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及染色窗膜技术

技术编号:2792496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2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染色窗膜至少包括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之间设置有所述染色胶粘剂层;所述染色胶粘剂层由染色剂、胶粘剂、溶剂以及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固化而成。本申请通过染色配液的配方的改进以及配液工序的研究,通过先加入染色剂,然后加入溶剂,之后加入胶粘剂,最后加入固化剂,可以较为彻底地解决染色配液絮凝的问题。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包含上述方法制备的染色窗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及染色窗膜
本申请涉及粘贴在建筑物的窗户玻璃或汽车的车窗玻璃表面上的窗膜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颜色的染色窗膜,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及染色窗膜。
技术介绍
基于遮阳、防爆、防紫外线、装修等需要,车辆和建筑物的门窗玻璃表面通常会粘帖各种功能的窗膜,例如遮阳窗膜、深色防爆窗膜等等。其中,各种具有颜色的染色窗膜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现有技术制备染色窗膜,有些是直接在薄膜原料中添加染料或者色母料进行热熔挤出,以制备具有颜色的芯膜。例如,CN108045041A公开了一种窗膜用隔热聚酯薄膜,所述薄膜为ABA型三层构造薄膜,其中芯层为透明或有色层,芯层两侧为隔热层,所述芯层的原料按质量百分比由0%-15%的色母粒和85%-100%的光学级PET切片组成,所述隔热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由3%-39%的红外线吸收母粒和61%-97%的光学级PET切片组成。另外,CN106061729A的
技术介绍
提及采用一种或多种颜色染料染色基膜的方法,其通常是将透明的聚酯薄膜浸入在热染料载体的液浴中,该液浴通常由具有相对较低的分子量的多元醇诸如乙二醇组成,通常在约130℃-150℃下,热的液体多元醇浴含有一种或多种溶解的染料,染料扩散到透明的聚酯薄膜中,从而向该膜赋予颜色,然后用合适的溶剂洗涤染色膜,然后在重新卷绕成卷之前在烘箱中干燥。当然,该现有技术的实施例部分也提及了在原料中添加染料进行热熔挤出的方法。上述现有技术制备的染色窗膜,浸染的方法工艺复杂,染料扩散到聚酯薄膜中的速度很慢,影响生产效率。而染料添加到聚酯原料中热熔挤出的缺陷是染料难以像溶液中那样均匀散布,导致薄膜的颜色容易产生色差。在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CN109016767A中,公开了一种抑菌染色窗膜,依次由抑菌涂层、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一染色丙烯酸胶粘剂层、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和离型膜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其中,窗膜的颜色由第一染色丙烯酸胶粘剂层所决定。而第一染色丙烯酸胶粘剂层由染色剂添加到丙烯酸胶粘剂、固化剂、4-甲基-2-戊酮、丁酮中制备获得,染色剂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无机染色剂,例如氧化铜或氧化铬产生绿色;氧化钴产生蓝色;二氧化锰产生紫色;二氧化锡或氟化钙产生乳白色;铀化合物产生黄绿荧光等。也可以是有机染色剂,例如偶氮颜料、酞菁颜料、喹吖啶酮颜料等。然而在研发染色窗膜的过程中发现,生产时胶粘剂的染色配液过程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频次的絮凝现象,导致配制的染色胶粘剂颜色不均而报废,浪费很大。现在临时采用防止絮凝的方法是增加溶剂量,或者添加苯系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即便如此,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絮凝等不稳定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及染色窗膜,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染色窗膜至少包括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之间设置有所述染色胶粘剂层;所述染色胶粘剂层由染色剂、胶粘剂、溶剂以及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固化而成,其中,所述方法通过如下步骤防止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发生絮凝,所述步骤包括:将染色剂加入容器,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加入溶剂,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进一步加入胶粘剂,搅拌25分钟;最后在容器中加入固化剂,搅拌25分钟;最后获得粘度为80~300厘泊的染色配液。优选地,所述胶粘剂为丙烯酸胶粘剂,所述溶剂为丙烯酸乙酯,所述固化剂为三聚氰胺,所述染色剂为有机染色剂或无机染色剂。优选地,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的各组分的质量比分别是,染色剂:胶粘剂:溶剂:固化剂为15:100:100:(1.4~1.8)。优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所述染色配液将所述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粘接在一起,在温度80~150℃下烘干30~100秒后固化形成所述染色粘剂层。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前述方法获得的染色窗膜,至少包括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外聚酯层和内聚酯层之间设置有所述染色胶粘剂层;其中,所述染色胶粘剂层由染色剂、胶粘剂、溶剂以及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固化而成,所述染色配液的各组分的质量比分别是,染色剂:胶粘剂:溶剂:固化剂为15:100:100:(1.4~1.8),其中,所述胶粘剂为丙烯酸胶粘剂,所述溶剂为丙烯酸乙酯,所述固化剂为三聚氰胺,所述染色剂为有机染色剂或无机染色剂。优选地,在紧邻染色胶粘剂层的两侧的外聚酯层的内侧和内聚酯层的外侧,分别形成了一层助粘涂层。优选地,所述助粘涂层包含如下组分:丙烯酸树脂、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表面活性杀菌剂、三聚氰胺固化剂以及丙二醇溶剂。优选地,所述助粘涂层包含80-100重量份的丙烯酸树脂、1-2重量份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0.5-0.8重量份的聚季铵盐、1-2重量份的三聚氰胺以及80-100重量份的丙二醇。优选地,将助粘涂层包含的成分物料均匀混合之后,通过旋涂或者喷涂方式涂覆在聚酯薄膜的表面,在70-120℃下烘干固化1-2小时,即可在聚酯薄膜的表面获得助粘涂层。本申请通过染色配液的配方的改进以及配液工序的研究,通过先加入染色剂,然后加入溶剂,之后加入胶粘剂,最后加入固化剂,可以较为彻底地解决染色配液絮凝的问题。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色窗膜的基本结构;图2a~2d分别显示的是实施例1~4配制的配液的未溶颗粒物情况;图3a~3d分别显示的是实施例5~8获得的胶粘剂层的絮凝情况;图4显示的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色窗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申请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图1显示的是一种染色窗膜的基本结构,至少包括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之间设置有染色胶粘剂层3,外聚酯层2的外侧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功能涂层1,例如抑菌涂层、防雾涂层等等,或者根据需要也可以不具有功能涂层1。内聚酯层4的外侧(图1所示下方)可以通过静电的方式直接贴附在窗玻璃(图中未示出)上,或者可以在内聚酯层4的外侧涂覆一层胶粘剂,通过粘接剂粘贴在窗玻璃上,并且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内聚酯层4的外侧的胶粘剂外侧再贴附一层离型膜进行保护。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均采用现有的PET聚酯薄膜制成,厚度均为23~100μm。所述染色胶粘剂层3的厚度优选为6~25μm。本申请的染色胶粘剂层3与CN109016767A中公开的第一染色丙烯酸胶粘剂层具有一定的近似性,因而本申请全文引用该现有技术作为参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现有技术公开的内容理解本申请,因此,本申请着重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染色窗膜至少包括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之间设置有所述染色胶粘剂层(3);所述染色胶粘剂层(3)由染色剂、胶粘剂、溶剂以及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固化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通过如下步骤防止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发生絮凝,所述步骤包括:将染色剂加入容器,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加入溶剂,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进一步加入胶粘剂,搅拌25分钟;最后在容器中加入固化剂,搅拌25分钟;最后获得粘度为80~300厘泊的染色配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染色窗膜的染色胶粘剂层的制备方法,所述染色窗膜至少包括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外聚酯层(2)和内聚酯层(4)之间设置有所述染色胶粘剂层(3);所述染色胶粘剂层(3)由染色剂、胶粘剂、溶剂以及固化剂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固化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通过如下步骤防止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发生絮凝,所述步骤包括:将染色剂加入容器,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加入溶剂,搅拌25分钟;在容器中进一步加入胶粘剂,搅拌25分钟;最后在容器中加入固化剂,搅拌25分钟;最后获得粘度为80~300厘泊的染色配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剂为丙烯酸胶粘剂,所述溶剂为丙烯酸乙酯,所述固化剂为三聚氰胺,所述染色剂为有机染色剂或无机染色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制而成的染色配液的各组分的质量比分别是,染色剂:胶粘剂:溶剂:固化剂为15:100:100:(1.4~1.8)。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培服王磊吴迪池卫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