣,导致救生衣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能保证抽气口始终位于水面,进而保证微型气泵的工作条件,避免抽气口随救生衣本体下沉而不能向充气腔充气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救生衣本体上,所述救生衣本体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微型气泵和用于为微型气泵供电的电源,所述微型气泵的排气端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与所述充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中空的浮球、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套管和两端开口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连接管一端由所述套管的开口端伸出,所述连接管的伸出端与所述浮球连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浮球连通,所述浮球的顶端设有抽气口;所述套管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与所述套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套管侧壁的顶部,所述连接管的侧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连通槽。进一步地,所述的套管顶部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连接管的伸出端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的套管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常闭阀。进一步地,所述的套管的内壁沿其轴向设有限位槽,所述连接管的外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的限位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充气组件能保证抽气口始终位于水面,进而保证微型气泵的工作条件,避免抽气口随救生衣本体下沉而不能向充气腔充气的情况发生。2)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套管侧壁的顶部,所述连接管的侧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连通槽。微型气泵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连接槽与抽气口连通。如此设置,当连接管在浮球带动下向上运动时,连接孔与连通槽始终连通,进而缩小了抽气距离,有利于提高充气效率。同时,浮球在水面上下运动会溅入一定的水,当水进入浮球时,最终进入套管底部且位于连接孔之下,进而保证充气组件即使在浮球进水时也有一定容水量,避免进水直接封堵连接孔,或进入微型气泵,影响充气效果。3)设置的排水管用于救生衣本体不使用时排出经浮球进入套管内的水,保证使用时套管的有效容水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救生衣本体;2、微型气泵;3、浮球;4、套管;5、连接管;6、抽气口;7、连接孔;8、连通槽;9、密封圈;10、排水管;11、常闭阀;12、限位槽;13、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救生衣本体1上,所述救生衣本体1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救生衣本体1上设有微型气泵2和用于为微型气泵2供电的电源,所述微型气泵2的排气端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微型气泵2的抽气端与所述充气组件相连接;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中空的浮球3、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套管4和两端开口的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4内,所述连接管5一端由所述套管4的开口端伸出,所述连接管5的伸出端与所述浮球3连接,所述连接管5与所述浮球3连通,所述浮球3的顶端设有抽气口6;所述套管4上设有连接孔7,所述微型气泵2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7与所述套管4连通。其中,微型抽气泵的排气端通过气管与所述充气腔连通,且气管上设有流向为微型抽气泵的排气端至充气腔的单向阀。微型气泵2及电源的选择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此处不做赘述。工作原理:救生衣本体1处于使用状态时,浮球3在浮力作用下始终位于水面,进而保证抽气口6与大气连通,为微型气泵2提供工作条件。当使用者溺水时,使用者手动启动微型气泵2,微型气泵2工作将空气由抽气口6、浮球3、连接管5、套管4经排气管送入充气腔,进而使救生衣本体1快速充气,增大浮力将溺水者带出至水面。当溺水者下沉时,浮球3在浮力作用下带动连接管5沿套管4向上滑动,进而保证抽气口6始终位于水面,避免了救生衣本体1失效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充气组件能保证抽气口6始终位于水面,进而保证微型气泵2的工作条件,避免抽气口6随救生衣本体1下沉而不能向充气腔充气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的套管4顶部设有密封圈9,所述密封圈9套设在所述连接管5的伸出端的外部。设置的密封圈9能避免水经套管4和连接管5之间渗入套管4。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的套管4的内壁沿其轴向设有限位槽12,所述连接管5的外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槽12滑动配合的限位块13。设置的限位槽12和限位块13可避免连接管5滑套出套管4。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孔7设置在所述套管4侧壁的顶部,所述连接管5的侧壁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连接孔7连通的连通槽8。微型气泵2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7、连接槽与抽气口6连通。如此设置,当连接管5在浮球3带动下向上运动时,连接孔7与连通槽8始终连通,进而缩小了抽气距离,有利于提高充气效率。同时,浮球3在水面上下运动会溅入一定的水,当水进入浮球3时,最终进入套管4底部且位于连接孔7之下,进而保证充气组件即使在浮球3进水时也有一定容水量,避免进水直接封堵连接孔7,或进入微型气泵2,影响充气效果。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的套管4底部设有排水管10,所述排水管10上设有常闭阀11。设置的排水管10用于救生衣本体1不使用时排出经浮球3进入套管4内的水,保证使用时套管4的有效容水量。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救生衣本体上,所述救生衣本体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微型气泵和用于为微型气泵供电的电源,所述微型气泵的排气端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与所述充气组件相连接;/n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中空的浮球、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套管和两端开口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连接管一端由所述套管的开口端伸出,所述连接管的伸出端与所述浮球连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浮球连通,所述浮球的顶端设有抽气口;所述套管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与所述套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子式救生衣用充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救生衣本体上,所述救生衣本体内部设有充气腔,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微型气泵和用于为微型气泵供电的电源,所述微型气泵的排气端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与所述充气组件相连接;
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中空的浮球、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套管和两端开口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滑动套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连接管一端由所述套管的开口端伸出,所述连接管的伸出端与所述浮球连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浮球连通,所述浮球的顶端设有抽气口;所述套管上设有连接孔,所述微型气泵的抽气端通过连接孔与所述套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彝,何祖岚,周雪,张艺方,张蓉丹,张燕林,
申请(专利权)人:西昌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