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包括桩体及副门组件,所述桩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所述副门组件包括罩体、消音棉及固定支架;所述罩体具有设于其下侧的进风口以及位于其侧边的出风口,所述罩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桩体上,且其出风口覆盖所述进风侧;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消音棉固定在所述罩体的内壁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副门组件,利用消音棉对充电桩进风侧因进风引起的噪音进行吸收,有效降低噪音;同时,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对于先前产品,只需在其桩体上加工螺纹孔,即可加装副门组件,降低其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音式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非车载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音式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电池技术与充电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日益普及,充电需求也日益庞大。为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减少充电等待时间,充电桩趋于大功率化;同时,为降低成本及减小体积,充电桩由传统的单桩单枪趋于一桩多枪化(一桩双枪、一桩四枪、甚至于一桩六枪);其电源模块的集成数更多,而相对于各电源模块的桩体体积却日趋减小,对充电桩的静音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对电源模块进行噪音优化,对充电桩内部的风道进行优化外,对充电桩进风侧的噪音进行吸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此外,基于一桩多枪的发展趋势,充电桩桩体的维护愈加重要,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防尘能力,还需要有更高的防水、防腐、防锈及抗损性能。传统充电桩的百叶窗多采用多采用喷漆方式防腐防锈,但其死角部分极难覆盖到或覆盖后漆面的附着力不足,在日晒雨淋的环境下,其死角部分率先开始锈蚀;同时,百叶窗发生磕碰变形或前述锈蚀时,只能整面更换,难以修复。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噪音的静音式充电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包括桩体及副门组件,所述桩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所述副门组件包括罩体、消音棉及固定支架;所述罩体具有设于其下侧的进风口以及位于其侧边的出风口,所述罩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桩体上,且其出风口覆盖所述进风侧;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消音棉固定在所述罩体的内壁中。优选地,所述进风侧设有第一外框、第一内框、防尘网及上盖,所述第一内框安装在所述第一外框的内侧,以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内框的上侧镂空,所述防尘网由上往下置入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封盖所述第一内框的上侧。优选地,所述出风侧设有第二外框、第二内框及百叶部,所述第二内框安装在所述第二外框的内侧,所述百叶部包括两边条及若干窗页,所述两边条沿其长度方向阵列有若干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两边条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内框中,各窗页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边条上。优选地,沿各窗页的截面方向,各窗页具有斜边、第一竖直边、第二竖直边及水平折边,所述斜边朝外侧下斜,所述第一竖直边的上端与所述斜边的下端衔接,所述第二竖直边的下端与所述斜边的上端衔接,所述水平折边的内端与所述第二竖直边的上端衔接;相邻窗页间,下侧窗页的水平折边高出位于上侧窗页的第一竖直边的下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设计了副门组件,利用消音棉对充电桩进风侧因进风引起的噪音进行吸收,有效降低噪音;同时,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对于先前产品,只需在其桩体上加工螺纹孔,即可加装副门组件,降低其噪音;2、本技术设置了防尘网的可拆卸结构,后续可以便捷地对防尘网进行拆卸清理;3、本技术针对出风侧设计了可拆卸窗页,如此,可以将每个可拆卸叶片进行单独喷涂,无死角,不易出现锈蚀等现象;同时,若窗页发生损坏,可以就损坏窗页进行更换;4、本技术对窗页进行了特殊设计,相邻窗页间,下侧窗页的水平折边高出位于上侧窗页的第一竖直边的下端,如此,可以有效防止雨水进入机箱,同时,不影响机箱的散热性能;同时,该设计与可拆卸设计结合,可以通过改变边条的第二安装孔的密度,可以达成不同的防水等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进风侧及出风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副门组件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进风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出风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百叶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百叶部拆分图。附图标记说明:桩体1、第一外框11、百叶部12、第一内框13、防尘网14、上盖15、第二外框16、第二内框17、风机支架171、百叶部18、边条181、第一安装孔1811、第二安装孔1812、窗页182、斜边1821、第一竖直边1823、第二竖直边1824、水平折边1825;进风侧A;出风侧B;副门组件2、罩体21、消音棉22、固定支架23;进风口211、出风口212、螺纹孔213;风机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包括桩体1及副门组件2。请参考图2所示,桩体1具有一进风侧A及一出风侧B,本实施例为直进直出结构,进风侧A位于左侧,出风侧B位于右侧。请参考图1及图3所示,副门组件2包括罩体21、消音棉22及固定支架23。罩体21具有设于其下侧的进风口211以及位于其侧边的出风口212。罩体21可拆卸(本实施例通过螺纹连接,罩体21的内边缘设有螺纹孔213,桩体1上设有对应的螺纹通孔,如此,可以由内而外,通过螺栓将罩体21锁在桩体1上)地安装在桩体1上,且其出风口覆盖所述进风侧。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消音棉固定在所述罩体的内壁中,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为若干横条,各横条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罩体的内壁中,以夹持消音棉。如此,由进风口进风,其后经消音棉消音后进入进风侧,而后,从抽风侧抽出。请参考图4所示,进风侧A设有第一外框11、百叶部12、第一内框13、防尘网14及上盖15。第一内框13安装在第一外框11的内侧,以形成一容置腔,第一内框13的上侧镂空,如此,防尘网14可由上往下置入所述容置腔中,上盖15可拆卸地封盖第一内框13的上侧,将防尘网14固定。请参考图5、图6及图7所示,出风侧B设有第二外框16、第二内框17、百叶部18。百叶部18包括两边条181及若干窗页182。边条181采用角铁制作,角铁朝两侧的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阵列有第一安装孔1811,角铁朝外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阵列有第二安装孔1812。两边条181通过第一安装孔1811可拆卸地(本实施例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第二内框17中,各窗页182的两端通过第二安装孔1812可拆卸地安装在边条181上。第二内框17的内侧设有风机支架171,若干风机3阵列安装在风机支架171上。请参考图6及图7所示,作为优选,沿各窗页182的截面方向,各窗页182具有斜边1821、第一竖直边1823、第二竖直边1824及水平折边1825。斜边1821朝外侧下斜,第一竖直边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及副门组件,所述桩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所述副门组件包括罩体、消音棉及固定支架;所述罩体具有设于其下侧的进风口以及位于其侧边的出风口,所述罩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桩体上,且其出风口覆盖所述进风侧;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消音棉固定在所述罩体的内壁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及副门组件,所述桩体具有一进风侧及一出风侧;所述副门组件包括罩体、消音棉及固定支架;所述罩体具有设于其下侧的进风口以及位于其侧边的出风口,所述罩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桩体上,且其出风口覆盖所述进风侧;所述固定支架将所述消音棉固定在所述罩体的内壁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侧设有第一外框、第一内框、防尘网及上盖,所述第一内框安装在所述第一外框的内侧,以形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内框的上侧镂空,所述防尘网由上往下置入所述容置腔中,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封盖所述第一内框的上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音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龙,卢鑫国,刘晓飞,林桂江,任连峰,黄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