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99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抑制:具备中空部的胎体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而偏移的情形。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一对胎侧部;一对胎圈芯;内侧部件,其具备一对侧部并在胎圈芯之间呈连续;不连续的帘布,其配置于内侧部件的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具有一对帘布片,上述一对帘布片具备配置于胎面部的内端部、一对侧部、以及被卷起于一对胎圈芯的卷起部;带束,其从轮胎径向外侧将帘布的内端部进行覆盖;一对第1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在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和内侧部件之间的位置;以及第2接合部件,其配置在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和带束之间的位置,并具备延伸到比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位置的延伸设置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充气轮胎的胎体帘布具备:在一对胎圈部之间呈连续的第1帘布、以及配置于该第1帘布的轮胎径向外侧位置的不连续的第2帘布。第2帘布具备:分别从胎面部朝向一对胎圈部中的任一个延伸的一对帘布片。在胎面部的中央设置有:2个帘布片均不存在的区域、亦即中空部。目的在于:使得第2帘布的中空部同时具有基本上相反的两类性能。一类性能是:刚性(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和耐切割性,另一类性能是:轻量化和由此带来的滚动阻力降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95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具备中空部的胎体帘布(以下,也成为“中空帘布”)张贴于:在比中空帘布更靠内侧位置配置的内侧部件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面。在内侧部件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面上张贴的中空帘布有时会在制造过程中相对于内侧部件产生偏移(错位)。例如,在制造充气轮胎的过程中,在卷绕到圆筒状的成型滚筒上的内侧部件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面上张贴中空帘布。然后,在内侧部件以及中空帘布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装配胎圈芯。由于胎圈芯的直径小于内侧部件的直径,所以,在将内侧部件和中空帘布的两端部进行缩径后的状态下,相对于内侧部件和中空帘布来装配胎圈芯。此时,有时中空帘布的内端部相对于内侧部件而言的位置会从正规的位置朝向侧部侧(轮胎径向内侧)偏移。由于上述的中空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的偏移,故而有时无法对中空帘布赋予所期望的张力从而导致充气轮胎的刚性降低。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充气轮胎并未考虑到:在制造充气轮胎的过程中,中空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会发生偏移的情形。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抑制:具备中空部的胎体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而偏移的情形。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一对胎侧部,它们分别从所述胎面部的两端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一对胎圈芯,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内侧部件,其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呈连续,并具备位于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以及分别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不连续的帘布,其相对于所述内侧部件而配置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具备一对帘布片,其中,所述一对帘布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内端部、从所述内端部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以及与所述侧部相连接地进行设置并被卷起于所述一对胎圈芯中的任一个上的卷起部;带束,其配置于所述帘布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将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进行覆盖;一对第1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面、和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内侧部件接合起来;以及一对第2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的面、和所述带束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带束接合起来。此外,在此所言的“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包括:从一对帘布片的最内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侧部相连接的部位。帘布具备一对帘布片,并且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在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之间具有:不存在帘布的中空部。通过采用具有上述中空部的帘布,与帘布是1个连续的帘布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第1接合部件配置于:内侧部件和帘布片的内端部之间。由此,一对帘布片在内端部之间是不连续的,从而能够抑制:在成型时所产生的、帘布片相对于内侧部件而偏移的情形。第2接合部件配置于: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和帘布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带束相对于帘布进行脱层(separation)的情形,从而使得耐久性提高。所述一对第2接合部件可以分别具备:越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延伸到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位置的延伸设置部。根据该结构,第2接合部件的端部和带束的端部不会重叠。由此,与第2接合部件的端部和带束的端部相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的应力集中。所述第1接合部件和所述第2接合部件可以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利用1个接合带所形成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实现:抑制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而偏移的情形、以及在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进行脱层的情形。由于2个接合部件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消减部件件数。所述内侧部件可以是内衬。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充气轮胎成型时帘布片相对于内衬而偏移的情形。所述内侧部件可以是另一帘布。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充气轮胎成型时第2帘布相对于第1帘布而偏移的情形。所述一对第2接合部件的延伸设置部的宽度可以设定为:所述带束宽度的5%以上且30%以下的宽度。根据该结构,不会伴随有不必要的重量增加,就能够将第2接合部件的延伸设置部的宽度设定为:可以抑制带束的端部处的应力集中的宽度。所述一对帘布片分别具备:借助所述第1接合部件而与所述内侧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面部,所述一对接合面部的宽度可以设定为:所述帘布片的宽度的3%以上且25%以下的宽度。根据该结构,不会伴随有不必要的重量增加,就能够以足够的接合强度而将一对帘布片与内侧部件接合起来。所述第1接合部件以及所述第2接合部件可以具有:500gf以上的粘合力。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一对帘布片相对于内侧部件以及带束的良好的粘接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包括具有中空部的胎体帘布在内的充气轮胎中,能够抑制:具有中空部的胎体帘布相对于内侧部件而偏移的情形,所以,操纵稳定性得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及其周边的子午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部分III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5…胎圈芯;8…内衬;10…胎体部;11…第1胎体帘布(内侧部件);11a…中央部;11b…侧部;11c…卷起部;11d…端部;12…第2胎体帘布(帘布);13…帘布片;13a…内端部;13b…中空部;13c…侧部;13d…卷起部;13f…接合面部;14…第1接合带(第1接合部件);14a、14b…端部;15…第2接合带(第2接合部件);15a…延伸设置部;15b、15c…端部;20…带束层;21…带束;21a…端部;22…带束;22a…端部。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1。轮胎1具备:胎面部2、一对胎侧部3、以及环状的一对胎圈部4。胎面部2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图1中用符号TW表示。)延伸。在胎面部2的表面亦即踏面设置有沟2a。一对胎侧部3分别从胎面部2的两端朝向轮胎径向(图1中符号TR)的内侧延伸。一对胎圈部4分别配置于:一对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各个胎圈部4具备:胎圈芯5和胎圈外护胶6。胎圈芯5具备:捆扎成环状的多个钢线。胎圈外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n所述充气轮胎具备:/n胎面部;/n一对胎侧部,它们分别从所述胎面部的两端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n一对胎圈芯,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n内侧部件,其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呈连续,并具备位于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以及分别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n不连续的帘布,其相对于所述内侧部件而言配置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具备一对帘布片,其中,所述一对帘布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内端部、从所述内端部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以及与所述侧部相连接地进行设置并被卷起于所述一对胎圈芯中的任一个上的卷起部;/n带束,其配置于所述帘布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将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进行覆盖;/n一对第1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面、和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内侧部件接合起来;以及/n一对第2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的面、和所述带束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带束接合起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01 JP 2019-181345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面部;
一对胎侧部,它们分别从所述胎面部的两端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
一对胎圈芯,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
内侧部件,其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呈连续,并具备位于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以及分别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
不连续的帘布,其相对于所述内侧部件而言配置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具备一对帘布片,其中,所述一对帘布片分别具有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内端部、从所述内端部朝向所述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以及与所述侧部相连接地进行设置并被卷起于所述一对胎圈芯中的任一个上的卷起部;
带束,其配置于所述帘布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位置,并从所述轮胎径向外侧将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进行覆盖;
一对第1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内侧的面、和所述内侧部件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内侧部件接合起来;以及
一对第2接合部件,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帘布片的内端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侧的面、和所述带束之间的位置,并将所述一对帘布片和所述带束接合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田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