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载体桩施工工艺,涉及了载体桩技术领域,该载体桩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测量放线成孔;S2:沉放钢套筒;S3:填料夯击;S4:测量三击贯入度;S5:下放抗拉纵筋;S6:空心柱锤夯击填料;S7:安装预制桩;S8:浇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S9:拔套筒。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混凝土桩身与复合载体紧密连接形成一体,使载体桩同时具有抗压与抗拔功能,解决了桩身与载体容易产生脱离的问题,降低了地基处理费用,环保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体桩施工工艺
本申请涉及载体桩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载体桩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载体桩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桩,载体桩主要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两部分组成,桩身一般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或高强预应力预制桩,“复合载体”是位于桩身底部、经深层填料夯实的复合体,利用重锤的自由落体运动对桩端深层土体进行反复地填料夯实挤密操作,使桩端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得到最为有效地加固挤密,形成“复合载体”,是该种桩型的技术核心,可以使桩端的应力逐层地进行扩散和降低,改变了传统的桩端与地基土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充分调动了桩端地基土体的承载力,使得桩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由于现有载体桩技术主要由上部桩身和下部“复合载体”两部分组成,上部桩身与载体不能很好的连接,经常导致桩身与载体产生脱离,影响承载力的发挥;桩身与载体没有连接,几乎没有抗拔力。现有的,申请公告号为CN10273337913B的专利,提出了一种锚杆桩的施工方法,提出了改进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1.在桩位处,将护筒沉入至设定深度,2.在护筒内填入水泥拌合物,3.在护筒中沉入特制的锚固件,锚固件由竖向锚固杆和底部锚固盘构成,锚固盘由钢筋或钢板制作,4.以锚固件的竖向锚固杆为中心,在护筒中沉入穿心锤,5.在护筒中填入水泥拌合物,6.在护筒中提升穿心锤,小能量夯击所填入的水泥拌合物,7.重复上述步骤5和步骤6的填入水泥拌合物并以穿心锤夯击的操作,在桩端逐渐形成具备一定体积和密实度的载体。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仍存在以下缺陷:锚固件是有竖向锚固杆和底部锚固盘两部分焊接构成,利用重锤夯击锚固件使其沉入桩孔内,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竖向锚固杆和底部锚固盘受到重力在桩孔内脱离,施工完成后,相互脱离的锚固件在桩孔容易受力不均甚至失效,影响载体桩整体的承载力,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该施工工艺也不具有同时抗压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提供位于载体桩内,提高载体桩整体稳定性以及提高载体桩耐受力的抗拔钢筋。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拔钢筋,位于载体桩内部且被锤入桩孔内,包括多跟固定呈一束的抗拉纵筋,多个抗拉纵筋的底端均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呈85-95度弯曲状设置,相邻所述抗拉纵筋的底端沿桩孔的内径方向间隔排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底端弯折成型的抗拉纵筋作为联接件,结构稳定,整体受力均匀,抗拉纵筋底端85-95度弯曲状,从而当抗拉纵筋的底端处于桩孔底端时,抗拉纵筋与桩孔底端的填料相互的牵引力和约束力更大,使得载体桩整体稳定性更强。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根所述抗拉纵筋周侧共同环绕有定位环,所述抗拉纵筋之间固定连接有帮焊钢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和帮焊钢筋实现相邻抗拉纵筋的固定连接,同时起到减少抗拉纵筋变形的作用,分散施加至抗拉纵筋上的载荷整体结构承载能力和抗剪能力更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受力更加均匀、单桩抗压抗拔承载能力强的载体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载体桩,包括沿桩孔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混凝土桩身、填充料、挤密土体、影响土体,所述混凝土桩身的抗拔钢筋采用的是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抗拉纵筋,所述抗拉纵筋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填充料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影响土体、挤密土体、填充料共同形成复合载体球体,该球体直径远远大于混凝土桩身,利用重锤夯击,将一体成型的底端一定角度弯折的抗拉纵筋嵌入到填充料中,通过抗拉纵筋将复合载体和混凝土桩身紧密连接,增大了桩身底端的等效直径,最终极大的增大载体桩竖向抗拔和抗压承载力,结构经济简单,施工速度快,成桩效率高。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混凝土桩身包括设置于抗拔钢筋周侧的多个钢筋笼体,多个钢筋笼体沿桩孔的轴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布设置,桩孔内于抗拔钢筋和所述钢筋笼体之间现浇有混凝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筋笼体和混凝土形成载体桩上部的主要承载结构,与抗拔钢筋结合后,锚固力更强,抗拔承载能力更加稳定。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混凝土桩身包括预制桩和水泥砂浆注浆体,所述预制桩由混凝土和多个钢筋笼体预制而成,所述预制桩中心形成用于容纳抗拉纵筋的管桩孔,管桩孔内于抗拉纵筋周围浇注有水泥砂浆形成水泥砂浆注浆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预制形成结构稳定的预制桩,受力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支承力和抗剪力,适应能力强,使用预制的预制桩,施工方式简单,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筋笼体包括多个钢筋笼纵筋、螺旋箍筋、加劲筋,多个所述钢筋笼纵筋沿桩孔轴线方向等间距套设于抗拔钢筋周侧,所述钢筋笼纵筋的周侧共同环绕固定连接有所述螺旋箍筋,多个所述钢筋笼纵筋的内壁共同连接有多个所述加劲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多个钢筋笼纵筋共同构成钢筋笼体,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利用螺旋箍筋和加劲筋实现钢筋笼纵筋的加强连接,减少相邻钢筋笼纵筋的变形以及脱落的情况,使得钢筋笼体结构更加稳定。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混凝土桩身的桩端设置有承台和筏板,所述混凝土桩身内的多个所述抗拉纵筋远离弯折段的一端均向上延伸至所述承台内,或者多个所述抗拉纵筋不延伸至所述承台和所述筏板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筏板与钢筋笼体和抗拉纵筋的连接,加强载体桩整体结构强度,在出现桩长长度大小大于空心柱锤长度大小时,抗拉纵筋实现复合载体和混凝土桩身连接,可选择抗拉纵筋不延伸至承台和筏板内,减小抗拉纵筋对空心柱锤的连接杆与卷扬机连接的影响,更好地满足实际施工工艺需求,保障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便于贯入本专利技术的抗拔钢筋,便于对抗拔钢筋底端周围的填料进行锤击,保障抗拔钢筋底端与填料的连接强度,同时减少锤击填料时对抗拔钢筋的影响的施工用空心柱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施工用空心柱锤,包括钢筒,所述钢筒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扩大盘,所述钢筒和所述扩大盘共同同轴开设有便于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抗拔钢筋贯入的贯入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筒和扩大盘实现了基础锤击功能,扩大盘便于对桩孔底部更大面积的填料进行锤击,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锤击效果稳定,与现有的重锤相比,特点在于贯入通孔便于贯入抗拔钢筋,抗拔钢筋处于桩孔内时,同时能够对桩孔底部填料进行锤击,减少了施工难度和人工劳作力,抗拉纵筋为一体成型,在重锤夯击作用下不会发生断裂等情况,同时方便了抗拔钢筋底端与填料的紧密连接,保障了本专利技术载体桩的底端结构强度,减少对抗拔钢筋本身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所成桩的土层比常规桩成桩方法的土层浅且单桩承载力高、质量稳定可靠、节能环保、造价低的载体桩施工工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载体桩施工工艺,所述载体桩为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载体桩,包括以下步骤:S1: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体桩施工工艺,所述载体桩包括混凝土桩身(4)、填充料(5)、影响土体(7)、挤密土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桩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nS1:测量放线成孔,准确设置桩孔标记,在桩孔标记位置重锤土层逐段锤击成孔,或者采用旋挖、长螺旋辅助引孔方式成孔;/nS2:沉放钢套筒,将所述钢套筒沉至设计标高;/nS3:填料夯击,所述钢套筒沉放至持力层后,进行分次填入填料,并多次夯击填料;/nS4:测量三击贯入度,填料完成形成密实载体状态后,主卷扬机提升重锤底至孔底5-7m的高度,快速落放重锤,使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三击贯入度,若不满足设计要求,继续在桩孔内填充并锤击所述填充料(5),直至满足三击贯入度要求;/nS5:下放抗拉纵筋(1),在桩孔内下放抗拔钢筋;/nS6:空心柱锤夯击填料,所述抗拔钢筋下放后,将空心柱锤沉放至桩孔内,所述空心柱锤包括钢筒(17),所述钢筒(17)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扩大盘(18),所述钢筒(17)和所述扩大盘(18)共同同轴开设有便于所述抗拔钢筋贯入的贯入通孔(19),同时所述抗拔钢筋处于贯入通孔(19)内,继续分次填入填料,多次夯击填料直至抗拉纵筋(1)进入载体不小于40-60cm;所述抗拔钢筋包括多根抗拉纵筋(1)并利用位于中间的帮焊钢筋(3)焊连固定成一束,多根所述抗拉纵筋(1)周侧还共同环绕有定位环(2),在重锤带动下,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填充料(5)内,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均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呈85-95度弯曲状设置,且相邻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沿桩孔的内径方向间隔排布;/nS7:安装预制桩,将多个钢筋笼体(8)和混凝土预制形成预制桩(9),通过卷扬机将预制桩(9)吊起并放入钢套筒内,所述预制桩(9)中心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抗拉纵筋(1)的管桩孔(11),并将抗拉纵筋(1)穿入预制桩(9)的管桩孔(11)内,测量预制桩(9)标高并调整预制桩(9)在允许误差范围内;S8:浇筑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在预制桩(9)内浇筑水泥砂浆或混凝土,测量并控制浇筑水泥砂浆的标高;/nS9:拔套筒,将所述钢套筒从桩孔内拔出,控制拔出速度,必要时采用停拔措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体桩施工工艺,所述载体桩包括混凝土桩身(4)、填充料(5)、影响土体(7)、挤密土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桩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放线成孔,准确设置桩孔标记,在桩孔标记位置重锤土层逐段锤击成孔,或者采用旋挖、长螺旋辅助引孔方式成孔;
S2:沉放钢套筒,将所述钢套筒沉至设计标高;
S3:填料夯击,所述钢套筒沉放至持力层后,进行分次填入填料,并多次夯击填料;
S4:测量三击贯入度,填料完成形成密实载体状态后,主卷扬机提升重锤底至孔底5-7m的高度,快速落放重锤,使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三击贯入度,若不满足设计要求,继续在桩孔内填充并锤击所述填充料(5),直至满足三击贯入度要求;
S5:下放抗拉纵筋(1),在桩孔内下放抗拔钢筋;
S6:空心柱锤夯击填料,所述抗拔钢筋下放后,将空心柱锤沉放至桩孔内,所述空心柱锤包括钢筒(17),所述钢筒(17)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扩大盘(18),所述钢筒(17)和所述扩大盘(18)共同同轴开设有便于所述抗拔钢筋贯入的贯入通孔(19),同时所述抗拔钢筋处于贯入通孔(19)内,继续分次填入填料,多次夯击填料直至抗拉纵筋(1)进入载体不小于40-60cm;所述抗拔钢筋包括多根抗拉纵筋(1)并利用位于中间的帮焊钢筋(3)焊连固定成一束,多根所述抗拉纵筋(1)周侧还共同环绕有定位环(2),在重锤带动下,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填充料(5)内,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均朝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呈85-95度弯曲状设置,且相邻所述抗拉纵筋(1)的底端沿桩孔的内径方向间隔排布;
S7:安装预制桩,将多个钢筋笼体(8)和混凝土预制形成预制桩(9),通过卷扬机将预制桩(9)吊起并放入钢套筒内,所述预制桩(9)中心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抗拉纵筋(1)的管桩孔(11),并将抗拉纵筋(1)穿入预制桩(9)的管桩孔(11)内,测量预制桩(9)标高并调整预制桩(9)在允许误差范围内;S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良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砼源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