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67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包括:车身中柱、顶盖、第一车门、第二车门和密封件,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为一体结构,第一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顶盖之间的间隙,第二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第三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这样通过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构成的一体结构,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密封结构,从而在车身中柱、顶盖及车门之间的转接处起到密封的作用,进而解决现有的车身结构存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量及销量逐年增长,人们在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密封件作为汽车的主要零部件,能够填补车身组成部件间的间隙,具有减震、防水、防尘、隔音、装饰等作用,进而提高驾乘体验的舒适感和保护车辆的结构。对于可拆卸顶盖的开放式车身,为满足车辆的在车身中柱处的防水效果,需要在车身中柱与顶盖、前车门及后车门之间设置密封件。目前,一般采用密封条的形式实现车身中柱与顶盖、前车门及后车门之间的密封;然而由于密封条结构单一,很难满足在车身中柱、顶盖及车门之间的转接处的密封效果。可见,现有的车身结构存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的车身结构存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中柱、顶盖、第一车门、第二车门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第三密封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三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可选的,所述第二密封部为自所述第一密封部的朝向远离所述顶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三密封部为自所述第一密封部的朝向远离所述顶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可选的,所述车身中柱包括与所述顶盖适配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车门适配的第二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二车门适配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车门的第一内衬面适配,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车门的第一侧面适配;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车门的第二内衬面适配,所述第四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车门的第二侧面适配;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适配,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适配;所述第三密封部包括第三密封面和第四密封面,所述第三密封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适配,所述第四密封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适配。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三密封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通过第三固定件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三固定件为可拆卸连接件。可选的,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镶件,所述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镶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密封部适配的第一面以及与所述顶盖适配的第二面。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部的朝向所述顶盖的端面设置有挡水筋,所述挡水筋环绕所述镶件设置,并形成收容槽,所述镶件置于所述收容槽中。可选的,所述挡水筋的高度大于所述镶件的高度。可选的,所述镶件为塑料板。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这样,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身中柱、顶盖、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之间设置一体结构的密封件,且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使得第一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顶盖之间的间隙,第二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第三密封部位于车身中柱与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构成的一体结构,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密封结构,从而在车身中柱、顶盖及车门之间的转接处起到密封的作用,进而解决现有的车身结构存在密封效果差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之一;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中柱1、顶盖2、第一车门、第二车门和密封件3,密封件3包括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和第三密封部33,第一密封部31、第二密封部32和第三密封部33为一体结构,第一密封部31位于车身中柱1与顶盖2之间的间隙,第二密封部32位于车身中柱1与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第三密封部33位于车身中柱1与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可拆卸顶盖的开放式车身结构的车辆,可以通过在车身中柱1、顶盖2、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之间设置如图1所示的密封件3,使得第一密封部31密封车身中柱1与顶盖2装配后存在的间隙;使得第二密封部32在第一车门关闭时,密封车身中柱1与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三密封部33在第三车门关闭时,密封车身中柱1与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密封车身中柱1、顶盖2及车门之间间隙的目的,且密封件3可以是注塑成型的一体结构,进而车身中柱1、顶盖2及车门之间的转接处的间隙能够得到密封。其中,密封件3采用一体结构同时能够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材料可以是TPV(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Vulcanizate),相较于其他材料,比如硅胶,TPV材料的应用温度和硬度范围更广、可直接通过注射、吹塑等方式加工成型,降低加工成本。其中,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部32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部31的第一端,第三密封部33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部31的第二端,第二密封部32与第三密封部3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容置槽34,车身中柱1置于容置槽34中,从而使得密封件3贴附于车身中柱1的上端,在车身中柱1的上端与顶盖2的下端装配时起密封作用,且第二密封部32与第三密封部33的设置同时实现了车身中柱1、顶盖2和车门之间的密封,避免雨水和灰尘侵入车厢内部。可选的,第二密封部32可以是自第一密封部31的朝向远离顶盖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第三密封33部可以是自第一密封部31的朝向远离顶盖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与第一密封部31的夹角可以是如图1至图4中所示的90度,还可以根据车身中柱1上端结构不同而设计的不同夹角,比如,车身中柱1上端的延长线呈60度的锐角时,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密封部31的夹角可以是60度,第二延伸部与第一密封部31的夹角可以是60度;车身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中柱、顶盖、第一车门、第二车门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第三密封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三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中柱、顶盖、第一车门、第二车门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和所述第三密封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顶盖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一车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三密封部位于所述车身中柱与所述第二车门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为自所述第一密封部的朝向远离所述顶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三密封部为自所述第一密封部的朝向远离所述顶盖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中柱包括与所述顶盖适配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车门适配的第二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二车门适配的第三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车门的第一内衬面适配,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车门的第一侧面适配;
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车门的第二内衬面适配,所述第四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车门的第二侧面适配;
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所述第一密封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适配,所述第二密封面与所述第二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朱志勇樊亚妮刘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